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欲立南府,王谧意阻(1/1)

此时的重要军事方镇主要有四个,扬州方镇、荆州方镇、江州方镇、湘州方镇。

而扬州方镇、荆州方镇尤为重要。

只因两地分别杵着两个军府——扬州京口的北府军,荆州境内的西府军。

北府军重建后,先后被谢玄、司马恬、王恭、刘牢之、刘裕掌控。

西府军初建始于琅琊王氏,先后为陶侃、庾亮等人掌控,在桓温手上发扬光大,传至桓玄手中。

这也是桓玄敢作乱篡晋的最大底气。

如今谢氏要建立南府军,可谓震撼人心。

但刘牢之别无他法,只能捏着鼻子应下。

他不能失去北府军,不然连带一众亲信,分分钟被清算。

随后,谢琰避免夜长梦多,立即表奏司马元显。

先是详细描述,自己在吴郡如何艰难退敌。

在知晓孙寇依旧裹挟甚众时,又联系刘牢之施展计谋,诱使贼寇进兵京口。

然后与北府军诸将领一起,合力歼灭几万贼寇。

一句话——我谢琰此次功劳巨大,刘牢之功劳也不小。

表折最后才是重点。

因忧虑孙贼如跗骨之蛆,数次荼毒三吴之地,此次更是聚众十五万,故而表请在三吴建立南府军,抵御贼寇。

是的,孙恩的信徒数量被谢琰翻了倍。

并且,在谢琰不小心之下,孙恩、卢循、徐道覆再次逃走入海,只抓到一个姚盛,送往建康。

镇北将军刘牢之,连同众北府军将领,也联名上表,支持建立南府军。

...

返军会稽途中。

“益寿,幸好你提前告知我,命将士用草絮棉花塞耳,不然此次胜负未知。”谢琰心有余悸。

孙恩破了刘牢之后,其军队士气前所未有高涨。

毕竟那是闻名于世的北府军。

是战败苻坚的王牌战力。

在两军刚接触时,谢琰的流民军差点被冲散。

幸亏雷公接连降世...

谢琰现在可以肯定,幼子身上有天大的秘密,只是谢混不说,他也不会去探究。

谢混闻言,并未言语。

脑海中,却在回忆着贼寇们的反应。

都说事不过三,那些愚民,对铁铳已逐渐适应,以后没法再装神弄鬼,得靠真刀真枪干了...

好在经过这次跨越数百里的追击,手下的这帮流民军也算见过血,登堂入室。

尤其是蒯恩等核心将领,已具备单独领军作战的能力。

见谢混没有应声,谢琰换了个话题:“益寿,你说司马元显,甚至是桓玄、朝中诸士族,会赞同吗?”

尽管很早之前,谢混就已分析过,但当真踏出这一步后,谢琰依旧心中忐忑。

这意味着,谢氏要正式站在棋盘上,与诸权臣博弈了啊。

谢混沉默一会儿后,摇摇头:“我也不知。”

这个问题,确实属于未知。

关键在司马元显身上。

若是他足够谨慎,对谢氏升起防范之心,那绝对不会同意。

刘牢之上表支持,是把双刃剑。

虽然能为谢氏提供声援,但同样会让司马元显觉得,谢氏与北府军之间有勾连。

毕竟,刘牢之即便要增援谢琰,也需先请示朝廷,等诏令下来,才能动军。

而刘牢之是直接发兵,谢琰所谓的求援,也是事后补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两人达成了某种交易。

再结合刘牢之支持谢琰建立南府军,答案显而易见。

还有一点。

此前朝中曾传召谢琰,让他直接带军前往京师驻防,但谢琰以追击贼寇为由,将诏书压下了。

加上谢氏在三吴招募流民,此事肯定瞒不过司马元显。

种种迹象一综合。

即便谢氏底子再干净,司马元显乃至司马道子等人,难免不会多想。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就看司马元显如何抉择。

...

谢琰的奏表,加急上报,半日后抵达京师。

在这之前,贼寇败退的消息第一时间已送至,因此建康早就恢复安定,解除戒备,诸将也复归原位。

然而,西府却并不平静。

“嘭!哗啦!”一阵陶瓷碎裂声响。

司马元显脸上狰狞狂怒。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他桓玄算什么东西,居然敢屡次三番对我大晋指手画脚。还有,究竟是谁告知桓玄,贼寇来犯的?”

