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只有刘禅能阻止北伐(1/1)

“见过先生!”

一众小儿转身,急忙躬身行礼。

对于老师,小儿们还是有着与生俱来的惧意。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诸葛瞻。

他如今是顶着一个八岁皮囊有学识的成年人。

在见识上,肯定是远远要超过当世之人。

“都坐下吧!”

蒋琬虽有威严,但亦不敢对这些子弟加以处罚。

这些小孩,都是股东的身份,他就一个打工的。

只见他微微一摆手,就让所有人入座了。

“思远,所言乃是圣人之言,读书,修身之根本,治国之要略也!”

蒋琬的目光,也始终是落在诸葛瞻的身上,对他是极为的满意。

作为先生,谁对好学生,不加以钟爱呢。

“既然如此,思远,你请继续,言读书之利也!”

蒋琬想知道,诸葛瞻,如今已至何等水平了。

而,正巧,诸葛瞻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

他需要让他变的看起来的更聪明。

起码是到达那种,可参与国事的来。

蜀汉现在需要他的知识来拯救。

他辨论不过诸葛亮,想在理上,阻止北伐,已然是不可能了。

但是,有一人,却能百分百的阻止诸葛亮北伐。

那就是刘禅。

他需要向刘禅进言,只要刘禅以君主之令,阻挡诸葛亮北伐,那就一定可以。

诸葛亮虽位高权重,甚至威望比董卓更甚。

但是,刻进骨子里的忠诚,让诸葛亮,一直都是以臣子自居。

对于刘禅之令,必定遵从。

北伐最关键之时,就是刘禅一张调令,便不得不让他放弃了大好局面,班师回蜀。

从始至终,他就只是一个臣子。

他也只能是臣。

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被骂了多少年。

董卓被点了天灯。

霍光被消消乐。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无任如何,都不敢不遵旨意。

诸葛瞻需要能有给刘禅谏言的机会。

而蒋琬就是这样的一个途径。

至于是诸葛亮,想都不要想,人都见不到,怎么搭上顺风车呢。

念及此,诸葛瞻正色,望向蒋琬,又看了看一众呆滞的蜀三代。

“读书可明礼、辩是非、知廉耻、懂进退。”

诸葛瞻嘴巴微微张开,吐出言语。

蒋琬听罢,也是随着话语的节奏,微微点头。

“脚步丈量不到之地,可从书中行至;眼睛看不到之地,可从书中窥之,读书,可于塾中,而观天下大势也。”

一番言论,让蒋琬眼中出现了一丝惊色。

果然,诸葛瞻之才,还是在自己的预料之上,其言论,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诸葛瞻有小灶开,除了其父诸葛孔明外,其母黄氏也是一个大才女。

除了来学塾读外,私底下也定有教导。

“读书,亦可知我蜀汉之兴亡矣!”

诸葛瞻的话语一顿,这是重点来了。

兴可以,但是谈亡,那就有些离经叛道了。

但蒋琬的注意力却更专注了。

这蜀中神童,又该有何等的见解呢?

他也是心怀期待。

“蜀汉之兴,在于大势,蜀汉之亡,亦是在于大势。”

“黄巾崛起,致使神州陆沉,后至董卓乱政,使得天下群雄并起,时势造英雄,汉昭烈皇帝,趁势而起,方有如今蜀汉之根基。”

“然,如今天下三分,时局稳定,再动兵戈,是在逆势,如此而行之,蜀汉必败亡。”

诸葛瞻言毕。

琬蒋无比震惊,如果不是其亲耳所闻,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从一个八岁的幼童口中讲出。

这简短的几语,已然概括了蜀汉的兴盛,更是影射了当今,北伐之弊,是在逆势而为。

这也不可能是出自一心北伐的诸葛亮之语。

大才也!

蒋琬内心大喜之。

“好,好的很!”琬蒋大笑。

看来,自己是将自己给推销了出去。

如此,那就更应该趁热打铁。

诸葛瞻突然又对着蒋琬躬礼道:“学生,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先生答应。”

“无妨,只要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一定答应。”

蒋琬想都没有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学生,想要面见陛下!”

诸葛瞻装嫩的声音中,透露之几分肃穆。

蒋琬心头猛的一跳,正色的看了看诸葛瞻。

他不难猜出,诸葛瞻面见刘禅之意。

从其言语之中,就已经表露无疑了。

那就是阻止北伐。

连一个八岁小孩都知道北伐之弊端了吗?

这次蒋琬没有立即答复,他为丞相长史,是有引荐人才之责。

在如今时代,顺行的是举荐,而非考试。

但是引荐一个八岁小儿,参与至国家大事上来,有点儿戏了。

“好,我答应你,不知道,思远,你想何时入宫面圣?”

一番思虑后,蒋琬答道,他想要面见刘禅,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其刚与董允而论,未能辨出利弊。

但听诸葛瞻一言,便令其豁然开朗。

大势所趋,不能北伐之。

举贤不避亲,也不应避龄。

“如果先生方便,即刻入宫可否?”

在诸葛瞻的印象里,第五次北伐,便是在234年春。

但是具体的时日,也没有记载。

想必也就在近日了。

“尔等自学之!”

蒋琬应了下来,对着一群小孩说道。

对于此,他们自然是喜不自胜。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不加以掩饰的笑意。

“是先生!”

小儿心性,喜怒表于面。

“思远,随我入宫面圣!”

蒋琬招了招手,以如今诸葛瞻表现出来的智慧,为刘禅引荐,也自然无错。

对于,蜀汉后起之秀,他们这些老一辈的人,都是给予了厚望。

加上诸葛瞻又背着丞相嫡子的身份,一飞冲天,临朝论事,也是不无可能。

“谢先生!”

诸葛瞻缓步上前,沉稳老道。

人,最怕的,就是比较。

在蒋琬的眼中,诸葛瞻就是鹤,而眼前皇亲贵胄子弟,就是一群稚鸡。

完全没有可比性。

诸葛瞻的心中,也还是有些忐忑。

也不知道自己的谏言,会不会被阿斗采纳。

阿斗可是被贴上了众多的标签。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

.....

后世的一众评价,无一不在指责刘禅的昏庸无能。

而且,与某些人不同,刘禅可是真正的好义子,是不会在义父的背后捅刀子的。

想要劝其背刺丞相,有亿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