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工蜂(1/1)
随着时间流逝,茧内的生物彻底成形并破茧而出。
从外表上看,这十只生物类似于蚂蚁和蟑螂的结合体。
拥有蟑螂般的扁平身体,全身覆盖着坚硬的黑色甲壳,头部酷似蚂蚁,锋利的口器不断张合。
体长在15厘米左右,两条前肢像螳螂臂一样锋利,用于切割资源。
六条节肢类腿强健有力,可以让该生物高速移动,其腹部相对肥大,形成一个巨大的囊袋,能储存大量资源。
“非常好,非常好,以后就叫你们工蜂了。”
高兴地捧起一只工蜂,方坚兴奋的抚摸着其坚硬的黑色甲壳
别看这些小家伙体型小巧,数量不多,但却是他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本钱。
一对锋利的前肢可以让其收割各种物资,应对猎手,同时还能够用来挖掘洞穴开拓空间。
六条足更是让其移动速达到了1.5米/秒,这意味着它们每秒能移动自身体长50倍的距离。
换算成人类的速度,相当于一个身高1.8米的人以每秒90米左右的速度奔跑,其每小时的速度可高达324公里。
而且,方坚还为工蜂添加上了刚才那只蜈蚣的甲壳,足以让其抵御一般生物的攻击。
当然,工蜂的最主要作用并不是用来战斗,而是收集资源。
腹部肥大的囊袋,可以让其储存大量物质,同时体内的转换腺体还能够将物质进行转换成为液体装的生物质。
既可以用来供给母虫,同样也能够让方坚食用。
等工蜂逐渐适应身体,方坚打开树洞入口,念头一动,10只小家伙便直接钻出去寻找鲜嫩的树叶带回巢穴中。
........
闷热潮湿却充满生机的森林中,一棵高度超过60米的大树上,数十只工蜂正切割着嫩叶。
其中一只工蜂正用锋利的口器,将刚刚杀死的鞘翅目昆虫咀嚼粉碎,经过体内器官转化后,存储在腹部的囊袋中。
待进食得差不多了,工蜂这才摇晃着臃肿的身体爬下大树。
由于沿途有成群结队的同类同行,工蜂的回归过程十分顺利。
来到百米外的一棵大树下,这只工蜂如同安装导航般精准,径直钻入树底洞穴。
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洞穴内部空间得到巨大的扩充。
通道直径超过1.3米,内部蜿蜒盘旋。
每隔一段距离,洞穴口径就会骤然缩小以防范外敌,其后更有成群的工蜂驻守。
工蜂们用触角识别出同类后,立即让出通道。
穿越错综复杂的隧道网,最终抵达地底最深处时,体长已达1.5米的母虫正慵懒地伏卧着。
感应到工蜂到来,母虫口器中伸出与工蜂尾部对接。
工蜂体内储存的生物质,正通过管状源源不断注入母虫体内。
获得充足养分后,母虫身躯剧烈蠕动,产下一枚雪白虫卵。
早已守候在侧的工蜂迅速上前衔住虫卵,转交给专职孵化的工蜂群体。
正当母虫疯狂产卵扩张种群时,更深层的地底空间中,方坚正通过精神力感知着外界变化。
回想起短短一月间的发展历程,他不禁心生感慨。
是的,方坚降临这个世界已满三十个昼夜。
得益于充沛的生物质,母虫开启了24小时不间断产卵模式。
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工蜂采集量决定母虫产卵量,孵化规模又反哺资源获取能力。
仅用三十天,工蜂军团便突破了六百规模。
手握充足兵力后,方坚终于着手改善栖身之所,彻底告别了逼仄的树洞时代。
若将整个地下巢穴横向解剖,可见这个深达30米的地下王国呈完美圆形结构,直径更达惊人的50米。
通过持续收集的物种DNA样本,如今基因库已初具规模。
在资源充沛、基因序列完备的条件下,方坚开始着手研发新型战斗单位。
工蜂本质是资源采集者,并非专业作战兵种。
若能培育出专职战斗的生物兵器,虫群发展速度必将迎来指数级增长。
...........
简陋的实验室中,方坚握着自制的白坚木探针,借助竹管导入的偏振光观,对实验台上的鞘翅目生物进行材料学测试。
一只直径12cm的类金龟子生物,被纤细的树藤,牢牢固定在玄武岩台面上爬行,其背甲在引入的光源下泛着金属光泽。
捏着探针,方坚开始对其背甲施加垂直压力。
通过精神力,以及自己变异后的身躯,方坚立马估算出两者接触面的压强达到1.4GPa。
“喀嚓!“
白坚木制成的探针发生45度弯折,而实验体甲壳表面仅留下0.2μm深的压痕。
停下手中动作,方坚回忆起三天前的实验数据,确认未出现结构疲劳特征。
或许有人不清楚1.4GPa是什么概念。
参照地球生物材料数据库,鳞角腹足蜗牛壳的硫化铁格栅结构在同等厚度下,抗压强度仅为当前样本的63%。
更换更为坚硬的碳化竹制解剖刀,方坚将刀尖精准刺入鞘翅与腹节的连接缝。
这是他在解剖第七个样本时发现的应力薄弱区,缝隙宽度仅0.05mm。
随着鞘翅被掀起,弥漫开来的精神力捕捉到甲壳的层状结构:外层是铜硅复合蛋白基质,中层为蜂窝状几丁质,最内层则是霰石晶体层。
这种奇特的复合材料才让这只甲虫拥有如此强悍的防御力。
根据刚才的压痕测试显示,当冲击力超过阈值时,金龟子的外层蛋白基质会发生可控性晶化转变。
这个相变过程吸收87%的冲击动能,同时通过表面二氧化硅层引导应力扩散。
最令人震惊的是中层结构——在精神力中呈现出类似石墨烯的六边形晶格排列。
这种生物衍生碳结构使得材料在保有韧性的同时,硬度达到莫氏6.2级。
“记录实验数据,甲壳密度1.27g/cm³,仅为等体积钢材的16%。这意味着哪怕将其放大至人体装甲尺寸,整套防护系统的重量不会超过3kg。”
停下手上的实验,方坚拿着自制的炭笔在木板上写下最后一个字,随后又拿起一块之前的记录。
确定实验数据无误,方坚便决定开始组合基因,创造独属于自己的战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