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惊天密谋(1/1)
"什么秘密?何忠发现了什么?"林焱追问道,声音急促而低沉。
锦衣卫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偷听后,压低声音:"大人,何指挥使在审讯郑和时发现,他们不仅计划扶二皇子上位,还打算在陛下北征途中行刺!而且,朝中还有一股更大的势力暗中支持,甚至可能涉及皇室宗亲!"
林焱心头一震,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带我去见何忠。唐先生,您先回明理学院,继续推进变法事宜,同时密切关注朝局变化。"
唐山长郑重点头:"林大人小心行事。我会安排学生在城中各处打探消息,若有异动立即通报。"
二人匆匆分头行动。林焱随锦衣卫快步前往天牢,一路上思绪万千。若何忠所言属实,那么萧瑾北征将面临极大危险,而京城局势也远比想象的复杂。
抵达天牢,林焱直接前往审讯室。何忠正在亲自审讯郑和,见林焱到来,起身相迎:"林大人,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
审讯室内,郑和被铁链锁在刑架上,脸色惨白,身上满是刑讯的痕迹,但眼中仍闪烁着狡诈的光芒。
"说说看。"林焱平静地坐下,直视郑和,"你背后的靠山究竟是谁?"
郑和冷笑一声:"林大人何必明知故问?我已经被打入天牢,命不久矣,又何必再牵连他人?"
何忠厉声道:"郑和,你若老实交代,或许还能保全性命!若再顽抗,别怪我不客气!"
"何必逞口舌之快?"郑和斜睨何忠,"你我都知道,我已经没有活路。但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阻止不了那个计划,陛下必死无疑!"
林焱眼中寒光一闪:"什么计划?"
郑和得意地笑了:"陛下北征途中必有一劫!即使你们严加防范,也难逃此劫。因为,朝中早有安排,无论陛下走哪条路,都会遭遇埋伏!"
林焱和何忠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林焱继续追问:"谁在主导这个计划?二皇子?恭王?还是其他人?"
郑和神秘地笑了笑:"林大人,你以为一切都是二皇子和恭王策划的?太天真了!他们不过是棋子罢了,真正下棋的人,你们根本想不到!"
"说出来!"何忠一拳砸在郑和脸上,"否则我让你生不如死!"
郑和吐出一口血沫,冷笑道:"杀了我吧,反正我已经无路可走。但我死也不会告诉你们那个人是谁!你们等着瞧吧,变法终将失败,大周将回到正途!"
何忠还要再打,林焱制止了他:"郑和,你心里很清楚,我们有的是手段让你开口。何必要受这皮肉之苦?若你现在坦白,或许还能保全性命,甚至获得陛下赦免。"
郑和凄然一笑:"林大人,你觉得我会信吗?二皇子谋反,我是主谋之一,即使陛下宽宏大量,太子也不会放过我。我的命已经没了,但至少能带着一个秘密而死,也算是对我背后的人尽了最后一点忠心。"
林焱沉思片刻,知道短时间内难以撬开郑和的嘴。他转向何忠:"二皇子那边审讯得如何?"
"一直在装疯卖傻,声称自己是被郑和蛊惑,并非主谋。"何忠摇头,"不过,我们在他寝宫搜出了一批密信,正在解读。初步看,确实有证据表明他与恭王长期勾结,策划谋反。"
林焱若有所思:"继续审讯,一定要找出朝中隐藏的势力。同时,派出最可靠的人手,秘密保护陛下北征安全。切记,此事暂时不要声张,以免打草惊蛇。"
何忠点头应允。林焱又转向郑和:"你可要想清楚,若真有人要加害陛下,无论是谁,最终都难逃一死。你若坦白,或许还能争取一线生机。"
郑和不为所动,闭目养神,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林焱不再多言,与何忠离开审讯室。二人来到一处僻静处,低声商议。
"何大人,你怎么看?"林焱问道。
何忠眉头紧锁:"郑和话中有话,暗示背后另有主谋,不是二皇子,也不是恭王。依我看,极可能是皇室中人,否则不会有如此大的能量策划这场政变。"
"我也这么想。"林焱沉思道,"朝中皇室宗亲不少,但有实力策划这种大规模政变的并不多。我怀疑是恭王的兄弟恒王,他一向野心勃勃,与恭王关系密切,且在朝中根基深厚。"
何忠惊讶道:"恒王?他不是一向隐居深山,很少过问朝政吗?"
