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华科(1/1)
为了准确了解这个艺术治疗装置的外观大小和功能,陈芊芊和芳菲应邀来到了首都华科科技园。
陈芊芊与芳菲并肩坐在接待车内,随着车辆平稳地穿梭在首都华科科技园的宽阔道路上,两旁的景致如同画卷般缓缓展开,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
芳菲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绿化带所吸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
科技园内,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错落有致,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射出科技与未来的光辉。绿树成荫的小道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新。
“芳菲,你看那边,”陈芊芊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她轻轻指向不远处那座引人注目的建筑,“那就是【华科新材料工坊】了吧?我之前在资料册上看到过他们公司的详细介绍,一直很想亲眼见识一下。这建筑的设计真是别具一格,不规则几何体的拼接,既展现了现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又不失艺术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芳菲顺着陈芊芊的指引望去,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迅速地在脑海中与自己和陈励初次踏入科技园区的记忆进行比对。那些画面如同电影胶片般在她脑海中快速闪过,最终定格在那座建筑上。她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确认与怀念。
随着车辆的缓缓靠近,她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这座建筑周围精心营造的氛围。柔和的灯光如同点点星光,洒落在精心修剪的草坪上,为这片区域披上了一层温馨而神秘的面纱。远处隐约传来的轻音乐,如同天籁之音,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舒适。
芳菲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默默想着:“再次回到这里,感觉既亲切又新鲜。”
再次站在这个熟悉的艺术治疗装置前,芳菲的心情难以言喻,她轻轻地伸出手,不由自主地抚摸着那个半透明的玻璃外观,每一块材质都似乎在诉说着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华科工程师详细讲解了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互动方式。在工程师的指导下,陈芊芊首先拿起特制的电子毛笔,屏息凝神,在装置表面缓缓书写起来。随着她的笔触流动,一道道绚丽的光芒随之跃动,仿佛她的心灵之语被赋予了生命,在空间中翩翩起舞。
终于,在工程师的讲解告一段落,留下了一个短暂的空隙时,芳菲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心情。她轻轻地清了清嗓子:“请问,这个艺术治疗装置是谁设计的?”这一刻,芳菲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她期待着即将揭晓的答案,仿佛即将揭开一个神秘而美好的秘密。
“是我们新材料工坊和华夏美术学院合作的一个项目,大名鼎鼎的沈芳群教授领导的博士生团队。”
听到工程师的回答,芳菲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激动。她没想到这个艺术治疗装置竟是如此重量级合作的成果,沈芳群教授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在艺术与设计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芳菲努力让自己的表情保持平静,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请问您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吗?”芳菲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依旧保持着礼貌与谦逊。
工程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夹中取出一张名片,递给了芳菲。“这是沈教授团队的联系方式。”
芳菲双手接过名片,如同接过了一件珍贵的宝物。她仔细端详着名片上的每一个字,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期待。这一刻,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与陈励久别重逢的画面。
“太感谢您了!”芳菲向工程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芊芊姐,我还有几个细节想当面咨询一下设计师团队,您先回酒店休息吧,我去去就回。”芳菲站在新材料工坊的门口,脸上洋溢着笑容,和陈芊芊告别。
告别了陈芊芊后,芳菲踏上了前往华夏美术学院的路途。随着脚步的逐渐靠近,那扇熟悉的大门缓缓映入眼帘,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倒流,将她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学生时代。
此刻的校园,正值2022年10月,秋风送爽,阳光明媚。虽然已近年末,但学校并未因假期的临近而显得冷清,反而因学生们的活力与热情而更加热闹非凡。
操场上,学生们或奔跑嬉戏,或三两成群地讨论着学业与未来;教学楼间,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欢声笑语,那是青春最动听的旋律。
芳菲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新鲜,让她不禁感慨万千。她的眼眶渐渐湿润了。
芳菲从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张珍贵的名片,指尖轻轻滑过上面的电话号码,深吸一口气后,按下了拨打键。电话那头,响起了几声清脆的铃声,随后,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疑惑。
“请问陈励在吗?”芳菲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礼貌。
“你是不是打错电话了?”对方的声音中透着几分不解,“我们这没有这个人。”
芳菲的心微微一沉,但随即她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于是继续说道:“不好意思,我可能表述不清。请问,沈教授带的博士生里,有没有一位担任过学校‘101社’的社长?”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思考或询问。“101社?”男生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明显的疑惑,“抱歉,我们这里没有听说过这个团体。沈教授的学生们虽然各有所长,但据我所知,并没有这样的人。”
芳菲听到这样的回答,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于是连忙道歉:“喔,对不起,对不起,打扰了。”
