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变革之始(1/1)
实学大会结束后,萧瑾走到林焱身边,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围重臣听清:"林爱卿,今日一见,朕更加确信实学兴邦的道理。立即着手选拔贤才,不得拖延。"
"臣遵旨。"林焱躬身应下,余光却瞥见张德容脸色难看地退出了人群。
散场后,吴子默兴奋地走来:"大人,今日之会大获成功!尤其是杨明的速算器,连户部的官员都赞不绝口。"
林焱微微一笑:"这只是开始。博士科的真正挑战,现在才来临。"
吴子默会意:"大人是指招生之事?"
"正是。"林焱点头,"眼下虽然获得了陛下的全力支持,但能否招到合适的学生,才是关键。"
方正学从远处赶来,抱拳道:"大人,好消息!刚才就有十几位年轻士子前来询问报名之事。"
"那就立即准备起来。"林焱吩咐道,"请杨明、郑天机和李水三位暂留京城,协助出题考核。招生标准务必严格,宁缺毋滥。"
三人快步走向国子监,街上行人议论纷纷,不少人正热烈讨论着实学大会的见闻。
"那个速算器真是奇妙,户部若用上此物,何愁算账繁琐?"
"我更喜欢那水利模型,若能在我家乡推广,年年水患可保无忧。"
"听闻博士科即将招生,不知考核标准如何?我家小儿精通算学,可有机会入选?"
林焱听到这些议论,心下一喜。实学大会的效果比预期更好,普通百姓也开始认同实学的价值。或许博士科招生并不会像之前担心的那样困难。
然而,刚回到国子监,赵全便急匆匆地赶来:"大人,不好了!礼部刚刚传出公告,声称博士科考题有违祖制,要求各家书院劝阻学生报考。"
"又是张德容!"林焱冷笑,"实学大会已经证明实用之学的价值,他还是不死心。"
"不仅如此。"赵全继续道,"各大书院纷纷响应,已有十几家贴出告示,声称凡报考博士科者,日后不得入其门墙。"
方正学忧心忡忡:"这下麻烦了。士子多敬仰名儒,若名儒反对,恐怕报考人数寥寥。"
林焱思索片刻,问道:"可有书院支持博士科?"
"倒是有几家。"吴子默回答,"江南的明理书院、西川的格物堂,还有北方的实用学舍,都曾来信表示支持。只是与反对的名门书院相比,影响力小了些。"
林焱忽然露出笑容:"影响力小不要紧,有支持就好。赵全,你立即去请这几家书院的山长,就说林某有请,务必尽快赶来京城。"
"大人有何打算?"方正学不解。
"兵分两路。"林焱解释道,"一方面,我们需要这些支持实学的书院公开表态,给犹豫不决的士子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我打算请杨明、郑天机他们亲自到各地演示实学成果,让更多人亲眼见证其价值。"
"此计甚妙!"吴子默拍手称赞,"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若能让更多人亲眼见到实学的价值,必能改变看法。"
"还有一事。"林焱继续道,"明日早朝,我打算请陛下颁布政令,凡科举考中者,若兼通实学,可优先任用。如此一来,必会激励更多士子学习实学。"
方正学与吴子默对视一眼,齐声赞叹:"大人远见!"
正当他们讨论对策时,一名小吏匆匆赶来:"禀大人,有位白发老者求见,自称隐居山野多年,听闻博士科招生,特来应聘教席。"
林焱有些意外:"可知此人姓名?"
"老者自称姓徐,名正道,乃前朝大儒徐行之后人。"
"徐行?"林焱眼前一亮,"快请进来!"
须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被引入厅内。老者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
"老先生请坐。"林焱亲自扶他入座,"听闻先生是徐行大儒之后,不知可有证据?"
