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汉宗亲刘璋(1/1)

刘璋身着华服,身姿凝重地站在城楼上,双目满含忧虑,静静地望着城外那广袤无垠的山川大地。

这益州之地,看似一片安稳祥和,实则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他深知自己虽身为一方诸侯,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如履薄冰,面临着诸多难以应对的威胁。

就在此时,一名谋士神色匆匆地赶来,脚步慌乱,衣袂翻飞。

“主公,曹操已派人送来书信,言辞间似有劝降之意。”

谋士的声音急促而紧张。

刘璋接过信,展开信纸,那苍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

看罢后冷哼一声,

“曹操此举,不过是想兵不血刃拿下我益州,吾岂能如他所愿。”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坚决,手中的信纸被揉成一团。

谋士微微躬身,腰弯成一道谦卑的弧线,

“主公英明,然曹操势大,若要与之抗衡,恐需联合刘备。刘备以仁义着称,或可为助力。”

谋士的话语在风中飘荡,带着几分谨慎和期待。

刘璋眉头紧皱,如两道深深的沟壑。

他在城楼上缓缓踱步起来,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犹豫。

他知道刘备素有贤名,仁义之名传遍天下,可人心难测,一旦引入,是否会引狼入室,成为心腹大患?

但如今局势危急,若不冒险一试,难道真要眼睁睁地拱手将祖宗基业相让?

刘璋咬咬牙,那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终于下定决心,

“速去安排,邀请刘备前来共商大事。”

言罢,眼神坚定地看向远方,只是那眼底仍藏着一丝不安与犹豫,仿佛一层薄薄的云雾,挥之不去。

数日后,刘备带着张飞、子龙及一干亲信,浩浩荡荡地来到益州。

旌旗飘扬,马蹄声响彻云霄。

刘璋亲自出城相迎,只见刘备仪表不凡,身姿挺拔如松,双目炯炯有神,身后众人也是威风凛凛,甲胄鲜明。

“刘皇叔大名,璋早有耳闻,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刘璋满脸堆笑,那笑容中既有真诚的欢迎,也有难以掩饰的焦虑。

“刘益州客气了,备听闻益州有难,自当前来相助。”

刘备还礼道,声音温和而坚定,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

进城之后,刘璋设宴款待刘备一行。

府中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酒过三巡,刘璋面色微红,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道出心中忧虑,

“这曹操虎视眈眈,我益州危在旦夕,不知如何是好啊。”

刘备拍着胸脯保证定会全力对抗曹操,

“刘益州放心,有备在,定不让曹操得逞。”

然而宴席间,刘备的目光不时扫向城中布局,那亭台楼阁、街道巷陌,心中暗自盘算着未来的战略。

几日后,刘备借口巡查边境,带领部分兵力外出,马蹄扬起阵阵尘土。

实则暗中联络当地一些不满刘璋统治的势力,并许以重利,金银财宝、高官厚禄,诱惑着那些人心动。

同时,他命诸葛亮悄悄绘制益州地图,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城门、每一处关隘都详细标注,以备将来之用。

刘璋身边的谋士渐渐察觉到刘备的异样举动,那偷偷摸摸的联络,那神秘的外出巡查,赶忙提醒刘璋小心。

刘璋心中一惊,如同被冷水浇头,开始对刘备有所防备,增加了城防兵力,加强了巡逻。

但表面上仍装作若无其事,依旧与刘备虚与委蛇。

刘备也感觉到刘璋态度的转变,双方之间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即将拉开帷幕。

一日,刘璋再次设下酒宴,邀刘备前来。

刘备带着几分疑惑前往赴宴,心中揣测着刘璋的意图。

席上,刘璋强装笑颜,举杯说道:“皇叔近日巡查辛苦,此杯敬皇叔。”

刘备笑着接过饮酒,那酒水在喉间滑过,却带着一丝苦涩。

酒至半酣,刘璋放下酒杯,那酒杯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缓缓道:

“皇叔,我近日听闻一些流言蜚语,说皇叔在外似有异动。”

刘璋的目光紧紧盯着刘备,试图从他的脸上看出端倪。

刘备心中一紧,仿佛有一只手紧紧揪住了心脏,但面上却不动声色,

“益州牧这是信不过备了?

备一心只为抗曹,绝无他意。”

他的声音平静,却暗藏波澜。

此时,厅外忽然冲进一群士兵,铠甲碰撞声清脆作响,将刘备等人团团围住。

刘璋站起身来,神色严肃,

“皇叔莫怪,璋也是为保益州安宁,还请皇叔在此暂留些时日,待事情查明再说。”

刘备大笑起来,那笑声在厅中回荡,带着几分豪迈与不羁,

“看来刘璋兄还是不够爽快。”

说罢,手一挥,张飞、赵云瞬间抽出武器,寒芒闪烁,原来他们早有准备,身上的气势如虎狼般凶猛。

两方僵持不下之时,城外忽然传来喊杀声,震耳欲聋,原来是刘备预先埋伏的军队攻城了。

刘璋面色大变,如白纸一般,指着刘备大骂:

“你果然是背信弃义之人!”