突然,她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泽湖。那个曾经与陈励、与101社紧密相连的地方,或许在这个时空还还保留着一些线索。想到这里,芳菲的眼神中重新焕发出了光芒,她决定立刻前往泽湖一探究竟。
尽管此时正值午后,太阳高悬,阳光炙热地洒在大地上,但芳菲却仿佛感受不到丝毫的炎热。她迈开步伐,匆匆走向泽湖的方向。沿途的风景在她眼中匆匆掠过,但她的心思早已飞到了那个曾经充满欢笑与梦想的地方。
随着脚步的加快,泽湖逐渐出现在她的视线中。那熟悉的湖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芳菲的心跳不禁加速,她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那座小楼,想要知道那里是否还保留着关于101社的记忆。
当她终于站在那栋楼前时,心中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
此时,在华科园区的深处,超能物理实验室里,一股紧张而专注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李博远,这位知名的物理学家,身着整洁的白大褂,他站在实验台旁,双手背在身后,目光紧盯着正在进行的“量子态化物体的空间瞬移”实验,这是他们团队近年来最为瞩目的研究项目。
“小左,”李博远的声音沉稳有力,打断了实验室内细微的仪器运行声,“你检查一下样本回收系统的状态,确保所有数据都能准确无误地收集到。这份报告对我们后续的分析至关重要,请务必仔细。”
小左,作为李博远的得力助手之一,迅速响应。他走到一旁的大型控制台前,熟练地操作着界面,屏幕上随即显示出样本回收系统的实时状态。小左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不时调整着参数,确保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与此同时,李博远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位助手。“珂艺,华澳救灾中心的救援物资什么时候送过来?”他关切地问道。
由于近期整个南太平洋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华澳救灾中心急需调配一批关键物资来进行救援工作。由于时间紧迫,已经无法通过正常的交通方式运送物资,华澳救灾中心得到政府许可后希望通过华科的秘密实验技术“瞬移”救援物资。
珂艺立刻从手边的通讯设备中抬起头,回答道:“李主任,我已经和南澳救灾中心联系上了。他们分三批把物资送过来,第一批预计今天凌晨3点到。”
终于,在凌晨3点整,第一批救援物资准时到达。珂艺带领着团队成员迅速而有序地进行接收工作,而李博远则亲自操作着“瞬移”设备,将物资在第二天早晨6:40分“传送”到了南澳救灾中心指定的地点。那边的工作人员传回确认接受的信息。
这一刻,整个实验室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成就感之中。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为这个世界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而这份贡献,正是他们作为科研人员最大的骄傲和荣耀。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溜进办公室,为这略显疲惫的空间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李博远从浴室走出,带着一身清爽的气息,仿佛连夜的疲惫都被那温热的水流冲刷得一干二净。他换上了干净的白色衬衣,搭配着一条舒适的牛仔裤,整个人看起来既精神又随性。
回到办公桌前,一份意外的惊喜正静静地等待着他。桌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旁边则是他最爱的双椒牛肉汉堡,那鲜亮的红色和绿色辣椒点缀在牛肉饼上,与金黄的面包形成鲜明对比,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李博远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一定是珂艺为他准备的。这个细心又体贴的小姑娘,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给予他温暖和关怀。他笑着摇了摇头,心里暗自嘀咕:“这丫头,简直把我当成她老父亲来照顾了。”
他轻轻拿起牛奶,先抿了一口,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意。随后,他拿起汉堡,大口咬下,鲜嫩的牛肉、香脆的面包和微辣的辣椒在口中交织出美妙的味道,让他不禁眯起了眼睛,享受起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满足。
李博远正埋头于汉堡的香气中,享受这难得的片刻宁静,突然,小左略显犹豫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
“主任,报告出来了,情况有些特殊。”小左站在门口,手里紧握着报告,显得有些不安。
李博远立刻放下手中的汉堡,用餐巾纸轻轻擦了擦手,眼神中透露出几分严肃与好奇,他示意小左过来。
“样本回收的过程一切顺利,”小左开始汇报,“但数据分析仪在回溯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能量波异常。”
“异常?具体怎么说?”李博远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
“这股能量波在昨天上午9点到10点10分之间,首次被我们的设备在华科园区东区的新材料工坊区域捕捉到。而到了中午11点之后,这股能量波就持续停留在了华夏美术学院。”小左一口气说完,然后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等待李博远的反应。
“那么,这个‘信号’是以什么物理形态存在的?”李博远紧追不舍,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发现可能非同小可。
小左挠了挠头,显得有些为难,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说了出来:“数据分析的结果……很奇特,它……它像是一个人。”
“你再说一遍,这个‘信号’是什么形态?”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小左深吸一口气,再次确认道:“是的,主任。数据分析仪捕捉到的这股能量波,它的波动模式与人体生物电场的特征相吻合。从数据上看,这个‘信号’就像是一个人在移动时产生的能量波动。”
李博远的眉头紧锁,他深知这样的发现非同小可。在物理学领域,将人的存在直接等同于一种可测量的能量波动,这无疑是颠覆性的。他迅速翻阅着手中的报告,寻找更多关于这个“信号”的线索。
李博远的思维迅速运转,如同精密的仪器般开始构建起一系列复杂而细致的假设与推理。他心中暗自揣摩,这个异常的“信号”极有可能与他们之前实验中使用的“样本”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
他推测,很可能是那位与“样本”有过密切接触的个体,在不经意间与样本之间建立起了量子级别的微妙关系与连接。这种超越常规物理界限的联系,使得该个体的能量波动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他们的数据分析仪所捕捉和记录。
这样的推理让李博远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现象,更可能是探索量子纠缠、非局域性乃至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