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1/1)
“莫说叔伯,换我我也不同意呀。”
常升悠然转头,遮阳的团扇随着他的姿态摆动,将面上的阴影始终覆着双眸,反衬的那双白眼愈发的无语。
小朱哑然望着他。
失笑道:“升弟与父皇如此一致,难得一见。
“虽说叔伯的举措往往都用力过猛,但其所图的是震慑和移风易俗,自然是宁杀错莫放过。”
“可如今的北境是何状况?”
“秦王晋王燕王三位,几乎已经扼守住了北境与草原通商的关隘,加之边军备战,沿境封锁,无论属于草原通商也好,或是通敌也罢,这些拥簇前元的豪门士绅在大明兵锋之前,几乎都已化作待宰羔羊。”
“但还有人敢纠结不法。”
“一万多人的两闱官员,几乎可以将北境朝野的基层主官换个遍。”
“加之田亩清丈和报社检举清算。”
“几乎可以瓦解整个北境所有地方士绅豪门与几代家传官吏之间的勾结。”
“最最重要的,还有那群随着朝廷安置清退的军户老卒多往北境充作里正保长,以为朝廷在北境地方的眼线。”
“这些眼线所在,几乎可以使得朝廷的政令几乎可以直达北境乡里。”
“唯一或许还有些阻碍的,或许就是那些还与孔家有些沾亲带故,或是傍上了朝廷勋贵的士绅。”
“这也就是那一百多名发放了海捕文书白莲篡逆的作用。”
“这等天罗地网式的围追堵截,犯得着还要将官仓的事情捅出来吗?”
“这不是杀鸡用牛刀?”
朱标陷入了沉默。
常升挑了挑眉看向朱标道:“叔伯要的是重获北境的人心,是想将被残元霍霍的千疮百孔的北境重建,并将在这片土地上为祸了二百年,靠着包税制,一个个活成了土皇帝的毒瘤全部剜了。”
“这样,北境才能修养成息,才能恢复生产,重兴教化。”
“如此,朝廷迁都北境的事才有基础。”
“而不是得不偿失的把北境整个砸乱了再废大力气重建。”
“所以,这把刀最好用在迁都事宜敲定之后,用来清算这批徘徊在江浙湖广一带的浙东党。”
听到朱标这话。
常升的眉头抖了抖,微不可察的点点头。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不是说笑的。
历经了多少代王朝,关中或是中原一带的耕地早就地力衰退。
在没有化肥的古代,产量节节攀升的长三角地带,自然成为了取代中原产粮区的新贵,更别说这里还是重要的产盐区,百万漕帮衣食所系这句话,形容的也是此处。
虽说还是明初。
但它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运输条件,外加相对丰足的物产资源,也已经使得它的地位在王朝之中越发突出。
凭着这优渥的条件,聚集了全天下最多的财富,也变成了朝廷命脉一般的税收大户。
都说独木难支。
但大明的命脉几乎恰恰是这根独木所支撑起来的,所以在没有长出第二条用以维系平衡的腿之前,朝廷对南境,尤其是湖广,长三角一带的官员调派,往往都慎之又慎。
想要真正将之纳入王化,就必须先将北境打造成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今的北境,就相当于一副预演棋盘。
白莲教也好,豪门士绅阶层、浙东党也罢,都是这副棋盘上的棋手之一。
而与他们对弈的,自然就是朝廷。
或者说朝廷之后的老朱。
他们在北境博弈的成果,将来很有可能原样重现在南方。
如今的双方,各自攥着对方不知的底牌,却尽可能的逼迫对方出牌,以图在未来的南境博弈中占据更多的先机。
至于能不能在北境胜出。
这个议题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
北境荒芜,除了孔家族宅就在山东曲阜,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豪门士绅家族会选择将元人统治下,被盘剥的支离破碎的北境当做自己的基本盘。
而南境不仅有相对丰饶的物产,彼此抱团的阶级圈子,还有着几百年来探索盘踞的走私航道。
任哪个在南京发了家的也不可能舍了自身的根基去北方扎根。
是以在大明兵锋的围剿之下,除孔家以外,是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排得上号的势力存在的,这样的投入比,他们拿锤子和朝廷斗,无非就是站在棋盘外,为北境中这些不成器后的探路石子摇旗呐喊,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持罢了。
“那些入库出库的粮食账目,可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追索图录,它们的意义,就相当于唐末时,黄巢破世家门阀,抄家灭族的族谱。”
“这牌用好了,会是将来瓦解南方官商官绅勾结的一把利刃。”
“好钢,自然要用在刀刃上。”
朱标怅然长叹。
“可这种事,瞒不过有心人吧。”
此前不知道利害,齐泰与黄子澄的这份奏书几乎就是层层审阅递上来的,奏书中间经手之人不知几何,要是有人想走露消息,怕是早就走露了。
常升无所谓的摇摇头。
“能够在朝廷动刀之前自觉整改的,网开一面又何妨?”
“天底下的士绅豪门哪怕和朝廷不是一条心,可要真都有这么机灵、有眼力,这天下就好治理了。”
“人是有惯性的。”
“千百年来都是如此的路数,没出过什么问题,或者说问题没有出到他们头上,让他们骤然割肉退场,舍弃这一道身家保值的门道,他们舍得吗?”
朱标顿时了然。
都说不打馋不打懒,专打不长眼。
朝廷施政的目的,是为了将朝廷的影响力渗透到整个大明上下,贯彻朝政,收复民心。
更是为了使阶层流通,消除民怨。
也为了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更加顺利的调动整个大明朝的资源办大事。
而不是为了针对某一个阶层,将他们一棒子打死。
存在既是合理。
这条真理,放在如今的大明也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