刘备冷哼一声,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日这益州我势在必得。”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一员大将骑着马飞奔而来,马蹄声如急促的鼓点。

众人定睛一看,竟是法正。

法正来到阵前,大声喊道:“主公且慢动手,刘皇叔此举实乃无奈之举。”

他的声音急切而诚恳。

刘璋怒视着法正,

“你这叛徒,还有何颜面出现在我面前。”

刘璋的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

法正下马向刘璋行了一礼,动作恭敬而迅速,

“主公,如今曹操大军压境,若益州内部再互相争斗,只会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刘皇叔心怀天下,若主公肯与皇叔携手,共御外敌,定能保益州太平,成就一番大业。”

法正的话语如连珠炮般,急切而有力。

刘璋听后,心中犹豫起来,那犹豫如同风中的火苗,摇摆不定。

刘备见状,也收起了兵器,

“刘璋兄,方才多有冒犯,法正所言甚是。

只要你我同心,曹操不足为惧。”

刘备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

刘璋思考良久,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叹了口气,

“罢了,就依你之言。

只是这益州之事,还需由我做主。”

刘备连忙点头称是。

于是,刘备撤军城外扎营,营帐连绵,如同一座座小山。

刘璋重新整顿城内防务,加强巡逻,储备粮草。

两人开始商议合作抗曹之事,而法正则成为了双方沟通联系的关键人物,在他的斡旋之下,刘备与刘璋暂时放下嫌隙,共同应对来自曹操的威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份联盟。

张任便是其中之一,他一直忠心耿耿于刘璋,对刘备的到来本就心存疑虑,那怀疑如同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此刻更是觉得这是引狼入室,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一般难以忍受。

一日,张任秘密求见刘璋,

“主公,刘备此人野心勃勃,虽说法正说得好听,可我们怎能轻易相信他?”

张任的声音急切而愤怒。

刘璋却摆摆手,

“事已至此,且看其行吧。”

刘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疲惫。

张任见劝说无用,便暗自决定要找机会除掉刘备以绝后患。

那决心如同钢铁一般坚定。

不久后的一次军事会议,各方将领皆在营帐之中,气氛严肃。

张任悄悄拔刀靠近刘备,那刀刃在阴影中闪烁着寒光。

就在即将出手之时,营帐外一阵骚乱,喊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原来是曹操派刺客来袭。

刘备身边的护卫立刻护主,刀剑相交,火星四溅。

张任刺杀不成反被困在混战之中。

待刺客被击退,刘备看向张任,眼神复杂,有愤怒、有疑惑、也有一丝惋惜,

“将军为何如此心急?此时吾等应同仇敌忾。”

张任咬牙切齿,

“哼,汝终究包藏祸心。”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仇恨。

刘璋听闻此事赶来,呵斥了张任,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但刘备与刘璋之间的联盟已然产生了一道不易察觉的裂痕,如同一道细微的伤口,虽不明显,却隐隐作痛。

此后,刘备行事愈发小心谨慎,生怕再被人算计。

而刘璋心中也有了疙瘩,对刘备不再全然信任,那信任如同破碎的镜子,难以复原。

数日后,曹操大军压境。

旌旗蔽日,黑压压的一片如乌云压城。

刘备与刘璋不得不再次商讨御敌之策。

但此次商讨,气氛压抑沉闷,双方各怀心思,那心思如同暗河在地下流淌,难以捉摸。

正当众人僵持不下时,法正站了出来,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坚定而果断,提议道:

“如今外敌当前,若内部猜疑不断,必败无疑。

不如主公与刘皇叔各出一军,分开迎敌,也好互相监督。”

法正的声音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刘璋和刘备对视一眼,目光交汇,均觉此法可行。

于是,两军分别出发。

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扬起漫天尘土。

行军途中,张任故意率军拖慢速度,脱离大部队,而后设下埋伏,准备袭击刘备后军。

他的眼神中透着狠辣和决绝。

岂料刘备早有防备,原来刘备暗中派人监视张任动向。

两军激战,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

张任不敌被俘,他的脸上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刘备将张任押至刘璋面前,

“此乃君之臣下,如何处置,全凭君意。”

