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师的大兴永清防线建设(1/1)

晋省的百姓们纷纷响应,与八路军战士们并肩作战。

在一个村庄,129 师的战士们与当地百姓一起,挖掘了复杂的地道网络。当敌人前来进攻时,战士们和百姓们巧妙地利用地道,与敌人周旋。

他们在地道中设置了各种机关和陷阱,敌人一进入村庄,便陷入了重重困境。战士们从地道的各个出口突然出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在百姓们的支持下,129 师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保卫了村庄。

在晋省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八路军各师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抗日的信念,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抗争。

尽管晋绥军的背叛给抗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八路军战士们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依靠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收复失地,迎来最终的胜利。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局势瞬息万变。陈振华和陈副师长深知肩头责任重大,在365师于冀省的战斗告一段落之际,他们迅速整理详细的战斗进展报告,通过秘密而高效的通讯渠道,向八路军总部作了全面且细致的汇报。

每一个战斗细节、每一处战略布局、每一次人员伤亡,都清晰无误地呈现在报告之中。

八路军总部收到报告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与延安方向取得联系。电波在空气中穿梭,传递着晋冀地区紧张而复杂的战局信息。

延安方面和八路军总部的首长们,对着地图,仔细研究365师的作战情况,以及陈振华和陈副师长针对后续战斗所制定的计划,特别是关于对北平与津门的战略威慑措施。

经过一番深入探讨与分析,无论是八路军总部,还是远在延安的领导们,都对陈振华和陈副师长的作战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时,进攻平津地区,看似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目标,但实际上,时机尚未成熟。平津地区作为华北重镇,日军在此部署了重兵,防御体系极为严密。

同时,北平城中各国使馆林立,一旦发动进攻,局势极有可能变得错综复杂,引发国际争端。

而且,当前晋省的晋绥军反水事件,已经让八路军在该地区的抗战形势变得极为严峻。若不能妥善处理,稳固晋冀鲁豫根据地,贸然进攻平津,无疑是冒险之举。

只有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彻底稳固,甚至在取得对国军在该地区的绝对优势之后,再图谋平津,才是稳妥且明智的战略选择。

因此,八路军总部和延安方面对365师陈振华与陈副师长针对平津的作战处理方法,给予了高度赞同。

然而,相较于平津的战略考量,八路军总部此时更为焦急的,是晋省晋绥军反水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虽说当前在晋省的小鬼子仅有八千余人,但晋绥军却不容小觑。这是一支拥有完整武器装备的军队,再加上日军补充的大量杀伤力武器,晋绥军的兵力接近十万之众。

如此庞大的一股力量突然倒戈相向,对八路军129师、120师、115师以及365师而言,威胁之大不言而喻。

原本,八路军总部预估晋绥军即便反水,最多也只是与八路军产生一些局部摩擦,不至于发展到全面进攻的地步。

但晋绥军在日军的蛊惑与利诱下,完全不顾民族大义,悍然发动全面进攻。这一局面的出现,大大超出了八路军总部的预料,使得八路军在晋省的抗战形势急转直下。

在这样的局势下,365师的863旅和386旅若继续按照原计划攻打平津,显然极为不利。此时,回师西进,集中力量彻底解决晋省的晋绥军,成为了八路军当下最为紧迫且关键的作战任务。

陈振华和陈副师长在得知八路军总部与延安方面的意见后,立刻展开了紧急商议。

他们深知,虽然此时日军114师团尚未完成主力集结,但即便该师团上万人的主力全部到位,在晋省复杂的地形和八路军各师的顽强抵抗下,也难以对八路军展开大规模、有效的进攻。

经过反复沟通与权衡,两人最终决定在永清、静海、大兴、门头沟地区进行战略部署。这些地方,地处冀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交通要道纵横交错,是军事战略要冲。

陈振华和陈副师长选择此地,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一方面,这些地方进可攻、退可守,能够有效地对周边地区形成军事威慑。

