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群臣好奇,陈羽到底是何人(1/1)

夏原吉的话音刚落,众人的目光纷纷投了过去。

朱棣提前就跟夏原吉通过气了,因此当这份奏疏上面的内容说完之后,夏原吉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在众人都对奏疏所提内容摇摆不定的时候,站出来立捧,站队陈兄弟。

大殿中本来准备冲锋的官员,看着户部尚书发言表态,不用多说,已经知道对方的态度了。

下一刻,哪怕那些三、四品大臣,没有被永乐帝通过气,也大概知道了夏原吉为何站队这份奏疏的原因。

钱!

没错,他们看来,能让户部尚书这位铁算盘立马站出来表态的原因,无非就是钱的问题解决了。

毕竟,全程没有从国库当中拿一毛钱出来,整个过程所需的钱财,全部被商贾承接了。

虽然朝廷在不用国库出钱的情况下,解决了人才储备问题,但还是岂有此理!

堂堂一个读圣贤书,做到户部尚书正二品大员的位置,结果竟在金钱面前屈服!

一时间,那些兴奋程朱理学的官员心中愤恨不已。

甚至,有的官员开始整理衣冠。

若是熟悉这一幕的绝对清楚,这是独属于他们文官的死谏前摇。

以死相逼皇帝!

但这种死谏,说到底只是一个过场。

毕竟,自大宋以后,皇帝对于死谏非常宽容。

再者眼前是常会,文官死谏理所应当。

对于通过奉天靖难,最在乎名声的一个永乐帝来说,死谏大多都死不成。

可下一刻,他们的脑海中联想起猜测夏原吉站队表态的原因,钱!

也就是说,他们好像想错了!

开设大学,给予那些有才的偏科落榜生福利,但钱的承接可以不是商贾,其他人也行。

若是自己站出来反对,夏原吉跟陛下让自己凑钱怎么办?

大殿内的官员都不是蠢人。

哪怕没有被提前通知,也明白奏疏当中,为何要引入商贾这个阶级。

钱的承接方!

大学无论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学子来说,都极为友好。

对于天下学子来说,哪怕落榜了,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加入大学。

那么他们会因是商贾出资,而选择弃学吗?

定然不会!

因此若自己站出来反对,拿不出钱财,恐怕会遭到天下读书人的忌恨!

毕竟,那些苦读的天下学子,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定能从万千学子的科举当中,厮杀而出。

有了大学这个退路,对于那些辛苦寒窗的学子,便有了一个寄托希望的地方。

自己若将这份寄托斩断……

那特么自己定会被天下读书人咒骂,甚至被骂上史书,供后世读书人继续辱骂!

而破局的关键,就是拿钱?

特么的!

哪怕在场的都是四品乃至四品以上的大员,拿出去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可给老朱家打工,官员的俸禄乃是历朝历代最低!

这点钱,扔到大学的建设当中,恐怕连一个响都听不到。

大殿内准备死谏的文官,大多想到了这一点。

阳谋!

赤裸裸的阳谋!

无解!

一时间,随着大殿内官员的不断沉思,有的官员开始附和起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决议。

夸耀这份奏疏内容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包括身为这份奏疏的上奏者之一的礼部尚书李志刚,也得到了前后左右人的连同夸赞。

能在常会当中,站在李志刚左右,官阶定然低不了。

他们早早看透了其中的阳谋。

既然无法反对,干脆卖一个人情,夸赞对方两句。

一分钱不仅难倒英雄汉,也同样难倒朝中官员,更何况这份奏疏上面涉及到的钱财,可不止一分钱,而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逐渐,反对者彻底放弃。

朝中支持的声音,几乎充斥着大殿之内。

有一说一,夏原吉出来带的第一波节奏,非常成功。

第一波节奏取得巨大的成效之后,刚刚在午门跟陈羽、李志刚畅聊的正二品大员工部尚书宋礼,站出队列,躬身朗声道:

“陛下,此乃礼部尚书李志刚与陈羽联名所呈之奏疏。”

“臣细阅之后,深觉二人胸有丘壑、才思卓绝,观其所言所论,既有洞见时弊之精准,又含谋国利民之远虑。假以时日,必能成长为支撑我大明江山的栋梁之臣。”

“只是,李尚书久在朝堂,其才德品行诸位同僚早已熟知;唯独与他联名的陈羽,臣遍思朝中人物,却始终未能想起此人来历。”

“想来在场之人,亦同臣一般,对这位名不见经传,却与尚书同列奏事的大才,满心好奇,渴望一睹其风采。”

“故此,臣不揣冒昧,斗胆恳请陛下,可否告知陈羽此人,到底是何方大才?”

随着夏原吉带了第一波节奏,使得在场的大臣彻底认同了这些奏疏上面的内容;

紧接着,宋礼又带了第二波节奏,给陈羽的出场做铺垫;

宋礼发话后,他的工部官员心领神会,出言附和:

“不错,臣也斗胆,希望陛下能将此才子告知众人,让我们见识一二。”

“是啊陛下,臣等都是些老家伙,难得出现这样一位才俊,结果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难免遗憾!”

……

当工部发力之后,朝堂上渐渐响起来了希望了解陈羽的声音。

这种声音不是随大众,而是大殿内的群臣,真想知道,能想出这种阳谋的家伙,到底是哪个一肚子坏水的毒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