第32章 心中有灵台,自成方寸山(1/1)

固元丹,可治五伤七劳,血气虚损,如若炼制出上品,服用后可直接在人体内产生真元!

也就是说,张宁如果想要踏上修行之路,让自己重新做回真正的男人,想办法炼制出上品固元丹是最快的方法。

在确认炼制固元丹需要的材料后,张宁带上几件法器,便出了石洞。

菟丝子、石斛、黄耆、干地黄,这些草药他都好弄到。

原料单上唯一缺少的,是一味名为千年参精的名贵药材。

按照古籍记载操作,炼制出固元丹其实并不难。

但想要炼制出上品固元丹,除了需要最精细的手法,还必须加入千年参精这一味药材。

“林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看来不得不去深林中寻觅一番了。”

张宁叹了口气,向着之前红白撞煞时经过的那片阴森树林走去。

他随身带着保命的法器,就算真的碰上山野里未开化的野兽,也有几分自保之力。

一晃眼,大半日过去了。

正午的阳光被头顶遍布的碎叶割散,零散的分布在黄泥地上。

张宁漫无目的逛了半日,累的满身是汗。

别说是千年参精,他连一株野生人参的影子也没看见。

“果然这种珍贵药材不是这么好找的......只能等有缘再寻了。”

张宁倒也没有太过失望。

他本就没抱太大希望,就更别谈失望了。

今日入林,也只是想碰碰运气,顺带着在出发前到深林里散散心。

白朱给出的期限是一年。

这个期限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

即使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甚至连雀儿都还在昏睡中,张宁也没有时间拖下去了。

明天就出发。

抱着这样的念头,张宁正打算原路返回。

可是按着来时的路走了半天,才发现兜兜转转,自己仍在原地,就像遭遇了鬼打墙一样。

“不会吧,红白撞煞什么的不是雀儿谋划的吗?难道这地方还真有这么邪门?”

一向不怕神神鬼鬼的张宁突然感觉后背有些发凉。

他强行定了心神,剥开前方路上的枝叶,想要顺着之前的方向找到回石府的路,却发现丛木掩映之下,竟是一条向上延伸的石阶。

而在那石级上,有一挑担的樵夫哼着山歌,悠闲自在的往下走。

有人?

张宁心中蓦的一惊。

这树林乃妖族领地,居住在西牛贺洲的人族本就稀少,怎么这样的地方也会碰到人?

越想越狐疑,谨慎起见,张宁还是不准备招呼这老樵夫,毕竟还不清楚这人是个什么牛鬼蛇神。

可他没料到,自己往后退了一步,老樵夫却是看向了他,主动招呼:“这位施主,此次上山,可是想要求访仙途?”

张宁又是一惊。

他又没把“求仙”两个字写在脸上,这樵夫是怎么看出来的?

樵夫见他不答,主动上前一步,呵呵笑了笑,拉起张宁的手,一边给他号脉,一边看他面相。

“施主,不是我说漂亮话,你是贫道见过最有仙骨的年轻人了......”老樵夫还在给张宁把脉,“......可能今日,可能明日,你的命运绝对会发生莫大变化,不过是好是坏,贫道暂时还看不出来啊。”

见他说的信誓旦旦,还看出了自己此行目的,张宁也是来了兴趣。

他问道:“那敢问道长,可有破解之法?”

“方法,自然是有。”

老樵夫收回了手,似乎早有准备一般,不知从哪里摸出一串手串。

乳白色的菩提子,被丝线穿好,粗略一数,足足一百零八颗。

“菩提子手串?”

“施主好眼光,只要带上这手串,闲时拿出来把玩几番,等到一百零八颗菩提子全部被你盘至深红,你心中所想之事自然便成了。”

张宁有些发懵。

“你不是道士吗?怎么还盘菩提子手串,还有你脖子上挂着的,是佛珠?”

“咳咳,你就说要不要吧,不转运不要银子。”

“还要银子?”

张宁更惊讶了,特别是回想起老樵夫初见时主动的态度,还有那些似曾相识的说辞......

活脱脱一个江湖骗子。

老樵夫似乎有些嗔怒,白了张宁一眼:

“这天下可没白饭吃,如果有,施主恐怕就要当心了。况且我这手串实惠的紧,不要千两,不要百两,赠与有缘人,只收九两八的路费。”

“.........”

张宁总觉得老樵夫不太靠谱,挥了挥手,回绝道:“那算了,我出门匆忙,没带银子,道长这菩提子手串还是自己留着吧。”

“没带银子不打紧,该向你取的时候,我自然会找你取。”

老樵夫高深莫测的笑了笑,不由分说的把手串塞给了张宁。

然后背着满框木柴,健步如飞的下了山去,转眼便不见了踪影。

“道长,等等......”

望着重新变得空空如也的石阶,张宁恍惚失神。

菩提子入手冰凉,手感细腻润滑,确实是上好的材质。

可这么个玩意,真的能起作用吗?

“不对。”

张宁望着眼前石阶思索了半天,越看越觉得违和。

最后终于想明白了违和之处在哪里。

好家伙,自己不过进了一片阴森的树林,老樵夫说的上山下山是怎么回事?而且看这石阶的坡度,自己确实是在山上。

一念及此,张宁再不敢托大,赶忙顺着老樵夫下山的道路向下走去。

一炷香后。

张宁回到了原地。

又是鬼打墙。

额头已经浸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不免有些后悔起贸然进山的鲁莽决定。

现在大白天的倒还好。

等到晚上,山中阴冷,又有野兽毒虫出没,他一个普通人该怎么活下来?

好在,张宁处于危境时表现的还算镇定,他思考了一番,最后看向向上延伸的石阶。

“下山的路不行,不如上山去看看,既然有砍柴的道士从石阶下来,说不好这山上会有一座道观......”

沿着石阶向上,果然,没多远便出了深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又行了百十步,远远见到一座洞府。

洞门紧闭,四下无人。

唯独崖头立着一块石碑,高三丈,宽八尺。

上书一行大字。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