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生辰礼,太子的建议(1/1)

进入宫里,四贝勒首先带着安安去了乾清宫给康熙请安。

“四贝勒来了啊,奴才给四贝勒请安,给小阿哥请安。”

李德全站在门口看到父子二人赶紧行礼。

“嗯,李公公通传一下,我带安安来给汗阿玛请安。”

李德全虽说比不上梁九功得康熙信任,但也是伺候康熙多年的,四贝勒很是尊重。

“嗻,还请四贝勒和小阿哥稍等片刻,奴才这就去。”

李德全再次行礼,赶紧进去禀报了。

此时康熙正在批折子,太子也在一旁,父子两一起批阅奏折。

“禀皇上,太子殿下,四贝勒带着小阿哥前来请安。”

李德全进来行礼后禀报道。

“知道了,让他们快进来吧,外面凉。”

康熙有些茫然,最近太忙了,都把老四生辰这事给忘了。

“嗻”

很快安安就跟着自家阿玛进了屋,屋里很暖和,奴才将父子二人的斗篷拿了下去。

“儿子给汗阿玛请安,见过二哥。”

“汗玛法好,二伯好”

四贝勒行礼,安安有点懵,还是跟着自家阿玛的步子行礼。

不过人小,行礼不太标准。

加上穿的厚,差点摔倒了。

四贝勒赶紧将人抱住,才没有摔倒。

“老四啊,今日是你生辰,这是朕给你准备的,愿你越来越好。”

康熙让人将准备好的东西交给四贝勒。

“儿子谢过汗阿玛”

不管是什么,都是汗阿玛给的。

“汗玛法,那我的呢?”

安安看着大人都各说各的,都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有些急了,阿玛有,自己作为阿玛的儿子怎么没有呢?

“哎呦,这可咋办,朕把我们安安给忘了,今天也是咱们安安两岁的生辰啊。”

康熙装似忘记了这件事,实际上早就准备好了,就是想看看小家伙有什么反应。

“啊?没事没事,我是阿玛的儿子,玛法给阿玛的东西,阿玛分我一点点就好了。”

安安摆摆手,对于这些毫不在意,反正自己有阿玛和额涅就很好了。

“老四啊,这孩子和你小时候一模一样,精灵的很,好了梁九功把东西拿上来吧。”

康熙给这个小孙子准备的是一个木马,还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玩具,除此以外还有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安安看着厚厚的几本书有些惊呆了,

“谢汗玛法”

不管如何,额涅说了要道谢的,这是长辈对小辈的祝福。

太子也将早就准备好的西洋来的音乐盒交给了安安。

一转就能动,还能唱歌,安安很是喜欢。

“谢二伯”

安安拿了礼物道谢

“好了,你们去太后那里吧,中午在你额涅那里用膳。对了记得去看看你皇额涅。好歹养你一场。”

康熙说的是孝懿仁皇后,四贝勒到养母。

康熙看差不多了,就将父子俩打发走了。

“是,汗阿玛放心,儿子明白。”

四贝勒带着儿子行礼后就带着安安回去了。

走出问,下人拿来斗篷,给安安穿好,四贝勒抱着他走在路上,身后跟着奴才们。

如今雪虽然停了,但是路滑。安安还是不走路为好。

康熙看着父子俩的背影,发出一声感叹。

“如今老四也大了,和小时候调皮的样子完全没法比,稳重了很多。”

想起老四小时候很调皮,还经常带着弟弟们到处玩,宫里人看到他们就头疼。

“老四今天都29了,满打满算30了,孩子都好几个了。要是再不懂事就说不过去了,又不是他儿子,还小呢。”

太子听着汗阿玛的话,对着康熙说道。

“说的也是,对了保成,你怎么会上这道折子,可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康熙拿起太子上的折子,提议分封众阿哥。

“这是儿臣的意思,上次封兄弟们是9年前了,如今兄弟们都长大了,像大哥几个女儿也要嫁人了,身份高点也是女儿家的底气不是?”

太子思虑周全,这些他又不在意。

“你说的对,那就年后再说吧。好好过个年,继续干活吧,还有这么多呢。”

“对了汗阿玛,你要不让人设计一个印章,将那些请安折子直接用印章盖不就好了,也可以让他们上折子的时候做个标记,重要的用什么颜色的,不重要的请安的用其他颜色的。这样咱们也轻松一些。”

太子看着自己面前和汗阿玛面前的折子,想起自己在后世看到的,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这个提议不错,梁九功你记一下,让人去试试,”

康熙也累了,作为皇帝每天批阅奏折本就累,还有人写些没用的东西。

比如

闽浙总督上了几次折子

“这是台湾的土特产芒果,献给您”

福建水师提督

“皇上,台湾省有个妇人拾金不昧……”

总是这种无聊的折子(历史上存在的)

今日

康熙觉得自家太子说的都是对的,要是再这样下去,真的会被这些人给气到。

众人都不知道康熙的计划,都是该干嘛干嘛,晚上好去四哥家里蹭饭,给四哥和小侄子一起过生辰。

“对了,汗阿玛儿臣还有一事要跟你说。”

太子想起前几日出宫,看到的场景。

“说吧,怎么还吞吞吐吐的?”

“儿臣看如今京城里的乞丐和难民有些多,京城里也有些乱,儿臣的意思是不如有官府出面进行管理,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个事做,管他们吃喝更好一些,还有的庄子有能力者也能让她们去。这样京城不就更好了么?”

黄河水灾后,有的难民来到了京城,过得不好,太子此举也算是给京城的官府减轻压力了。

“朕知道了。会让人安排下去的,保成你能体谅百姓,朕很欣慰,你将来是一国之君。百姓还是很重要的。”

康熙很满意自家儿子的建议,这些事确实是个问题,意见不少,但是没有统一,太子这样一说。确实是个好办法。

“都是汗阿玛教导的好,儿子听从您的教导才能这样”

太子低头,这些都是自己去了其他地方看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谁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