"表面如此,实则暗中经营多年。"林焱解释道,"我早年曾查过他,发现他在暗中培植势力,与不少边疆将领交好。只是一直没有实质证据,无法上奏。"
何忠若有所思:"如此说来,陛下北征确实危险重重。恒王若真与恭王、二皇子勾结,三方合力,确实有能力在北征途中设伏。"
"正是如此。"林焱点头,"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一方面继续审讯郑和和二皇子,挖出更多同谋;另一方面,加强对陛下的保护,尤其是北征途中的安全。"
林焱思索片刻,做出决定:"何大人,你留在京城继续审案,务必查清朝中隐患。我立即入宫面见陛下,请求随他一同北征,亲自保护他的安全。"
何忠惊讶道:"林大人,陛下已命您留守京城,与太子一同处理朝政。贸然请求随行,恐怕不妥。"
"事态紧急,不得不为。"林焱坚决道,"我宁可陛下怪罪,也不能眼看他陷入险境。何况,有我随行,也能帮助处理军政事务,减轻陛下负担。"
何忠无法反驳,只得点头:"那我就留在京城,继续彻查此案。不过,林大人,你若随陛下北征,京中变法事务由谁主持?"
"可由唐山长和太子共同负责。"林焱早有考虑,"唐山长熟悉变法细节,太子有皇室威严,二人合力,足以推进变法事务。同时,你也要密切关注朝中动向,防止有人趁陛下不在,生出异心。"
商议完毕,林焱立即前往皇宫,请求紧急觐见萧瑾。此时萧瑾正在整军备战,听闻林焱求见,立即召见。
"林爱卿,有何要事?"萧瑾问道,语气中带着些许疲惫。
林焱直言不讳:"陛下,微臣在审讯郑和时发现重大隐患。他们不仅谋划政变,还计划在陛下北征途中行刺!"
"什么?"萧瑾大惊,"可有确凿证据?"
"郑和虽未明言,但言语中透露出此计划确已部署。而且,此事背后还有更大的势力支持,可能是皇室宗亲。"林焱郑重道,"为确保陛下安全,微臣恳请随陛下北征,贴身保护。"
萧瑾沉吟片刻:"爱卿不是应该留守京城,协助太子处理朝政吗?"
"陛下安危为重。"林焱恳切道,"京中有太子和唐山长足以应对。而北征途中若真有伏击,陛下身边必须有足够心腹。何况,微臣曾在边关效力,熟悉边境情况,可助陛下应对恭王之乱。"
萧瑾思索良久,终于点头:"好吧,就依爱卿所言。三日后启程,你做好准备,随朕北上。不过,京中事务你要安排妥当,确保变法不受影响。"
"臣遵旨。"林焱躬身应命,"臣会立即安排京中事务,并准备北征所需。"
离开皇宫,林焱立即召集唐山长和几位核心变法人士,详细交代京中事务。
"唐先生,我即将随陛下北征,京中变法事务就交给你和太子了。"林焱语气郑重,"尤其是科举改革和吏治整顿,务必按计划推进,不得有误。"
唐山长应允道:"林大人放心,我会与太子密切配合,确保变法顺利进行。不过,您此去北征,务必小心。若郑和所言属实,北征途中必有危险。"
"我已有所准备。"林焱点头,"临行前,我会挑选一批明理学院的精锐学生,化装成随行人员,暗中保护陛下。同时,也请唐先生密切关注京中动向,若有异常,立即通报。"
接下来两日,林焱分头行动:一方面准备北征所需,挑选可靠人手;另一方面继续审讯郑和和二皇子,希望挖出更多线索。
在审讯过程中,二皇子始终坚称自己只是被郑和蛊惑,并非主谋。但从缴获的密信中,林焱发现了关键线索:一封署名"恒"的密信,内容虽然隐晦,但明显在指导二皇子如何行动。这更加印证了林焱的猜测:恒王极可能是整个阴谋的幕后黑手。
