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庄户福祉(1/1)

目送诸臣走出酒肆,天子心中同样万分感慨。

今日当街惩治官员,又在百姓面前一番豪言壮语,不出明日消息就会传遍京师。

于京师民心,显然会形成一种凝聚。

会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百姓的小事,在皇帝面前都是大事。

告别酒肆掌柜,崇祯查看了正阳大街皇店,接着又去了崇文门附近的一处。

两家皇店账本都很清晰,并按要求增设了粮米、布匹售卖。

包括工部新出的秤杆、尺子等平常之物,已经不再局限于奢侈品。

按照天子构想,未来皇店要面向百货,类似于后世超市,全面走向大众。

那些账本名目,将是第一次纳税的依据,皇店将按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向户部缴税。

回到皇宫,今日街上发生的事儿,自然传达给了坤宁宫。

明天的华夏日报又将多出一则消息。

经厂还将新印的两本数学教材送来,崇祯看后表示无异议。

这些都是自己写的,可用于官地孩童数学启蒙。

忙吩咐将刊印的几百本打包,明日送到西苑官地去。

这一夜,崇祯去了田秀英寝宫。

美人自然开心,渣男把一些情绪,化为某种勇猛的温柔,让田贵妃如同回到情窦初开。

......

次日一大早,京师热闹非凡。

报童口中吼出一个个大新闻,给本就车水马龙的京师,又增添一份光彩。

华夏日报自发行以来,爆出的雷一个接着一个,才刊印十多期,销量直线增长。

当百姓们终于看清勋贵裤头下的光腚时,不禁为当今天子捏了把汗。

搞半天皇帝身边,不是庸臣奸臣就是贪得无厌的蛀虫,大明怎会不衰败?

勋贵享福两百多年还不够,贪污霸占也就算了,还要去勾结商人卖国。

万幸陛下明察秋毫,要不然大明何去何从?

而河南传来捷报,皇帝昨日又当街街鞭打顺天府尹,这些消息太惊人。

让他们奔走相告,仿佛看到了大明曙光。

在京师喧嚣中,崇祯带着王承恩方正化及百余锦衣卫,着便装离城而去。

......

刚跨过官地拗口,远远望见田间到处都被深耕细铲。

上次见的那些荒芜,早已不复存在。

播种的春小麦已冒出嫩芽,有了一抹田间绿色。

远处几群人有的挥舞着锄头,有的搬运泥土,看样子是在修缮水渠。

几个身着官服的人,在一旁监督指导。

“走,过去看看。”

崇祯策马,沿着土路冲向下方田野。

远处注意到了这边人马,停下劳作观望,离得越来越近,有些庄户开始惊呼:

“是皇上,是皇上来了!”

“吁......”

崇祯勒住缰绳,一锦衣卫赶紧上前牵住马匹,庄户们兴高采烈围了过来:

“草民拜见陛下!”

上次天子亲临过,不少人都认识他,全都山呼万岁。

“平身!”

“谢陛下!”

远处几个官员也快步走来,身穿三品官服那人,想必就是宋应星。

“臣宋应星拜见陛下!”

“爱卿免礼!”

见宋应星神采奕奕,身上沾了不少泥土,对于这种务实派皇帝自然喜欢。

忙快速下马,往前扶起宋应星。

“爱卿辛苦!”

“为君父分忧,乃臣之本分!”

“哈哈哈,爱卿来京十余日,朕公务繁忙未予召见,今日一见,朕心甚慰也。”

“臣惶恐,多谢陛下!”

宋应星一直都很纳闷,自己就是个举人,没事儿就喜欢捣鼓杂学。

亲自耕过地,制作过一些工科物件,对于圣贤书而言,更热衷于格物。

两年前老家衙门出现空缺,去了县学当教谕(教育局局长)。

结果一纸御令就调他入京,被授予工部侍郎衔,当上科学院副院。

从不入流到官居三品,可谓一步登天。

自己如何进入皇帝法眼,时至今日仍在诚惶诚恐之中,生怕辜负圣恩。

于是他到官地后,几天下来就走了个遍。

还按方正化所说划了一千亩试验地,近日又召集庄户兴修水利。

“宋爱卿,你觉得此处官地如何?”

“回禀陛下,此处土地平整紧邻永宁河,中间还有溪流,实乃宝地也。”

“除此之外呢?”

宋应星顿了顿,说道:

“臣自到此地,便感觉庄户与众不同。”

“有何不同?”

“庄户虽衣不蔽体者甚多,然人人脸上精气神颇佳。

据臣了解,原住民家家都有余粮,说是陛下御赐。

御马监组织工匠,帮着新来者搭建茅屋,让其有了栖身之所,又是发粮食又是给土地,官地各处其乐融融。

现翻出之土地,基本已将小麦下地抢播,预计未来不会耽搁多少收成。”

“嗯,往后还要爱卿多费心,你要将官地给朕搞成大明典范!”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甚好,甚好!”

说完望向庄户,崇祯高声道:

“朕的子民们,朕来看你们了!”

几百庄户喜气洋洋,兴奋之色无以言表。

“乡亲们,朕上次所说之事,官地管事可曾全部落实?大家领到补偿粮米没有?”

“陛下,值房补了草民五百余斤。”

“陛下,草民多交的都给了,草民得了三百斤粮,还有2两三钱银子。”

“陛下,草民全家给您叩头了!”

“......”

众人七嘴八舌,有的还老泪纵横,庄户们全都情绪高涨。

“陛下,自退还粮食起,草民一家每天都可以吃上一顿饱饭,农忙时日还开了三餐!”

“哦,是吴老丈,老丈身子骨可好?”

“好着呢,陛下就是草民全家大救星啊,大明有陛下,就是乡亲们的福气!”

吴老汉恭维地说道,看得出他发自肺腑。

崇祯上前捧着他的双手,也没管吴老汉手上脏兮兮。

“朕对乡亲们说过,不但要让大家吃饱饭,还要穿好穿暖!

往后你们一定要好生帮衬宋大人,把官地建成美好家园!”

“一定一定......”

庄户们没有之乎者也,善良淳朴的话语,听起来最为亲切。

“陛下,草民又搭了三间茅屋,全家都住得开了,陛下要不要去草民家中看看?”

“嗯,你家离得近,朕这就去!”

“好啊好啊!”

吴老汉高兴得像个孩子,忙上前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