老者捋须笑道:"贫道隐居山野多年,何来证据?不过,家父遗留的几本手稿或可证明。"说着从布袋中取出几卷发黄的书册。
林焱接过一看,眼中闪过惊讶之色。这几本手稿正是徐行晚年所着的《实学论》,书中大胆论述了实用之学的价值和发展方向,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后来更是被视为禁书。
"没想到竟能见到《实学论》真迹!"林焱激动地翻阅着,"先生既是徐行后人,为何现在才出山?"
徐正道叹息道:"家父生前因《实学论》备受攻击,临终前嘱咐后人暂避锋芒。老朽隐居深山多年,专研实学,近日听闻朝廷设立博士科,心中大喜,故而冒昧前来。"
"先生来得正是时候!"林焱喜形于色,"博士科正缺德高望重的教席。若先生愿意主持实学教席,必能镇住那些反对之声。"
"老朽虽年迈,但愿尽绵薄之力。"徐正道点头应允,"不过,老朽有一个条件。"
"先生请说。"
"博士科除了教授算学、天文、水利等实用之术外,还应加入'格物致知'一科。"徐正道正色道,"实学不应只关注技术层面,更应探究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
林焱眼前一亮:"先生所言极是!实用之学若只停留在技术层面,难以持续发展。唯有探究根本规律,才能创造更多奇迹。"
吴子默也连连点头:"格物致知,正是实学的灵魂所在。有了这一科,博士科的学术体系才算完整。"
"那就这么定了。"林焱拍板,"请徐先生担任博士科总教席,专门负责'格物致知'一科的教学。其他实用之学则由杨明、郑天机等人分别负责。"
徐正道欣然应允:"老朽定当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商议已定,林焱立即着手准备次日早朝的奏请。然而,当天夜里,一名神秘访客悄然来到林府。
"大人,请恕在下深夜打扰。"来人穿着普通,神情却极为紧张,"我是吏部主事汪明,有要事相告。"
"汪主事?"林焱有些诧异,"请说。"
"大人可知,明日早朝礼部将联合多位大臣,强烈反对博士科招生。他们已经准备了十几道奏折,将从多方面攻击实学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哦?"林焱不动声色,"汪主事为何告知于我?"
汪明苦笑道:"在下有个小儿,天资聪颖,对算学尤为痴迷。听闻博士科设立后,小儿欣喜若狂,日夜期盼报考。若博士科被废,小儿恐怕会心灰意冷。"
"原来如此。"林焱点点头,"多谢汪主事相告。不过,汪主事既在吏部任职,不知可有什么内部消息?"
汪明犹豫片刻,终于道:"实不相瞒,吏部尚书对博士科态度暧昧。表面上附和礼部,实则观望形势。若陛下坚决支持,吏部尚书不会强烈反对。"
"这就够了。"林焱感激地说,"汪主事今晚的话,林某记下了。待博士科正式开课,令郎若有意报考,尽可来找林某,定当优先考虑。"
汪明大喜,连忙拜谢而去。
送走汪明后,林焱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对策。得知礼部准备组织大规模反对,林焱并不惊讶:"料到他们会有此一招,只是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大人,明日早朝该如何应对?"赵全忧心忡忡。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林焱胸有成竹,"不过是几道奏折而已,看谁准备得更充分。"说罢,提笔疾书,连夜准备应对之策。
次日早朝,林焱精神抖擞地来到金銮殿。果然,张德容早已带着一众礼部官员在殿前等候。
朝议伊始,张德容便率先出列:"陛下,臣有本奏!博士科招生一事,有违祖制,于国不利,于民不仁。臣请陛下三思,暂缓施行!"
一连七八名官员接连出列,各自陈述反对理由。有的称"实学有辱斯文",有的说"恐乱朝纲",更有甚者声称"此举将颠覆我朝根基"。
萧瑾面无表情,待众人奏毕,才缓缓道:"诸位爱卿之言,朕已尽知。不知林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林焱从容出列:"陛下,臣认为诸位大人的忧虑虽有道理,但大可不必。昨日实学大会已经证明,实用之学对国家富强、民生改善大有裨益。而博士科设立,也并非要废除传统学问,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添新科。两者并行不悖,何来颠覆之说?"