一众亲信,缄口无言。

谁也不愿在这个时候,去触霉头。

良久之后,见司马元显情绪平息,第一谋士张法顺这才开口:“殿下,桓玄上疏出兵,已被您诏令制止,此事可暂且搁置。至于是否是泄密,不好评判,毕竟贼寇来袭之事,满城皆知...”

武陵王司马遵出言打断:“这还用说?”

“那日在朝中商议完抵御之事,桓玄的表请,第三日便送达京师。要知道,建康此去江陵足足一千五百余里。如此距离,又如此迅速,定是当时在场的桓氏余孽泄密!”

在场众人听他这么一说,也觉得很有道理。

王诞张了张嘴,有心想替外甥桓脩等人辩解,可最终还是没敢吱声。

司马元显眼神凌厉,闪烁着危险信号。

这朝中的桓氏子弟,始终是一个巨大隐患,得想办法解决。

上游的桓玄更甚。

自江州寻阳这个防御荆州的重要方镇,落于其手后,建康一直处于袒裼裸裎状态。

桓玄犹如一头猛虎,蛰伏于上游,随时准备扑弑大晋。

王谧适时火上浇油:“殿下,如今还有那谢琰居心叵测…”

这段时间受到的憋屈,令他心态已发生扭曲,就是看不惯谢氏,就是要给谢氏使绊子。

而谢氏在司马元显这里,居然连族人甚至盟友都没有,那谢峯宁愿去朝中也不来西府。

于是王谧彻底放开,毫无顾忌,想怎么诋毁就怎么诋毁。

众人又是一静,王谧的话虽然诛心,但不无可能。

谢氏此举,已站在所有人对立面…

见王谧把这敏感话题挑起,张法顺总算松了口气,这是他一直想说不敢说的。

主要是谢氏声誉太好,其他高门皆有劣迹,就谢氏没有,他担心冒然出头,引起司马皇室反感。

思忖片刻后,张法顺意有所指道:“殿下,谢氏虽有大功,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靠坐于主位的司马元显,注意力又转移至谢氏身上。

他起身负手,于大殿中来回踱步。

值此关键时刻,府属官员、将领们,皆屏住呼吸,不敢打扰。

殿内安静如幽谷,只有司马元显脚上革鞜,踩在青砖石板上,发出的轻微“噗噗”声。

好一会儿过后,司马元显平静开口:“无妨。诏令内外,谢琰抵御叛乱有大功,准许他在三吴广招士卒,建立西府,剿灭贼寇。司马尚之、王谧前往三吴协助!”

“刘牢之等人,协同剿寇有功,着令吏部酌情封赏。”

众人瞠目结舌。

他们万万没想到,王谧、张法顺二人已经把话说到这个地步,司马元显居然还会同意谢琰的表请。

王谧急切阻止:“殿下,三思啊....”

尽管他被派去“协助”筹建,实为监督谢琰,但作为对头,他真不愿意看到谢氏牵头,再组建一个军府。

这里面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

而且,听闻谢琰因剿寇功绩,以及仁政抚慰当地,在三吴乃至周边诸郡,声望甚高,不少世家大族和庶民百姓,对其很是认可。

他和谯王司马尚之想要架空谢琰,还真不容易。

其余人也拱手想要谏言,此事太过重大,由不得他们不急。

司马元显喝止:“勿要再言,命中书省拟制诏书!”

见司马元显态度坚决,在场众人只能闭嘴。

一群大臣又商议了一些其他政事后,便心不在焉纷纷告退。

张法顺被单独留下。

“你是否也觉得,本世子处理此事欠妥?”

司马元显闭着眼,肘撑案牍,以手扶额,有些倦容。

他近日因忧虑,心力耗费巨大。

张法顺是他倚重的谋士,很多内心真实想法,都愿与之讨论,这次对谢琰的处理,同样也不例外。

张法顺恭敬行礼后,实话实说:“殿下,臣确实不太明白。”

司马元显微微一叹:“唉!只因桓玄威胁太大,我不得已而为之。”

此前,他在三吴及周边几郡免奴为客,目的便是扩充京师兵力。

这样既能与上游桓玄抗衡,又能防范下游的刘牢之。

两人一个掌控西府兵,一个掌控北府兵,都不是省油的灯。

可惜他的举措引得当地大族不满,甚至奴众百姓也在抵触,孙恩趁机作乱,导致扬州沿海诸郡陷入动荡。

扩备京师的谋划,也不得不胎死腹中。

如今谢琰盘活三吴之地,又有大量流民,正好借他之手组建一支府军,有备无患。

虽说谢琰的种种反常迹象,表明其有争权想法,但相较于桓、刘二人,可信度更高一些,也更容易掌控。

只要假谢琰之手,组建好军府,当年父王他们能逼迫谢安、谢玄让步,他自然也能逼迫谢琰父子妥协。

他有这个自信!

