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石榴(1/1)

来到了吴郡城外的一处村落。

看着百姓正在地里忙活,李世民好奇的张望。

发现村落周围还有不少的摊位。

“这是什么?”李世民指着那些摊位问道。

李承乾和长孙皇后顺势看过去,同样发现了几个摊位。

发现摊位上红红的蔬果。

马夫打开了马车的门,正好听见了李世民的询问,和蔼的笑道:“贵客,这是石榴,这时候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你们一定没尝过吧?”

石榴?

“你可说的是安石榴?”长孙皇后两眼放光的问道。

“安石榴?没错没错,这是文人的叫法,我们通常都是叫石榴。”马夫挠了挠头,想了好一会儿才回道。

李承乾立马道:“这应该是新种的吧?”

“没错,种粮食赚不了几个银钱,只够一家温饱,灾荒之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所以现在粮食只有大户人家种了,农民大多都是种一些果蔬,遇到好年景还能存几个银钱,官府也是提倡大家种,还说能够免三年赋税嘞。”说起这一条政令,马夫两眼放光。

似乎非常赞同这一条政令。

李世民想起来了,奏折上确实提到了。

江南开辟山林种果树,官府果蔬免赋税三年。

“走下去看看。”李世民第一个起身,在马夫的搀扶下下车。

紧接着一辆辆马车上下来了人。

李世民走向摊位,询问面前正在扇风的老汉:“这石榴多少钱?”

“哟,看您就是一位识货的,这石榴一文钱三个,便宜的嘞。”老汉满脸皱纹的笑道。

一文钱三个?

听见这价格李世民便蹙起了眉。

一斗米才三四文,这一文钱只能买三个石榴,看着个头并不大。

对于李世民正是壮年的男子而言,恐怕果腹都不够。

旁边的长孙皇后也是蹙眉。

李承乾倒觉得不是很贵,看着李世民解释道:“父......亲,阿娘,不能什么东西都拿来和粮价想比。”

“粮食是主食,而这果蔬只是零嘴,不一样。”

闻言,老汉立马给李承乾竖起了大拇指道:“这小郎君说话就是对,粮食那是朝廷压价,要不然我们也不可能种果蔬不是。”

“这石榴不止甜还大,十里八乡就我们村种的石榴是最好的。”

“再过两个月,我们村那树上的猕猴桃就熟了,哪个更甜嘞。”

“要说得感谢太子殿下,听官府的人说,让百姓大量的种果蔬,不止能够让那些荒山重新遍绿,还能给我们农户增加收入,还免赋税三年,这政令我们听见的时候可都高兴坏了。”

看老汉就是一个健谈的。

忽然被夸奖,李承乾的脸有些红,掏了掏兜,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钱袋子,也没有出门带钱袋子的习惯。

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怪异的眼神看向了李承乾,没想到他在农户心中的地位如此高了。

甚至让李世民有些吃味,他怎么就没想过让农户种果蔬呢。

不然现在被夸奖的该是他了。

李承乾脸更红了,马上对匆匆而来的王泉道:“王泉,把这些石榴全买了。”

“全......全买了?”王泉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瞪大眼看了看周围的摊位,这么多?

“没错,全买了,孤.......过些时日回去,给大家都尝尝吴郡的石榴。”李承乾差点说漏嘴,连忙找补道。

一听全买了,老汉瞬间笑出了菊花脸。

“若是郎君全买了,那就算便宜些,一文钱给您四个如何?”老汉真诚的问道。

李承乾不在乎这几文钱,哪怕全包圆了能花几个钱:“好,没问题。”

周围的摊位一看有贵客,连忙上前询问。

“郎君,您看看我们家的石榴,个顶个的又大又圆。”

“是啊,郎君,我们家这些石榴可甜了,您可以尝尝。”

“郎君您要是买的多,我现在就回家现摘去。”

。。。。。。

五六个人围着李承乾便开始询问,甚至都上手了。

看呆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李丽质、李治等人。

王泉看不下去了,跺跺脚几次都挤不进去,着急了给纥干承基使了一个眼色。

几个侍卫连忙上去解围,将李承乾从五六个人中挣脱出来。

就在侍卫要拔出刀的时候,李承乾阻止了他们,抬手道:“全买了,至于还未摘的就算了,我们家中人多,也就是尝尝鲜。”

“王泉,你来,都买了。”

一听只买摊位上的,农户们虽然有些失落,但依旧是笑脸相迎。

就算是这些摊位上的他们也需要卖好久才能卖完。

王泉一个个的清点,然后一一先付银钱。

第一个老汉,看见手中的几十个铜板可高兴坏了,双手捧着什么稀世珍宝一般。

看着农户们开心,李世民也展现出了笑容。

他上前一步询问:“你们为何在这儿摆摊啊?难道城里不能摆吗?”

