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服装厂书记到了(1/1)

矮脚虎傻愣愣仰头看着贺羽翔,浑身冒着一股憨傻劲儿:“但我不喜欢他啊,他个闷葫芦,又瘦不拉几的,不爱蹦蹦跳跳不爱笑,我不喜欢这样的哥们儿。”

贺羽翔盯着他。

矮脚虎弱弱道:“好吧,看在班长你的面子上,那我带他玩一下吧。”

贺羽翔满意了。

他心情颇好的去前院,就看到小姨在给小钰编头发。

陈清喜欢小钰这一头柔顺光滑的头发,给她编了好看蝴蝶结双马尾的发型,“好了,我要上班去了,待会穿上雨靴跟着哥哥姐姐去上学,在学校好好玩,知道吗?”

“知道!”

小钰响亮应答。

陈清笑着揉揉她肉嘟嘟的脸蛋,便去公交站和田梦雅汇合。

两人今天目的是最后一家学校。

抵达目的地后,两人都跟土老帽一样,仰望着这庞大而压抑的建筑群。

陈清看资料的时候,知道它的来处,说道:“这是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的产物,好像之前号称要建成‘远东第一纺织教育基地’。”

眼前的学校,连绵的红砖房一眼望不到头,空旷的操场能跑马,五层的主教学楼像一堵厚重的城墙。

抱着巨大的期待,两人走了进去,看着脏乱差的环境,不约而同皱起眉头。

整个学校都散发着淡淡的霉味,红漆刷在斑驳的墙上,有些字已经剥落,外表华丽巍峨,内里破败而空洞。

这所学校的校长不在,陈清和田梦雅便直接去听课了。

推开一扇虚掩的教室门,一股混杂着汗味、粉笔灰和陈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

阶梯教室大得惊人,能容纳三百人的空间,此刻只在前三排稀稀拉拉坐了不到五十名学生。

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陈老师,扯着嗓子道:“同志们!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们要深刻理解‘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指示……”

他拿起搪瓷缸喝了一口茶水,继续念道:“将无产阶级政治觉悟,落实到每一根纱线、每一寸布匹的质量上!嗯,下面讲棉纤维的物理特性,长度、细度、强度……”

台下的学生大多神情木然。

有人偷偷在说悄悄话。

有人支着头,眼神放空地望着窗外光秃秃的梧桐树。

只有前排零星几个学生,努力记录着。

陈清注意到,教室角落里堆放着几台蒙尘的、老式的手摇织布机。

上面挂着‘传统纺织工具(仅供批判认识)’的牌子。

它们与讲台上空洞的理论,构成了一种无声的讽刺。

陈清悄悄退出,在笔记本上写写划划,又前往下一个教室。

这所学校的老师算是还可以,每一个都在好好的念课本,但也只是念课本。

怪不得她之前培养的一批人很快就被服装厂收走了一大半,原来现在服装学校是真不教什么东西。

逛了一圈,田梦雅问陈清:“你最后会选哪个学校?”

陈清:“1和3吧。”

这两所学校能容纳下八九百人。

第一所学校主要是害怕被他们闹事,现在这一所学校,太大了,到处都很破,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一点鲜活气息。

陈清带着报告去轻工业局,把自己总结好的资料呈上去,正好让下一任书记选择。

巧的是,运动服装厂书记来报道了。

他是连安泰连厂长厂里的副厂长,算是小小的升迁。

陈清记得当初在广交会上,连安泰还说要来服装厂观摩学习,没想到直接派他服装厂的书记来运动服装厂了。

齐局长给双方做介绍:“陈同志,这是你们运动服装厂的未来书记,魏建平。魏同志,眼前这位女同志,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清了,也是运动服装厂一把手。”

齐局长给陈清身份定性。

魏建平也来之前也清楚,他很难撼动陈清位置,此刻心中也无太大波澜,笑着和陈清打招呼:“陈同志,我一个老同志,就拜托你多多照顾了。”

“魏同志客气了。”陈清礼貌道。

齐局长道:“陈同志,上次你提议组织新人进校教学,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方案通过,以及借住第三服装厂,解决第三服装厂家属就业的方案,经研究决定同样予以通过。”

陈清笑道:“谢谢齐局长。”

齐局长:“没事,你们忙去吧。”

两人便听话都往外走,出门后,陈清问魏建平:“魏同志,你现在有地方住吗?”

魏建平道:“我暂时借住第三服装厂。”

陈清点点头,运动服装厂的宿舍楼没那么快建好,借住第三服装厂是最好的选择。

“那你第一天刚来,也不着急展开工作……”

魏建平打断她:“没事,家里的事情,我媳妇都会管理好,陈同志,你有什么事尽管说。”

陈清看着眼前的男人,三十七八岁上下,身形不高,甚至有些清瘦,但骨架匀称,表面上来看带着一种温和的谦逊。

“明天吧,今天刚到羊城就展开工作也太累了,我也没有不近人情到这种地步。”

“好。”

魏建平也没勉强。

两人在轻工业局门口约定好,明早九点工地附近的街道办见面,便分开了。

田梦雅立即问:“陈清,你感觉这书记怎么样?”

“不好说。”

陈清也没有厉害到能凭借三言两语将一个人本性查探清楚的程度。

田梦雅:“你们去齐局长办公室的时候,我在轻工业局打听了,他有九个孩子。”

陈清:“!!!”

她震惊的嘴巴微张,声调都变了。

“那么多!”

“嗯,五个儿子,四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下乡了,现在带来这边的有六个孩子。”

田梦雅也纳闷。

正常情况来说,有儿子的人家,选择生五六个就差不多了。

他家生九个。

的确太多了。

于是她又再打听了一番,得知了最终结果,故弄玄虚道:“你猜猜他为什么孩子多?”

“为什么?”

“我不是问你吗!你好烦!算了,我告诉你吧,是因为他爸妈觉得他们家是三代单传很容易断子绝孙,他们儿媳妇能生,就多生一点,一生就生了九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