张法顺有些愕然。

骄傲如司马元显竟然会说出“不得已而为之”,着实令他感到意外。

顺着思索下去,他也逐渐明悟司马元显心中所忧,以及想法。

不禁暗叹:身处高位,哪有那么容易。

...

司马元显赞同谢琰建立南府军的事,被有心人捅到了司马道子、司马德文耳中。

继而广泛扩散,整个建康,乃至远在荆州的桓玄,也知道了这个事。

乌衣巷中。

两名官员于路上闲聊,不自觉说及这事。

“听说了吗,谢琰表请立新军府,元显世子欲诏令同意!”

“此事早已沸沸扬扬,谁人不知。我还知晓,中书省有人故意压着诏书,正在商议对策。”

“此事莫非还能有转机?”

“那是自然,元显世子又并非一手遮天。此事,还要问问各著姓大族答不答应,会稽王、琅琊王他们答不答应。”

“哈哈,如此看来,谢琰的谋划悬咯。”

就在两人聊得正起劲。

“咳咳!”身后咳嗽声传来。

二人转头。

见是王韶之,边上还有王谧,当即小心问候一声,匆匆离开。

“堂叔,司马元显怎会如此昏了头?”王韶之不解,嘴上也毫不顾忌。

如今他是祠部郎中,主管祠祀、享祭、天文、僧尼等事务,并未在司马元显的西府。

事后从王谧口中得知,简直无法理解。

这可是建立新军府。

毫不夸张的说,一旦南府军建立,瞬间便能造就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臣。

如果是其他人,其他士族,王韶之顶多心中羡慕,然后随大流反对一番。

可偏偏这组建人是谢氏谢琰,那他就是心生嫉妒,甚至敌视了。

王谧没心情呵斥侄儿口无遮拦。

他也焦头烂额。

没人愿意见到仇人发达,若有能力阻止,绝对会想尽办法打压。

王谧便是如此,他正在思考对策。

“堂叔?”

见王谧没搭理自己,王韶之又轻轻唤了一声。

被打断思绪,王谧满脸不悦,好在他已经有了大致思路:直接从诸士族入手,把能游说的,全部游说一遍。

当然,主要是渡江的诸士族,如河内马氏,琅琊诸葛氏、颜氏,太原王氏、郭氏、唐氏,颍川荀氏、陈氏等等。

庾氏因庾楷在王恭第二次叛乱中,被朝廷击败,全家被杀,自己单骑出逃桓玄,现在仅为区区武昌太守,已无关紧要。

高平郗氏也一蹶不振,郗恢被殷仲堪派人杀了一家六口,也可以不考虑。

至于南方土著士族,王谧有些拿不定主意。

如吴郡的顾陆朱张,会稽孔氏,吴兴沈氏、钱氏、姚氏等大族,皆在三吴之地。据密探消息,现在谢琰在当地甚得人心,很多士族都向他靠拢。

不知道能游说到几家,只能尽力所为。

介时再由几家高门带头,共同前往西府谏言司马元显,阻止南府军建立。

如若进谏不成,王谧还有后手。

再组织这些士族,一起去东府找司马道子,去宫中找司马德文,请他们出面劝阻司马元显。

王谧觉得,诸士族、父权、皇亲,三方出动,司马元显应该会松口了。

甚至,他还准备密信桓玄,请其表奏反对。

“堂叔,你看对面...”

王韶之忽然又开口,并朝前方扬了扬下巴。

王谧回过神来往前看去,眉头一皱。

低头想事的谢重心有所感,抬起头与王谧四目相望。

两人皆轻哼一声,一脸嫌弃地将头撇向一边。

随后,双方谁也没理谁,默契错开,各自离去。

王谧是赶着游说各士族,不想耽误时间。

谢重则是不想在这节骨眼,横生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