老汉看李世民问话,瞬间什么都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唉,城里确实是能摆,但摆的人太多了。我们村离官道近,后来村正一合计,便让我们在这官道上摆,还不用缴纳摊位费,就是花些时间罢了。”

一听这解释,李世民明白过来了。

旁边的李承乾和长孙皇后也若有所思的颔首。

果然,劳动人民是最聪明的。

吴郡附近,乃至是整个江南道,都开始种果蔬了,虽然品类很多,但一个季节只有那么几种。

和后世相比还是差了许多。

所以种的多了,果蔬也多了,那么买的人会变少,光卖去城里未必能卖完。

李承乾想到了这里,心中有了计划,但未现在就说出来。

这计划比较庞大,还需要回去好好想想。

可几位公主和李治,他们可没有这么多想法,在王泉付完银钱后,先是给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个,然后就是给李承乾和李治、还有公主们每人一个。

长孙无忌等人肯定是不能落下。

看着七八筐的石榴,筐是百姓的,最终王泉咬了咬牙,便让人将石榴放在最后一辆马车上。

看着又红又大的石榴,众人都有些不会吃。

虽然听说过,可吃过的都是已经剥好的,他们这个身份哪还需要亲自去剥果皮啊。

李承乾见状,把自己的石榴剥好,然后递给了长孙皇后:“阿娘,这个已经剥好了,您那个给我吧。”

“好。”长孙皇后瞬间月牙湾的笑了起来,感受到了李承乾的孝顺之心,非常满足。

这时李明达见状,立马抓住了李承乾的大腿道:“阿兄,兕子不会剥,阿兄给兕子剥好不好。”

双眼亮晶晶,有些婴儿肥,看的李承乾心都化了。

连忙摸了摸兕子的小辫子,连连答应道:“好好好,阿兄给兕子剥。”

剥的时候,还对李丽质和豫章道:“你们看好了,这石榴是这样剥的。”

一个个有模有样的看着李承乾剥石榴,就连李世民都投去了学习的目光。

每个人都剥出了白花花的果肉。

小兕子吃的最欢,抱着一个石榴,吃完一个又噻一个进嘴里,嘴角忍不住的喜悦。

还有长孙皇后和李丽质,完全三款相同的脸,都笑出了花儿。

看的李世民都沉浸在这家庭喜悦的氛围之中。

“王泉,将石榴都发下去吧,待会儿回船上,给他们都发一发,不尽快吃了,这东西过几天就坏了。”李承乾抱着兕子说道。

“喏......好。”

一听能吃石榴,王泉、张阿难等人也是笑眯眯的。

李世民一边吃着石榴,一边看着老汉的村落,发现四周山上有些星星点点的绿色,感觉生机盎然。

和长安城外光秃秃的山相比,简直是天朗之别。

“二郎,你在看什么呢?”长孙皇后忽然好奇问道。

李世民闻言,嘴角笑了笑,指着那黄色中夹杂着绿色的小山坡道:“观音婢你看,这附近想必之前都是黄土,那些树想必就是果树了,长安城附近若是这般种起来,会不会也是像这番景象?”

不说还不觉得,长孙皇后也仔细的观察。

还真是。

虽然不那么密集,但比光秃秃的山要好看许多。

一直跟在李世民身后的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也察觉了这一现象。

特别是魏征最有发言权,上前一步拱手说道:“二郎,何止这些啊。岭南那些城池附近的山,都被承乾吩咐种上了树木。”

“甚至还专门种了金丝楠木,还请了专门的护林员看管,特别是特区附近,到处都是金丝楠木的小树苗,极其壮观呢。”

“哦?”李世民挑眉,再看向不远处的山坡,喃喃道:“或许他是对的。”

交易完成,村民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去继续摘石榴了。

而李承乾他们也重新启程了。

马车内。

李世民询问道:“承乾,长安城若是种满了果树,你看如何?”

现在的他,巴不得插上翅膀,飞回长安城,立即下令在长安城外种满果树。

可不料李承乾却摇头道:“长安城是国都,是京城,是大唐的脸面,种果树反而给人一种低廉的感觉。”

这么一否决,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蹙起了眉。

不种果树,光秃秃的更难看不是吗?

看两人的表情,李承乾忽然笑道:“其实不需要种果树,最好的是种一些花,上林署只管宫廷花草,几十号人就管那么点奇珍异草,不觉得有些大材小用吗?”

闻言,长孙皇后眼前一亮。

她本就节俭,听李承乾这么说,她马上反应过来道:“承乾,你的意思是让上林署在长安城周边培植花圃?”

“没错。”李承乾笑道:“父亲,阿娘你们看,长安城周围种树肯定影响安全问题,种花就不同了,视野同样开阔,而且还能给朝廷创收呢。”

“创收?”李世民听闻更来劲了。

就连李丽质和李明达都看向了李承乾。

听见花花草草,不管是女人或者女孩都感兴趣。

李承乾摸着李明达的小揪揪,笑道:“若是长安城外,整片整片的花海,每块区域有不同的花种,百姓们肯定想去看,那么就可以收取一文或者两文的门票。毕竟上林署几十号人肯定不够,还需要招募人手,需要开支。”

“一整片的花海,该有多漂亮,倒是长安城又多了一个特色和收益,不止上林署无需户部拨款,甚至还有结余,百姓又能观赏,还能给长安城带来名扬天下的机会。”

“文人到时肯定会给长安城外的花海作诗词,你们觉得如何?”

一听,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确实心动了。

长孙皇后对花其实喜爱,但有气疾,对于花只能敬而远之。

要是能将上林署解散了肯定不行,若有地方解决上林署的开支,还能增加长安城的景色和名声,一举三得的美事,自然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