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童趣之乐(1/1)

现在着重介绍一下嘎拉哈,即羊拐。因为,羊拐这种玩具,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基本上是女孩子在玩儿,深得女孩子们的喜欢。有条件的,会给羊拐涂上色(我们玩的就是上了颜色的,回京我还带回来了)。羊拐是羊的膝盖骨,它有四个面儿。一面儿像人的肚脐眼儿,因此叫“坑儿”;背面儿像胖人的肚皮,因此叫它“背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因此叫它“轮儿”;另一个侧面什么都不像,就叫它“真儿”。

具体玩法是:手握四个羊拐,手得大点劲儿撒开它,让它们分散一些,增加玩的难度。再向上将包抛出一尺来高,同时将四个拐依次翻成“坑儿”,再一只手将四个拐同时抓起并接住包。四个面儿依次这么玩为一轮。包都是自己缝制的,一般是六面的正方形,有五公分大小,包里面一般装的是小石头子儿,但小石头子儿不太好找,就趁大人不注意,抓把红豆或绿豆,不必装满,大半下儿为好。

看似挺简单的玩法,但因为是半大儿似丫头儿这般年纪的女孩子,手比较小,一般玩不了一轮,就会坏。不是四个拐抓飞儿一个,就是包掉下来,四个拐还没来得及歘齐。

母亲伺候丫头儿奶奶有好几个月。状态是丫头儿娘俩来时啥样,基本上没啥变化。眼看着春节临近了,转年儿丫头儿就该上学了。没办法,娘俩只得回京。姨家的孩子,即口有点小味道的那个,很是恋恋不舍,得知我们要走了,更是走哪儿跟哪儿,嘴里还问着不止七八遍的问题:

“啥时候再来啊?”

“你是聋啊,还是傻呀?你都问了几遍了?我耳朵儿都听出膙子来了?”,丫头儿没好气儿的答到。

丫头儿小,竞瞎咧咧。岂可知她的内心感受。要知道我们娘俩是从伟大的祖国首都一一BJ来的,领袖身边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向往的地方。谁不羡慕?心向往之啊?就连平时街坊四邻看我们娘俩的眼神,都今非昔比。

父亲去车站接的丫头儿娘俩。下电梯和上电梯、快到头儿的时候,是丫头儿的最怕。只要上了电梯,就担心到头儿,怕铁篦子(细齿儿)扎到自己。出BJ的时候就如此。但从来没有跟大人讲过:让大人抱着,不就啥都解决了吗?

不能说是万事不求人,但至少从小就养成了这么个习性。即自己能做得、能解决、能摆平的事情,尽量不去麻烦别人。一来不好意思张口,总觉得有求于人,说明自己弱于别人一一即不强于人家嘛,有伤自尊。二来,还得搭人情。心里老惦记着这事儿(即不安生),总想着得尽快还了这份人情债。

兴许是几个月没见的缘故,父亲想抱丫头儿,丫头儿直往母亲后面躲。又说了会儿话儿,丫头儿的陌生感才消除。

没多久。春节肯定是过完了。老家就拍来电报:母危,速归。那时候拍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丫头儿父亲火速买了站台票,上车再补票,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丫头儿母亲这边哭天,丫头儿小,也跟着抹泪。实话实说,不是因为跟奶奶感情有多深,因为丫头儿奶奶不是那种特稀罕孩子的人,丫头儿基本上再东北是长在二姨家的。所以,见大人哭,丫头儿只是跟着哭。

哭了有一阵子了,见还没有停止的意思,大哥过来,把丫头儿拽到里屋,说道:

”妈哭一会儿就没事了,你就别跟着哭了”。果不其然,大哥说得对。

好像是最后一面儿也没见到,丫头儿奶奶就撒手人寰了。丫头儿父亲只字未提奔丧之行,所以一切发送过程无从知晓,也就没法赘述。据后来爷爷来京后提起过,说奶奶一天一夜没吃也没喝,差不多是不错眼珠的朝门的方向、时不时的微微斜楞下,只等着瞧儿子最后一眼。

逝去的,终将会逝去。该来的,也注定会到来。明天,永远在等待年轻的你、我、他。

一切按部就班进行着。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一年级基本上没什么作业,语文主要是写当堂新学的汉语拼音,一般超不过十个,一个拼音写一行。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完事儿了:算术更是小菜一碟。从1到10,课堂上就认全了。

所以,丫头儿除了上学,基本上是在跟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玩耍。男男女女,小十口子人。玩得花样层出不穷。先说说玩的花样:

1.歘嘎拉哈(不再细表);

2.叠罗汉;

3.碰拐(一只手搬起另一只脚至膝盖处,膝盖互相碰撞);

4.跳皮筋儿;

5.跳房子;

6.捉、粘(用自行车內带熬成胶状)蜻蜓;

7.劈叉、弯腰;

8.抽嘎嘎(打陀罗);

9.逮知了(也叫季鸟);

10.砍包;

11.弹球儿;

12.扇啪叽(音pia ji);

13.挑竹棍;

14.摔泥巴;

15.拍烟盒;

16.跳长绳;

17.翻绳;

18.捉蛐蛐、斗蛐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