北征前夜,林焱再次与何忠密议。
"何大人,我北上后,京中就靠你了。"林焱语重心长,"尤其要密切关注恒王的动向,若有异常,立即采取行动。"
何忠点头应允:"林大人放心,我会全力以赴。不过,北征途中您也要小心。我已调查过北上路线,有几处险要地段适合伏击,您务必提前做好防范。"
林焱拿出一份地图,仔细研究北上路线:"从京城到雁门关,有三条主要路线。我猜测陛下会选择中路,既快捷又安全。但伏击者可能已经在几个关键点设下埋伏。"
"正是如此。"何忠指着地图上几个标记,"这几处山谷和隘口最为危险,必须加倍警惕。我已派出斥候沿途侦察,若发现异常,会立即通报。"
"很好。"林焱满意地点头,"另外,我需要一些特殊暗器和解毒药,以防不测。"
何忠立即安排人取来一个精致木盒:"这是锦衣卫秘制的暗器和解药,可解百毒。还有这套软甲,轻薄坚韧,可防暗箭。"
林焱收下这些物品,心中稍安。次日清晨,萧瑾率领大军启程北上。林焱作为随行大臣,与萧瑾同乘一辆马车,沿途商议军政大事。
车队刚出京城不久,林焱就注意到路边有几个可疑人物,似乎在暗中观察车队动向。他没有声张,只是悄悄命令随行锦衣卫留意这些人的行踪。
行至一处山谷时,前方斥候急报:谷中发现大量足迹和篝火痕迹,疑似有人曾在此驻扎。
"陛下,此处恐有埋伏。"林焱警觉道,"不如绕道而行,避开险地。"
萧瑾点头应允:"就依爱卿所言。传令大军改道,从东侧小路穿过。"
改变路线后,车队安全通过危险地带。但林焱心中的不安并未消散:若真有人要行刺,必定会在多处设伏,一处避开,不代表全部安全。
果然,行至一座小镇时,又发现异常:镇上居民神色紧张,街道上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男子,明显有蹊跷。
林焱立即向萧瑾建议:"陛下,此镇情况异常,不宜久留。我们应该连夜赶路,尽快离开。"
萧瑾虽然疲惫,但也感受到了危险气息,同意连夜赶路。车队绕过小镇,继续北上。就在他们离开不久,镇中突然涌出数百名埋伏的刺客,扑向空无一人的大营,结果扑了个空。
连续避开几处危险后,萧瑾深感林焱先见之明:"林爱卿,若非你随行,朕恐怕已经遭遇不测。这更加证实了你的猜测:确实有人在北征路上设伏。"
"陛下,危险还未解除。"林焱提醒道,"伏击者见几次行动失败,可能会改变策略,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萧瑾沉吟片刻:"既然如此,朕决定改变计划。原本打算直接前往雁门关,现在改为先去榆关,出其不意,打乱敌人部署。"
"此计甚好。"林焱赞同道,"榆关由程虎威镇守,忠心可靠。我们可以在那里休整几日,同时调查伏击者的背景,再做下一步打算。"
就这样,萧瑾一行改道前往榆关。这个突然的变动确实打乱了伏击者的计划,车队一路畅通无阻,很快抵达榆关。
程虎威亲自迎接,惊讶于萧瑾突然驾临:"陛下驾到,末将未能远迎,罪该万死!"
萧瑾摆手道:"无妨,朕此行本就秘密。程将军,边关形势如何?恭王可有异动?"
程虎威正色道:"回陛下,恭王确实集结大军,已经在雁门关外扎营。不过,自从得知二皇子谋反失败后,似乎有所犹豫,暂时没有大规模进攻,只是派小股部队骚扰边境。"
"这倒是出乎意料。"林焱沉思道,"按理说,恭王得知二皇子失败,应该迅速行动,趁乱攻城,怎会突然变得谨慎?"
