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少不更事(1/1)
估计是怕费钱,因为后续一切的一切,都得由这个唯一的儿子承担啊。所以在尚能自我料理的情况下,还是给儿子省点儿是点吧。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好像来时,是丫头儿的爷爷送上的车,BJ这边丫头儿父亲去接的站。无奈,父亲只好买票吧,父亲送,爷爷接。
看见奶奶走后,丫头儿父亲多少有一些郁郁寡欢:还能不能活着见老母亲最后一面啊?
丫头儿的父亲有公职,请不了太长时间的假。没有公职的母亲,知道男人的所思所想,这点儿——善解人意,丫头儿很随母亲。
丫头儿的母亲,主动应承下来:我替你去尽尽孝吧,让老家儿在最后几个月里,少遭点罪。
当丫头儿父亲接母亲和大哥去大城市时,丫头儿母亲曾暗暗下了决心:再有不回你们老李家了一一原话。
尽管老是抱怨婆家的种种不是,但当婆婆来京看病,确诊癌症晚期,来日不多时,丫头儿母亲竞愿意抛下一切恩恩怨怨,主动承担重任,确实可亲可敬。丫头儿认为,这件事是母亲做的为数不多的、可以交口称赞的事儿。为什么?说一件之后发生的事,如若不是亲身经历,丫头儿是不敢苟同的。
丫头儿的奶奶去世、爷爷来京后,姑姑将老家的屋子占用了。丫头儿的母亲老惦念着老房子的檩子。说:若扒下来,能卖不少钱呢一一原话。要知道,丫头儿姑父(姑姑也已去世)及几个孩子住在里面呢啊。
丫头儿爷爷、奶奶与姑姑一家共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一家儿住东屋,一家儿住西屋。住人的房子叫上屋或里屋,做饭的屋子,叫外屋或下屋。灶台挨着自个家儿,冬天既笼火做饭,又可以烧炕取暖,一举两得。
丫头儿母亲想让父亲回老家,去扒檩条卖钱,那让姑父一家人住哪儿去?情何以堪?房子不得坍塌了喽?父亲能干哪事儿吗?印象中,这件事只是母亲在那儿自说自话(丫头儿印象中,至少说了两三次),过过嘴瘾罢了,父亲根本不屑一顾,权当耳边风。
丫头父亲经常出差。一次忙完工作,顺便去看了看老房子一一外甥两家子在那儿居住。丫头儿父亲的姐夫(是镇长)此时也已故去。
见老屋子漏雨,直往下滴水,用脸盆接着。自己又离着八丈远,丫头儿父亲是流着泪离开的,这是姑姑的孩子亲口讲的。至于给没给留下点钱,也没人问,估计多多少少会给点,毕竟是晚辈嘛,但不会给太多。
因为,每次开支丫头儿父亲都如实上交,中午在机关就餐,需要买饭票。那时候,工资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又没有奖金、劳务费等额外收入,十有八九是丫头儿父亲得从午餐的标准上找补了。
丫头儿是个非常感性的孩子。第一次有记忆的坐火车,很是好奇、好玩、新鲜。
“噶蹬蹬、噶蹬蹬”,火车在行进,房子、马路、田地、树木——掠过。依稀记得傍晚,冬季的北方,小五点就擦黑儿了。外面的景物模模糊糊,似有非有。不大会儿功夫,到处是黑压压的一片。隔着挺老远,才有零星闪过的、昏暗的、农舍家的白炽灯,时隐时现。烟筒里冒出的袅袅炊烟,仿佛是在表白:是人间的烟火气儿啊。
别看丫头儿当时只是一个六岁出头儿的小小孩儿,但面对外面荒凉的景象,心里很不舒服、极其的不舒服。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吧。
之前说过丫头儿母亲为啥没有公职,在此不再赘述。因此举家来京后,面临孩子正值长身体的年纪,开销和用度与日俱增。除学杂费、书本费、全家一日三餐基本支出以外,能省就省,能俭则俭。母亲没有文化,只得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一打零工,补贴点家用。
记得一次给人家带一岁左右的女囡。即大人把孩子送到丫头儿家里来,自带孩子的吃食,丫头儿母亲挣点托儿费。那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现在每每看见龙须面,必会勾起儿时的记忆。
一天,丫头儿母亲给女囡煮龙须面,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见那么细的面条。煮好面条后,丫头儿母亲又滴了几滴香油,淋在龙须面上,轻轻搅拌,那浓郁的香味儿弥漫了整个屋子。
那时,丫头儿也就三四岁的样子。馋得不行,不错眼珠、直勾勾的盯着那碗面。站在一旁的丫头儿,多么希望一口口送进去的面,是进入丫头儿的嘴里啊?
母亲自然察觉到了丫头儿的小心思。就在龙须面只剩那么一小碗底儿的时候,囡囡怎么喂也不吃了:你走边伸勺,她小脑瓜往右躲;你右边递勺,她小脑瓜往左闪。
请格外留意丫头儿母亲的举动:将碗使劲儿一怼,嘴上说:“给,馋死你”一一想必嗟来之食不过如此。只是顾忌是人家带来的碗,摔坏了,是要花钱赔的。
丫头儿馋、丫头小、丫头儿吃了一小碗底龙须面一一记忆中的第一次。
这就是丫头儿的母亲,日常生活的真实侧影。所以,丫头儿平时很会察言观色。譬如:父母任何一方打了大哥或二哥,丫头儿就会特别乖巧,生怕巴掌再呼到自己身上。
但事儿也有意外。
那时,恰逢备战备荒(防备打仗、防备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闹饥荒),丫头儿家后面四五排房子处,挖了有近两米左右的防空洞。好几排房子的半大孩子,男孩女孩都有。一股脑儿地钻进去藏闷闷儿,追呀、跑呀、打呀、闹呀,不亦说乎。丫头儿玩得正欢,跑出防空洞,随手捡起一个片状的鹅卵石,扔了出去。
一个叫袁老五(排行老五)的男孩子,正好奔出防空洞的台阶,不偏不倚,即我也出手了,他也探出头儿里来了,石头的飞行时间,就是他迈上靠近地面的第一个台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