另一方面,这里距离晋省相对较近,便于365师迅速回师,从而支援在晋省作战的兄弟部队。

陈振华站在地图前,手中的铅笔在永清、静海、大兴、门头沟地区及周边区域不停地比划着,向陈副师长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副师长,我们把主力部署在,以这里为据点,一方面可以密切关注114师团的动向,防止其南下对我们造成威胁;另一方面,一旦晋省战事吃紧,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回师救援。”

陈副师长点头表示赞同:“没错,而且永清、静海、大兴、门头沟地区周边群众基础好,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补充兵员和物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过,我们也要考虑到晋绥军和日军媾和后可能的联合行动,他们很可能会试图切断我们与晋省的联系。”

两人围绕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从兵力部署、后勤补给,到情报收集、战术运用,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斟酌。最终,他们制定出了一套详细而周密的作战计划。

365师以永清、静海、大兴、门头沟地区为中心,将863旅的独立一团、特战团、独立八团、独立三团和386旅772团、771团,一共6个团,共2.2万多人的主力部队,分别部署在永清、静海、大兴、门头沟地区一线,形成掎角之势。

而863旅店战车团、骑兵团以及386旅的骑兵团、新三团、新四团5个团,近2万人的兵力,则是部署在涞水、固安、霸州、大成、青县和黄骅一带,作为阻击平津地区日军的第二梯队。

同时,派出小股侦察部队,向周边地区渗透,密切监视日军和晋绥军的一举一动。后勤部队则迅速在冀中和冀南各地县城,建立起补给站,囤积粮食、弹药等物资,确保部队在长期作战中有充足的保障。

在晋省,129师、120师和115师正与晋绥军展开激烈战斗。129师军神师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在面对晋绥军的疯狂进攻时,沉着冷静,指挥若定。

他充分利用晋省复杂的地形,采用游击战术,带领部队在山区与敌人周旋。

“同志们,晋绥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不熟悉地形,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军神师长站在一处高地上,对着身边的战士们说道。在他的指挥下,129师的两个旅,12个团的兵力,分成多个小分队,时而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时而分散开来,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在一次战斗中,129师得知晋绥军的一支运输队即将经过辽县的一条山谷。385旅769团迅速下达命令,部队提前在山谷两侧设下埋伏。

当晋绥军运输队进入那条辽县的山谷后,129师769团的战士们居高临下,发起突然袭击,一时间,枪声、喊杀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由于晋绥军运输队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经过一番激战,129师成功截获了敌人的物资,给晋绥军以沉重打击。

当769团打开缴获的物资之后,赫然发现,竟然是日军的全新装备,三千支三八大盖步枪,48挺歪把子机枪,8挺九二式重机枪,以及24门掷弹筒,和大量的子弹和炮弹,完全足够武装2个标准团不成问题了,并且还是全部都日械装备。

365 师的陈振华旅长和陈副师长,深知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在经过深入且全面的沟通后,他们将精心拟定的作战计划上报八路军总部审批。

这份计划凝聚着他们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洞察和对抗日事业的坚定决心。八路军总部批准后,陈振华和陈副师长迅速行动,决定兵分两路,各自承担起关键的战略任务。

陈副师长肩负起冀北平津沿线的防御重任,率部驻扎在廊坊的大兴、永清、大成、黄骅以及青县一线。

这里地理位置关键,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横亘在小鬼子 114 师团及其它从平津南下的可能进攻路线上。

陈副师长深知此地的战略意义,他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对麾下将士们说道:“同志们,我们驻守在此,就是要阻挡住 114 师团的进犯,绝不能让他们前进一步,保卫我们的根据地,保卫我们的同胞!”

大城,作为这一线的重要据点,四周地势开阔,田野一望无际,远处山峦起伏。陈副师长带领着部队有条不紊地构建防御工事。

战士们挥汗如雨,挖掘战壕、修筑掩体,将这座小城打造成一座坚固的堡垒。清河缓缓流淌,为部队提供了水源,同时也成为一道天然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