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兴大汉,从阻止北伐开始(1/1)

建兴四年,春。(公元234年)

益州,成都城内。

轰隆!春雷乍响,万物寒颤,倾盆大雨而下,也难以掩盖住书塾内的阵阵惊叫声。

诸葛瞻轻揉着自己发胀的小脑袋,嘴角微微一撇,神情略略的不满。

课堂内,有几名年纪相仿的少儿,因一声惊雷,便被吓的抱头鼠窜,惊叫连连。

一看,便知是不堪大任之样。

诸葛瞻顿时也感觉压力山大,不断的回忆着蜀汉后期的历史。

诸葛瞻,字思远,武侯诸葛孔明之嫡长子。

但此时的诸葛瞻,也不能尽说是诸葛亮的儿子了。

起码灵魂不再是。

诸葛瞻,也不知是何缘故,一觉醒来,便魂归三国之时,还成为了先祖诸葛亮的长子了。

诸葛瞻一脉无后,遗留后世者乃是诸葛亮幼子诸葛怀一脉。

对于他先祖这个时期的荣辱历史,他可比任何人都还要门清,甚至那些不为人知的秘闻,家族之内,也有秘记。

但是对于眼前这群同窗之友,他了解的便不多了。

这些少儿,虽胆小,但来头可大了。

是清一色的蜀汉二、三代。

刘备之孙刘谌,张飞之孙张遵,关羽之孙关彝(yi)、黄权之子黄崇....

好的很,绵竹之战的葬友都齐了。

相对于蜀一代,这二三代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一个个都只是顶着蜀汉一代的光辉。

现在就唯独诸葛孔明独支撑着蜀汉大局。

准确的说,现在整个蜀汉,就唯独是靠着家父苦苦支撑着了。

要将希望留他眼前的这群连雷声都怕的小儿,那就是所托非人了。

就是他们这一代,把汉室最后的那一点火苗给掐灭了。

蜀汉,后继无人也。

自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好像都被人给选择性的遗忘掉了。

那个辉煌一时的蜀汉,也自此落下了帷幕。

想要救蜀汉,第一,就先要救家父诸葛孔明,阻止其发动第五次北伐之战。

诸葛瞻的眸光变得坚定起来,找到了目标。

也不算太糟糕,他穿越早了一些,诸葛亮还没有发动第五次北伐之战。

还来得及,还有救。

而且,诸葛瞻在蜀汉之中,神童之名已然传开。

诸葛亮在家书中曾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作为千古智慧化身的子嗣,只要继承了其父的百分之一,就可傲视同辈,当得起“神童”一称。

但后世之人,却是总拿诸葛瞻来和诸葛亮相比,那就使得他变得黯然失色了。

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就是他的过错。

未能像其父一样,挑起蜀汉的大梁,那就是他的原罪。

千古以来,诸葛孔明就一个,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代名词。

就问,谁可比之?

再说到绵竹之战,他的对手可是武庙的邓艾,当时又有几人匹敌?

深得诸葛孔明真传的幼麟姜维,不是也拿邓艾没有办法吗?

被邓艾挡在剑阁,始终不得寸进。

刚出新手村的诸葛瞻就碰到了版本大佬,不败才怪呢。

而且,蜀汉能辉煌,也不能全部归功于诸葛亮。

蜀一代,谁还不是个人中龙凤呢?

汉昭烈帝刘备、蜀汉五虎上将、谋士法正、军师庞统等等。

哪一个没有自己的一段传奇呢?

也就关平和张苞继承了其父辈的几分风采,但也都是早夭。

到了诸葛瞻这一代里,也就诸葛瞻还可以拿出去装点门面了。

于是乎,其父诸葛亮新汉之功臣。

诸葛瞻,蜀汉灭亡之罪臣。

一向比较之下,诸葛瞻啥也不是。

可能也是,世人对诸葛瞻,寄托了厚望吧。

虎父无犬子。

作为丞相嫡子,诸葛瞻压力能不大吗。

再加上一群猪队友,那压力就更大了。

他虽年幼,但顶着一个神童的头衔,其实还是能做很多的事情。

与他后世所积累的知识,正好相得益彰。

系统?这样逆天的东西,他不配拥有。

现在唯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他对于现阶段历史的了解了。

诸葛瞻,公元227年生人,如今虚岁为8。

若不是早就树立有了神童的头衔,他真的就很难搞了。

神童知晓家国大事,力劝北伐之弊,十分的合理吧。

以免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

这蜀汉不能没有诸葛孔明。

他这个小家,也不能没有了户主。

这世,一定要帮家父登上武庙主祭的位置,三兴大汉,让姜尚挪一挪位置。

“好了,都散了吧!”

讲台上的一位中年人无奈的开口道。

一个个都被吓的脸色全无,再讲下去,也肯定都听不进去了。

诸葛瞻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诸葛瞻也抬头,望向了这带着浓厚儒雅之气的古代儒士。

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蒋琬是也。

这在蜀汉历史上,也是一位大人物。

与诸葛亮合称为蜀汉四相,是诸葛亮之后的第二任蜀汉丞相。

能与诸葛亮沾上称号的,能力毋庸置疑。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牛人,却是充当起了教书先生。

也是足见,蜀汉对后辈人才教育的注重性了。

但是,慧根这东西,可不是谁都具备的。

“先生,我等告退!”

少儿们惊容敛去,都露出了笑意。

上课时间是最难熬了,对于在座的各位学渣来说。

诸葛瞻也是起身,对于被阉割掉了的儒学典籍,其也是兴趣缺缺。

儒学救不了蜀汉,治不了当今的天下。

不过,对于蒋琬,诸葛瞻还是毕恭毕敬的躬了一礼。

若是蒋琬还能多活几年,蜀汉也还能多坚挺几年。

也是和诸葛亮一般,被累死的。

蜀汉的相职,就是一个累活,全国大小事都要顾虑到。

还时不时被阿斗怀疑那么一下,总是能让人心神憔悴。

在最要紧之时,往往就从成都来一道旨意“丞相,朕想你了,要见见你。”

你能说阿斗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对于如此的“恩德”,谁又能拒绝呢?

加上黄皓再吹吹风,谁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

蜀汉的崩塌,也不全是外部条件所致,更多的是内部因素造成的。

君主平庸,人才无继,奸佞作乱。

要做的事,还真是有点多了。

一群小儿,无忧无虑的跨出了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