程虎威解释:"据我所知,恭王军中也出现了分歧。有一派主张立即进攻,趁朝廷内乱之际夺取雁门关;另一派则主张观望,担心贸然进攻会引火烧身。"
"有趣。"萧瑾若有所思,"看来不止朝中有内乱,恭王军中也有矛盾。这对我们是个机会。"
林焱提议:"陛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派使者前往恭王军中,散布二皇子已认罪,供出恭王罪行的消息,进一步离间他们的关系。"
"此计甚妙!"萧瑾赞许道,"就这么办。程将军,立即选派可靠使者,前往恭王军中散布消息。同时,加强边关防御,准备迎敌。"
程虎威领命而去。林焱则继续研究北征路上遭遇的伏击:"陛下,从我们避开的几处伏击来看,幕后策划者对您的行程了如指掌,显然朝中有内奸。我怀疑,恒王可能与此有关。"
"恒王?"萧瑾有些震惊,"他虽是朕的堂兄,但一向深居简出,很少参与朝政,怎会涉及此事?"
林焱解释道:"表面上是如此,但我早年调查发现,恒王暗中培植势力多年,与边疆多位将领交好,甚至可能与恭王有秘密联系。二皇子密室中搜出的信件中,也有一封疑似出自恒王之手。"
萧瑾面色凝重:"若此事属实,恒王罪不容诛!朕一直以为他只是喜好清静,没想到竟是狼子野心!"
"陛下暂且息怒。"林焱劝道,"眼下尚无确凿证据证明恒王参与谋反。我们需要继续调查,收集更多证据,才能定他的罪。"
萧瑾压抑怒火,点头同意:"爱卿说得对。眼下当务之急是平定恭王之乱,巩固边防。朕会派人密查恒王,若证据确凿,绝不姑息!"
榆关城头,林焱远眺北方,恭王大军的营地隐约可见。他知道,这场风波远未结束。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需要谨慎应对。而在这一切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仍是未解之谜。
正当林焱思索之际,一名斥候匆匆返回,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报告林大人,雁门关方向发现异动!恭王军中似乎发生了内讧,大批士兵脱离营地,向西北方向撤退!"
"内讧?"林焱惊讶不已,"可有更详细的情报?"
斥候回答:"据前线探子回报,恭王军中确实出现分裂。一位自称'铁林王'的将领公开反对恭王,带领近万人脱离大营。据说,他手中掌握了恭王勾结朝中叛党的证据,准备献给陛下,以求赦免。"
"铁林王?"林焱和萧瑾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铁林王是北方游牧部落的首领,一向与恭王交好,怎会突然反叛?
"立刻派人联络铁林王,了解详情。"萧瑾当机立断,"若他真有恭王勾结朝中叛党的证据,朕可以既往不咎,甚至封赏他!"
林焱却心生警惕:"陛下,此事蹊跷。铁林王突然反叛,又称有重要证据,很可能是诱饵,引我们上当。建议谨慎处理,不要轻易接触。"
萧瑾思索片刻,认可了林焱的担忧:"爱卿所言有理。派一小队精锐前往接触,但不要靠近铁林王大营,只在边缘地带会面,确保安全。"
命令刚下达不久,又有斥候带来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恭王被自己的亲信暗算,重伤逃亡!铁林王已经控制了恭王大部分军队,正在与剩余死忠派交战。
"局势变化太快了!"萧瑾惊讶不已,"看来恭王军中早有不满,此次叛乱只是引爆点。"
林焱却更加警惕:"陛下,这一切太过蹊跷。恭王身经百战,怎会被亲信暗算?铁林王突然反叛,又控制大军,背后必有隐情。臣担心,这可能是另一个更大的阴谋。"
"爱卿的意思是?"萧瑾追问。
"铁林王可能另有所图。"林焱分析道,"他假借反叛恭王之名,实则可能是为了夺取大军控制权,然后谋取更大利益。我们不能轻信他的任何信息,必须亲自确认。"
萧瑾沉思片刻,做出决定:"传朕旨意,调集边关三万精锐,准备出击。若铁林王真心归顺,朕自会厚待;若有异心,便让他见识大周军威!同时,加派斥候,搜寻恭王下落,绝不能让他逃脱!"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边关军队开始集结。林焱和程虎威亲自督导军队准备,同时派出大量斥候,监视铁林王和恭王残部的动向。
然而,就在大军准备出发前夕,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传来:京城发生大变!恒王突然起兵,控制了皇宫,囚禁了太子,宣称萧瑾已驾崩,自己将代为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