刘备的声音平静而威严。

刘璋望着张任,面露犹豫之色,毕竟张任忠心耿耿,然而他此举破坏联盟也是事实。

最终,刘璋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仿佛包含了无尽的无奈和疲惫,下令将张任囚禁起来,这场内斗暂告一段落,而他们能否抵御曹操,仍是未知之数,如同迷雾中的道路,模糊不清。

刘璋虽囚了张任,但心中烦闷不已,如一团乱麻。

这日夜里,他独自踱步于营帐之中,脚步沉重而缓慢。

思忖着当下局势,眉头紧锁,如两座小山。

忽闻帐外喧哗,原来是曹操派细作前来劝降。

刘璋大怒,双目圆睁,欲斩来使,却被谋士劝阻。

谋士言曹操势大,若不应付一二,恐难抵挡。

刘璋无奈,暂且稳住使者,心中却更加纠结,那纠结如同一团乱麻,越理越乱。

刘备这边,深知曹操狡猾多端,如同一只老狐狸。

一边加紧布防,深挖壕沟,布置陷阱;

一边差人悄悄打探刘璋那边动静,以防有变。

探子回报刘璋被劝降之事,刘备心生一计。

他亲往刘璋营帐,那脚步坚定而有力。

表明愿放下前嫌,齐心抗曹。

刘璋本就摇摆不定,见刘备如此大度,心下惭愧。

两人重新歃血为盟,并决定放出张任,命其戴罪立功。

张任虽不情愿,但也知晓大义。

恰逢曹操军队发起总攻,战鼓雷鸣,杀声震天。

三方兵马相遇,如三条洪流碰撞在一起。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地动山摇。

张任身先士卒,直冲入曹军阵中,如一把利剑刺入敌人的心脏。

刘备与刘璋联军士气大振,个个奋勇杀敌。

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

然经过一番苦战,曹操终因地势不熟渐落下风,最后引兵退去。

经此一役,刘备与刘璋关系修复如初,如破碎的镜子重新拼凑,共守蜀地。

曹操退回营地后,脸色阴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心中不甘失败,那不甘如同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

他深知刘备身边有庞统辅佐,难以正面强攻。

于是,他召来谋士商议对策,营帐内气氛凝重。

这时,有谋士献计,称可利用庞统急于建功之心设下圈套。

曹操大喜,依计行事。

另一边,庞统见刘备与刘璋已和好,自觉无用武之地,心中郁闷。

恰在此时,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称曹操后方空虚,若此时奇袭必立大功。

庞统心动,未及详查便率军前往。

那急切的心情如同离弦之箭,无法收回。

当庞统带兵行至一处山谷时,只听一声炮响,如晴天霹雳。

周围伏兵四起,喊杀声震耳欲聋。

张任亲自督战,大笑道:“庞士元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庞统大惊失色,方知中计,心中懊悔不已。

但他不愧是凤雏先生,临危不乱,指挥将士拼死抵抗。

然而箭如雨下,庞统身中数箭,鲜血染红了衣衫。

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刘备率援军赶到,如神兵天降。

原来刘备始终对庞统放心不下,暗中派人保护。

张任见势不妙,只能再次退兵,那身影在尘土中显得狼狈不堪。

经此一劫,庞统身故,刘备更是痛彻心扉,那悲痛如汹涌的潮水,无法遏制。

发誓要拿下益州,为庞军师雪恨。

刘备整军备战,将兵力分为三路进攻益州。

一路由张飞率领,取道巴郡,那张飞勇猛无比,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以猛力破敌;

二路则是赵云统军,自江阳进发,赵云英姿飒爽,战术高超,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

刘备亲率主力大军,旌旗飘扬,直逼成都。

刘璋闻刘备大兵压境,惊恐万分,脸色苍白如纸,忙召集众臣商讨应对之策。

城中百姓听闻即将开战,人心惶惶,街头巷尾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而曹操得知刘备攻打益州之事,心生一计。

他派使者秘密潜入益州城,那使者如同鬼魅般穿梭在黑夜中。

游说部分将领归降于他,承诺给予重赏并保其家族平安。

一些意志不坚者果然动摇,那动摇的心思在黑暗中滋生。

刘备行军途中,遭遇城内叛军偷袭,一时大乱,如热锅上的蚂蚁。

幸得张飞及时回援,那张飞如一阵旋风般杀回,才稳住阵脚。

刘备怒不可遏,双目喷火,下令猛攻益州城门。

赵云率先登上城墙,挥舞长枪,打开城门,刘备大军涌入城中。

刘璋见大势已去,无奈投降,那投降的姿态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刘备攻占益州后,一边安抚百姓,发放粮食和钱财,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边肃清城中叛徒,绝不留情。

从此,刘备势力大增,成为一方强大诸侯,如日中天。

而曹操的阴谋未能得逞,只能暗自懊恼,那懊恼如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