"再者,"林焱继续道,"臣昨夜得悉一个重要消息,前朝大儒徐行之后徐正道先生已经出山,愿意担任博士科总教席。徐行大儒的《实学论》虽一度被禁,但其中论述实学与经学并重、格物致知与修身齐家并行的观点,恰恰是我们今日所需。"
"徐行后人?"张德容面露震惊之色,"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林焱胸有成竹,"徐先生已带着徐行大儒的手稿前来应聘,目前就在国子监。若张大人不信,可亲往一见。"
张德容一时语塞,满朝文武也议论纷纷。徐行虽因《实学论》受到攻击,但其学术造诣却无人质疑。若其后人出山支持博士科,反对者确实难以强攻。
萧瑾见时机已到,开口道:"既有徐行后人出山支持,博士科更添几分正统。朕决定,博士科招生立即开始,不得延误。此外,朕有三条诏令:其一,原有经学科目一概保留,与实学并行不悖;其二,科举考中者若兼通实学,可优先任用;其三,各地书院不得阻挠学生报考博士科,违者重罚!"
"陛下圣明!"林焱率先跪拜,众多支持者纷纷附和。
张德容等人面面相觑,见大势已去,只得暂时退让。待早朝结束,张德容拉住了刚要离去的林焱:"林大人果然好手段!居然能请出徐行后人,实在令人佩服。"
林焱淡然一笑:"张大人过誉了。徐先生乃是闻讯自来,与林某手段无关。"
"哼,"张德容冷笑,"博士科虽然暂时得以施行,但未来如何,还很难说。林大人切莫得意太早。"
"多谢张大人提醒。"林焱不卑不亢,"不过,实学兴邦乃大势所趋,非一己之力可阻。张大人若明智,不如顺势而为,共襄盛举。"
张德容哼了一声,转身离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焱回到国子监,立即召集众人商议招生事宜:"博士科已获陛下首肯,可立即开始招生。不过,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反对声浪不会轻易消失。"
"大人放心,"方正学信心十足,"有了徐先生坐镇,加上陛下三道诏令,博士科必能顺利推行。"
"不可掉以轻心。"林焱提醒道,"还需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请徐先生尽快完善博士科课程设置,特别是格物致知一科,要与传统经学有所连接;另一方面,派人去各地演示实学成果,以实物打动人心。"
"请大人放心,"吴子默拱手道,"招生告示已经准备妥当,三日内便可张贴各处。按计划,一个月后进行首次考核,预计招收学生五十名。"
"嗯,五十名是个合适的数字,以保证教学质量。"林焱点头赞许,"此外,还需准备一批简单易懂的实学教材,让初学者也能迅速入门。"
"臣已着手准备。"杨明拱手道,"《算学入门》、《测天指要》等教材,皆以浅显文字讲解深奥道理,确保初学者也能理解。"
"很好。"林焱满意地点点头,"今日是实学变革之始,未来之路虽然艰难,但值得期待。诸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大昌开创新局!"
众人齐声应和:"谨遵大人教诲,定当全力以赴!"
当天下午,博士科招生告示便贴遍了京城各处。告示中明确列出了招生科目:算学、天文、水利、机械、格物致知五大类,各招十名学生。考核内容既有笔试,也有实操,确保招收的都是真才实学之士。
告示一出,立刻引起轰动。虽然各大书院多有反对,但仍有不少有志之士蠢蠢欲动。更有一些身怀绝技却因出身低微而无法入仕的民间智者,见机会难得,纷纷计划报名。
国子监门口,一位身着粗布衣服的年轻人久久驻足,盯着招生告示反复阅读:"算学、天文、水利、机械、格物致知...终于等到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