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没必要遭那个罪(1/1)

“好!”

“就以孙卿所言,选择京西北路为试点。”

对于孙志高的提议,仁宗并没有任何意见。

当然了……

也没有给其余众人,表达意见的机会。

在众人愣神的过程当中。

就已经下达了诏令。

“哈哈哈!”

“好!”

“好啊!”

“想不到侯爷当真能得到官家的鼎力支持。”

下朝过后。

三司使的衙门当中,王安石看向孙志高的目光有些复杂。

对孙志高心生佩服的同时,也有着一股淡淡的嫉妒。

唉!

关于田赋的各种问题,自己在万言书当中,早就已经提及。

可却根本没有得到官家应有的重视。

可是,换到孙志高这里,就得到仁宗的鼎力支持。

虽然王安石不是那种容易心理失衡的人。

可心中,终归是有些不舒服。

好在结果是好的,虽然官家采纳的不是自己提出的意见,可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官家采取了孙志高的意见。

那不就等于是采取了自己的意见吗??

都一样……

都一样的!

王安石只能如此在心中安慰自己。

“好了!”

“介甫兄,还得劳烦你去一趟,将户部尚书请过来。”

“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可却不能懈怠,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必须得好好商议一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可却不代表接下来过程就变得无比轻松了。

这丈量土地可是一项覆盖全国大工程。

孙志高站在三司使衙门的窗前,望着院中那株老槐树,新抽的嫩芽在春风中微微颤动。

手中紧握着仁宗刚刚批复的诏书,墨迹尚未干透,仿佛还带着御书房里的龙涎香气。

说实话……

到现在他也没有明白,自己怎么就稀里糊涂,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自古以来改革变法的人……

可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等。

使秦国强大,为大一统奠基。

不过变法触动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他受贵族诬害。

秦惠文王猜忌,被以谋反罪名处死,死后还遭车裂。

连跑路都因为没有秦国身份证而失败。

而同样的还有战国时期的吴起。

在楚国全面推行变法,涉及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使楚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可变法依旧损害旧贵族利益,楚悼王死后,他被射杀。

还有面前的王安石。

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决心变法。

其主张包括聚合民众靠经济,治理经济靠法令,执行法令靠官吏。

变法有一定积极意义。

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变法中他遭遇诸多反对和阻力,多次辞去宰相,最终离开政坛,后郁然病逝。

不过……

相较之下,这位还算是落得了个好结果。

这固然同宋朝刑不上士大夫的制度背景有关。

同样也不可不否认,这位“拗相公”除了平日里不修边幅,上朝时头上虱虫乱飞外。

还真就找不到可以攻讦的地方。

而同样的……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以摄政王的身份。

发动全面变法,以“赋税合一,按亩征银”的一条鞭法为核心,让大明王朝延续数十年。

可即便是这样的牛人,病逝后一样被抄家。

“介甫兄,此事非同小可。”

孙志高转过身,目光闪烁看向王安石。“官家虽已下诏,但真正的难关才刚刚开始。“

王安石捋了捋胡须,眉头微蹙:侯爷所言极是。”

“京西北路虽非豪强最为集中之地,各州县官吏与地方大户盘根错节,丈量土地无异于虎口拔牙。”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得到消息的户部尚书姜伯游匆匆跨入堂内。

拱手道:“二位大人,下官来迟了。”

孙志高迎上前去:“姜尚书,来得正好,请坐。“

三人围坐在一张檀木方桌前,桌上摊开一张京西北路的舆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州县村落。

孙志高用手指点了点图上几处:“据我所知,这几处庄园皆有隐田之嫌,需重点核查。”

姜伯游眉头紧锁:“侯爷,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官听闻,朝中已有大臣对官家独断专行颇有微词。“

王安石冷哼一声:“那些尸位素餐之辈,终日只知维护自家田产,何曾想过天下百姓之苦?”

“就该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全部扫除。”

孙志高轻轻摇头:“介甫兄,此言差矣。改革之事,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我等虽得官家支持,但若激起众怒,只怕适得其反。”

“唉!”王安石叹了口气,无奈道:“可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窗外雨声渐密,打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姜伯游压低声音:“朝中多有对侯爷不满之语,其中以御史中丞司马光为最。”

孙志高神色不变,只是手指在舆图上轻轻划过:“意料之中!这司马光在洛阳有良田千顷,此次改革首当其冲。”

“千顷!”

姜伯游闻言也是震惊异常。

千顷啊!!

那可是十万亩!

这得是多少的粮食,朝廷为此少了多少天赋。

田赋受土地等级、地区差异影响。

可既然是司马光兼并的土地,那必然是良田。

二十而税一。

一千顷为十万亩,若按亩产一石估算,十万亩总产量就是十万石。

田赋约为五千石。

而北宋田税一年征两次,分夏秋两季。

这就是一万石。

“那侯爷打算如何应对?”王安石姜伯游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孙志高微微一笑:“

三司共同督办此事!有监察御史,还有皇城司随行!!地方官员不敢明目张胆阻挠。”

姜伯游依旧犹豫道:“可那司马光毕竟是御史中丞,御史当中……”

“正因如此,才更要拉御史台下水。”孙志高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等的就是这些人伸手。

正好将他们的爪子一一砍掉。

昏黄的灯光下,三人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孙志高取出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田亩数据。

“这是去年秋税收缴的账册,“孙志高指着其中几处,“你们看,这几处州县上报的耕地面积与十年前几乎无异,但粮食产量却增加了三成有余。“

姜伯游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

“意味着要么他们以前瞒报了产量逃税,要么现在隐瞒了新增的耕地

王安石接话道,眼中燃起愤怒的火焰道:“无论哪种,都是欺君之罪!”

孙志高轻轻合上竹简。

“为此我们这次去,不仅要丈量土地,更要查清这些数据的真相。”

“介甫兄,你负责拟定具体的丈量方案,而姜尚书则是要调派户部精通算学的官员协助。”

“还有……”

“不要给予惩处,我们此次主要针对的是诸如司马光,吕诲这样的巨贪之流。”

“其余人,可以从轻发落。”

“当初范公庆历新政未能成功,究其原因非是政令不善,而是树敌太多。”

“改革如同医病,需先固本培元,再徐徐图之,此次选择京西北路为试点。”

“正是出于这个考量。”

说实话,孙志高心中也有些没底。

好在……

他已经让鲁智深他们,去寻找梁山泊作为山头落草,

如果事不可为……

那就只能不破不立了。

当然了,这是不到万不得已,孙志高不会做出的选择。

毕竟……

如今在汴京城中的日子,过的简直不要太舒服。

没必要遭那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