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蜀王周恒,请太后赴死(1/1)

见过周衍后,周恒则带人来到慈宁宫。

吴太后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掌控了御林军和京营,竟然还被蜀王直接杀到了宫里。

现在她的脸色不仅不红,反而非常苍白。

吴严在最后宫门失守时,找到机会逃出了皇宫。

但他不可能逃出长京城,因为周洛已经让京营副将下令,将整个长京城的城门全部关闭。

被困在城中的外戚一党准备做最后的搏斗。

“大周蜀王周恒,请太后赴死!”

周恒站在门口,冷冷说道。

身后一名蜀州兵踏过几具尸体,端了一个木盘进去。

上面放着一条白绫,一杯毒酒。

“周恒!你这么做,不怕先帝不能瞑目吗?哀家乃皇上生母,你敢如此对我?我要见皇上!”

吴太后咬牙切齿,眸子中露出一丝怯意。

周恒面无表情。

吴氏在大周根深蒂固,即便以雷霆手段杀了吴太后和丞相,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将外戚清除干净。

好在金人新败,他又与北齐达成合作,这一次足有数个月的缓冲时间。

只要把握的好,这几个月内,他便可以帮助周衍掌握大权。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倾尽蜀州之兵的原因,就是要一战而胜,一胜而定。

“送太后一程!”

周恒懒得再废口舌,挥了挥手,直接让人把毒酒灌进了吴太后的嘴里。

“我要见皇上!我要见皇上!”

吴太后跌坐在地上,还在挣扎,毒酒倒得满脸都是。

就在这时,一道明黄色的身影走了进来。

“母后。”

来人正是周衍。

吴太后见到他后,神情激动万分,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皇儿,救救母后,你想要权,母后都给你,这整个大周都是你的,快传太医救救母后!”

看着惊慌失措的吴太后,周衍仰着头深吸口气。

随后朝着吴太后蹲了下来,眼神冷漠。

“母后,要不是你和舅舅,大周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燕州,半个代州也不会丢,那么多忠心耿耿的臣子,将领,也不会死。”

周衍脸色涨红,他从来没像这么兴奋过。

又继续说道:

“若你们能早点还政于朕,朕早就将区区金人亡族灭国了!还有,朕不过点了一个状元,母后就让他去了流放之地,您知道那天坐在龙椅上,朕的心有多寒吗?”

周衍的语气越来越冷,“朕当时就在想,这个龙椅,干脆母后自己坐上去得了,或者让舅舅坐,再或者……”

说到这里,周衍突然站起身,目光一凛。

“让您那八岁的孽种去坐!”

轰——

吴太后脑袋突然嗡的一下剧震。

这事情,不可能有外人知道!

就连站在门口的周恒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乖乖,没想到太后还有如此辛秘。

见吴太后惊慌失措的模样,周衍冷哼一声。

“母后,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皇儿,母后知错了,再怎么样我也是你生母啊,你乃一国之君,难道要背负弑母的罪名吗?”

吴太后强行镇定下来,还在求饶。

周衍回过头看了一眼周恒。

“朕未曾来过慈宁宫!”

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数十息后,已然绝望的吴太后浑身开始剧烈抽搐,随后七窍流血而亡。

权侵朝野数年的吴太后,就此落幕。

周恒追上周衍。

“皇兄,你需要去见见京营主将邓休,将京营握在手中,才能掌控长京城!”

“好,多谢王弟,朕这就去!”

周衍仿佛变了个人,意气风发的坐上了天子銮驾,但眼底却闪过一丝厌恶的神色。

……

长京城内。

杨临没有跟着周恒入宫,既然周恒已经将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去不去影响不大。

他正在帮忙清除长京城内的外戚一党,例如李登李迁父子。

没错,他准备公报私仇!

这两个家伙不仅派人追杀自己,还让人到西江府,联合知府侯青山坑害自己,好在侯青山只在乎利益,不是个听话的主。

现在外戚倒台,他必须第一个拿下李登和李迁,以绝后患。

“牛二,撞门!”

“好嘞!”

牛二答应一声,抱着一根木桩,狠狠得撞在李家大门上,顿时整个门都在震动,灰尘散落下来,差点迷了牛二的眼睛。

“再来!”

牛二怒喝一声,又连续撞了好几下,直至将整个门板都撞倒。

里面数十个持刀的家丁同时惊呼出声。

“都给围起来,不可放过一个!”

杨临挥了挥手,章亥二话不说就带着营兵冲了进去。

上去就先砍死了几个家丁。

身为曾经长林军的营将,他恨透了李登,要不是李登故意拖延粮草,他们也不至于全线溃败,更不会到如今这种情况!

李登倒是临危不惧,面色如常,不愧是只身闯金营的人,虽然是去丧权辱国。

“杨临,当初在朝堂上要你死,不是老夫的意思,是上头的意思。”

“你认为我会在乎是谁的意思吗?李迁呢?”

杨临搓了搓手,这北方真的冻人,还是广元县好。

“金人退走,他昨日刚好出门,不在长京城,你……你可以杀本官,但能否放过我这一岁多的孙子?”

李登向右走了一步,挡在一个小孩的面前。

杨临目光扫过。

“放心吧,我不杀孩子。”

闻言,李登刚松口气,却又听见杨临说道:

“章亥,你来!”

“是!”

章亥答应一声,甚至没给李登再次求饶的机会,便下令全部诛杀。

一刻钟后,杨临踏着满地血迹,离开了李登家。

“户部尚书李登,通敌卖国,全家拒捕,现已诛杀!”

杨临大声喊道。

实际蜀王说的是要抓捕,再统一处理,但拒捕嘛,杀了也就杀了!

随后长京城连续闭门三日,抓捕或就地正法的外戚一党足有上万人。

除了后来支持蜀王的大族子弟,其余有关人等一律下罪。

至于接替的人,直接从翰林院和国子监里面提拔,别的不多,想上位的读书人很多。

一月后,蜀王清君侧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周。

一道檄文,收拢天下民心。

“当今太后,任人唯亲,独断朝纲,扰乱国策,陷害忠良。于外纵容敌寇犯我国土,于内致使百姓民不聊生。

上苍震怒,降灾于周,遂使北方连年大旱,粮食歉收,国家动荡,内忧外患,有违先帝之遗愿。

先帝之子,蜀王周恒,奉天之命,拨乱反正,铲除奸党,还政于君,令天下清明!”

(ps:长京城动荡没有结束,兄弟们点点催更,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