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水路归家(1/1)

深山密林里,到处鸡飞狗跳,无一不在上演着下克上的掀桌剧情。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林墨,早已乘着楼船,掠过茫茫群山,站在了熙熙攘攘的永安渡码头上。

顺江而下,速度就是快。

去时足足一个半月的路程,回程只用了五天。

这一路不但快,还平稳又舒适。

几乎让林墨忘记了自己是坐在船上,行驶在江流湍急,波涛汹涌的白安江中。

这乘船可比骑马、坐车舒服多了。

林墨盯着渐渐远去的楼船,擦了擦嘴角那并不存在的口水。

算了,这可不是她如今能肖想得起的东西。

哎哟!

林墨看着跟在身后的马车,懊恼地一拍脑门。

她这一趟光棍走,光棍回,一路上连一个人都没捡到。

完全偏离了主线目标,彻底走偏了!

林墨内心土拨鼠尖叫,她的山谷人才扩充计划,第一步,竟然折在了自己的不靠谱上!

希望何旭能靠谱一些吧。

然而,何旭这次也是无能为力。

前方战事正酣,用工数量大增,劳工缺口巨大,何旭一筹莫展。

他连上官下达给自己的劳役任务都完不成,更遑论给林墨淘换强壮劳动力了。

何旭不但为此受到了上官的严厉申斥,后来更是一封又一封的公文,连连催促,命他尽快向前方输送劳役。

他对着林墨满脸委屈,好一通哭诉。

何旭身上的肥肉跟着婉转的哭声一颠一颠的,实在是辣眼睛。

无奈之下,林墨只能独自一人回到了小山谷。

山谷内,绿草茵茵,流水潺潺。

麦田已是一片金黄,麦穗饱满圆润,微微低垂着头,麦芒笔直坚硬,闪烁着点点细碎的金光。

林墨刚一踏进山谷,便被这一大片金黄给吸引走了全部目光。

“呜呼!”她欢呼一声,一头扎进了茫茫麦浪之中。

麦穗轻摇,沙沙作响,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回荡在她的耳边。

林墨蹲下身子,掐下几支饱满的麦穗,不顾麦芒扎手,双手虚合,掌心来回揉搓。

搓一会儿,吹几下,再搓一会儿,再吹几下,再搓,再吹......

最后,掌心便只剩下了一小撮散发着草木香气的青麦仁。

林墨将掌心里的所有麦仁一股脑儿地丢进嘴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青麦仁还有些硬,需要用些力气才能咬开。

麦粒碎裂的一瞬间,汁水迸发,一股清爽的香甜气息在唇齿间弥漫开来。

林墨昂着下巴,叉腰挺胸,站在田埂上,心里美滋滋。

终于能看到回头粮了!

这时,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自旁边响起,将神情嘚瑟的林墨给拉了回来。

“哎哟,我道是哪个调皮孩子在这里祸祸麦地呢,原来是小林村长啊。

小林村长啊,你可算是回来喽,这片麦子眼看着就能收了,就等着你回来开镰呢。”

林墨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原来是正带领着一众老头老太太在田间地头溜达的刘老头。

原来,刘老头他们一众人正在绕着麦田和菜地四处查看。

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看不清模样的半大小子,跟山猪一样,直直冲进麦田,在里面好一通蛄蛹。

刘老头瞬间就心疼坏了。

这是哪个不开眼的败家孩子哟!

这,这可是他们一整个村子,几十口人,几个月不停劳作的心血结晶啊!

踩坏了可怎么是好!

一众老头老太太怒气上头,三步并作两步,就来到了田间地头。

腿脚利索得很,与他们的年龄极度不符。

幸好,在他们手里的拐杖挥出去之前,刘老头认出了麦田里的这个熊孩子,就是他们离开许久的村长——林墨。

好嘛,他这手里的拐杖还扔不出去了呢!

刘老头扶着腰,气息稍重,满眼慈爱。

“今年,可真是个好年景啊!小林村长啊,托你的福,我们这些老东西,还能派上点用场。”

其余的老头老太太纷纷附和,有人说到激动之处,甚至还抬起袖子抹了抹眼角。

林墨被夸得有些尴尬,赶紧打岔。

“哈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们每一个人可都是我的宝贝,你们可要好好的保养身体,这村子里的大事儿,小事儿,很多都要指望着你们呢。”

“哎哎,好,好,没想到,我们吃苦受穷一辈子,这临了临了的,倒是在小林村长这里享到了福。”

老头老太太一边应和,一边悄悄地抹了抹眼角,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林墨搀起刘老头的胳膊,带着人慢慢走出麦田,“刘管事,依您看,这麦子什么时候开镰合适?”

刘老头捻了捻手里的麦穗,又抬头看了看天,“五日后。”

“行,听您老的。”

“最近这十几日,我派人日夜巡田,轰赶贪嘴的鸟雀,只是,多少还是要损失一些的。”

“嘿,还是您心细,考虑周到。”

“这两天,满山跑的孩子们都说,他们最近经常在山上遇到老鼠、野鸡、兔子等小动物,有的还见到了蛇呢。”

“哦?那我明日去附近山上转转。”

“我已经拜托杨猎户在附近的几座山上都看过了,没有什么山猪之类的大型动物的活动痕迹。

不过,眼看着庄稼就要熟了,咱们还是要警醒一些。”

“好来,咱的住处外面还有围墙呐,您放宽心。”

一老一少说着话,相互搀扶着,渐渐走远了。

五天的时间一晃而过,麦收的日子,终于到了。

同春耕时一样,广场的一侧,早早就立起了一个大大的草棚。

草棚下的土灶上,奶白的肉汤在大铁锅里不停地翻滚,开花。

旁边的另一眼灶上,则是高高的一摞蒸笼,如白雾一般的蒸汽从排气孔里袅袅升起。

上工的锣声还未响起,村子里的所有人便都早早地来到了小广场,自动分组完毕。

就连几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每个人的手上也都拎着一个小竹篮,眼神亮晶晶地凑成一堆,跃跃欲试。

“铛~铛铛~~~铛~~~”

“开镰喽!”刘老头中气十足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锣声响起。

麦收,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