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人定胜天(1/1)
“不论石板路还是水泥路,统一增设两道旱渠,并不用于排水,而为以作备用。”
说完,崇祯拿起纸张画了个草图。
他之所以这样考虑,是看到后世很多街道上这个部门干完那个部门接着干,挖了补补了挖,产生不少浪费。
那是新生华夏也没预料到几十年时间会发展得那般迅猛,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崇祯要适当布置提前量未雨绸缪。
“陛下,不知这旱渠留作何等用处?”
刘遵宪随即发问,他是工部一把手,自然得弄明白。
相距几百年的意识形态不是一丁半点,有疑问实属正常,崇祯不可能说未来会出现电力、燃气、通信光缆之物。
这东西严格地说也不叫旱渠,而应称作预留小管廊。
今日六部侍郎以上大员、大明银行、皇家集团、科学院大佬都在,只能拣就近的说,也打算趁此抛出思虑许久的那个构想。
“上次于午门外蒸汽机抽水,诸位是否都已到场?”
众臣拱手作揖,表示当日皆在。
走下御座,背着双手在阁中踱起步子,崇祯缓缓道:
“京师常驻人口百余万,加上各地入京者总数已近两百万,朕想问问诸位,如此之多人口,其日常用水从何而来?”
“回陛下,有水井之区域邻里共同取水,然数年来降雨较之以往更为稀少,无数水井已不能满足日常所需。
大量商贾从城外运水进城,再售予百姓早已成为常态,且供不应求。”
钟炌立即作答,作为京师父母官,他最有发言权。
崇祯接过话头,接着道:
“钟卿所说一点不差,连皇宫日常都是从玉泉山取水,京师太缺水了,必须一劳永逸,大伴,取北直隶舆图!”
“是!”
王承恩从箱子里拿出地图,让两个小太监展开在大家面前。
臣子们懵懵的,不知天子意欲为何。
“诸位请看!”
用手指了指京师北面燕山山脉,崇祯又指了指途经京师最终注入海河的白河及朝河。
“北地自古以来雨水本就稀少,尤其近十余年最甚,然不降则已,一降便往往形成滔天洪水,朝廷百姓苦不堪言!
归根结底乃老天爷季节紊乱,庄稼要水时一滴未赐,春夏之际好不容易等待粮物茁壮成长,上天却又洪水泛滥。
朕以为并非上天惩罚大明,而是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极其渺小,要与天地万物相适应,唯有众志成城改变规律!”
崇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起小冰河气候。
在大明人意识形态中,这恐怕归于君王失德所致,或者说国运渐落西山。
他并不相信所谓鬼神,但在这个时代还难以改变固有思维,因此提到了上天。
“朕有个想法酝酿许久,朝白二河交汇于燕山脚下河谷盆地,发洪水时如同汪洋大海。
以致京畿周边大量农田被毁,洪水退去满目疮痍,为百年之大计,我等何不变废为宝!”
“陛下,莫非是指在此修建大型水库?”
工部尚书刘遵宪发问。
他经手太多水利工程,千百年来华夏人民与大自然对抗,尤其黄、淮流域最为突出。
皇帝这么一说,瞬间心神领会。
“刘尚书一语中的!”
众臣子相互对视,潮白河几乎每隔五六年就发大水,以往惨景历历在目。
万幸近两年洪水都不大,否则又是生灵涂炭。
那地方他们多少了解一些,如若筑城大坝形成莫大水库,确实能缓解洪流。
“陛下,潮白河如脾气暴躁之恶神,每年用于修缮耗费颇多,若一劳永逸自然更妥!”
孙承宗出言附和,算是隐晦地表达支持。
这绝对是个超级大工程,任他经历若干风雨,此刻心里其实也没底。
“朕之所以敢于当下提出,乃我大明国库已枯木逢春,科学院水泥可堪当大任!
那些战俘均可作为劳动力,涉及迁移百姓亦可征用,各项条件已经成熟,王院正!”
“臣在!”
“通过京师大兴土木检验,现又对水泥累积何等新得?”
王徵不假思索,答道:
“回禀陛下,混凝土强度高于石灰米浆,加入竹片可增加韧性,与夯土墙如出一辙,修建一般房屋并无大碍!
如若采用铁条效果最佳,请陛下给臣一些时日,臣有把握用作桥梁、大坝等巨物建造!”
“甚好,那就辛苦科学院了,新式铸铁法抓紧突破,朕等你们的好消息!”
“臣一定破除万难!”
给了王徵一个勉励的眼神,崇祯微微点头。
大明铸铁在历代王朝中已处于最先进行列,现科学院正在攻关高炉炼铁法,也在探索用蒸汽机床代替人工锤炼。
按崇祯构想堤坝须以钢筋混凝土修建,如此方可屹立百年不倒,造福后世子孙。
华夏人民智慧不容亵渎,面对任何困难都会找到最稳妥之法,他信心满满。
“朕以为修建水库用工不会低于20万,耗费银钱以数百万计,然必须去做,京师水患不解决,何以解决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水库建成后亦可对下游原有河道进行疏浚,兴建各类水渠及水塔,让挑水成为历史!
故朕方才要求道路下预留旱渠,便是其中一个环节,是为考虑今后于渠中埋设水管,让甘泉流进千家万户!”
崇祯一句话将大工程拉回当下。
城中离筒子河较近的公厕都在兴建水塔,有的都已建成了。
那蒸汽机将水抽入水塔内,再用管道接入厕中,冲洗时直接拧开即可非常方便。
臣子们由衷佩服,天子从厕所用水衍生到百姓生活用水,构思得如此长远周到,这可是他们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工部、户部、顺天府!”
“臣在!”
刘遵宪、毕自严、范复粹、钟炌等官员拱手。
“朕亦于潮白河修建水库一事势在必行,着工部详细踏勘运筹,顺天府、户部统计需搬迁之村庄,户部筹措专项银钱!
于一年上下完善前期所有筹备,再花五至十年予以建成,朕不求急,而在于稳。
朕只有两个要求,其一,涉及之百姓刚分得土地又面临失地,朝廷须好生搬迁安抚!
其二,工程乃百年之大计,务必百密无一疏,使灌溉农田与百姓生活用水两不误!”
“臣等遵旨!”
后世修密云水库靠着肩挑背抬花费两年多,一度动用民工20余万。
以大明现有状况,动员能力肯定赶不上新生华夏,科技水平也相对更落后,为此崇祯不得不在耗时上进行延长。
随着科学院的研究与实践,水泥及钢筋工艺会愈加完善,能尽早完成自然最好不过。
“诸位,人乃改变世间万物之根本,也就是说人定胜天!朕与诸卿再接再厉!”
“臣等遵旨!”
皇帝借用伟人的这句豪言壮语令人心潮澎湃,从某种意义上算同上天对抗,与儒家思想相悖。
但想想这一年多来天子总是变不可能为可能,又有几样不是在与天地博弈?
皇帝说得没错,凡事就要敢想敢做,那些或多或少的顾虑,完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