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国丧’(1/1)

王泉回东宫把杜如晦的意思转达。

闻言,李承乾微微一笑:“呵呵,看来杜如晦是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

这话让王泉一愣怔。

随后想了想自己看见杜如晦的时候,确实是脸色苍白,有些无力。

夜,很黑。

本来已经入睡的李世民,忽然被张阿难给打扰。

“何事?”李世民一脸不悦的穿着内衬问道。

旁边的长孙皇后也匆匆的跟了出来。

若不是紧急的事情,张阿难不可能这个时候打扰李世民歇息。

张阿难连忙低着头道:“陛下,蔡国公府传来消息,蔡国公......去了。”

“什么?”李世民瞪大了眼,猛地起身。

神情有些悲痛。

“白日克明还好好的,怎么就......”

张阿难也是一脸悲伤的说道:“蔡国公回去后便咳嗽不止,请了大夫,说是受了风寒。”

风寒?

这烈阳高照怎么可能受了风寒。

李世民知道,这是大限将至罢了。

挥了挥手:“下去吧。”

“喏。”

张阿难退下后,李世民眼眶红肿的想着杜如晦的样子。

初识杜如晦的时候,他便觉得对方很有才华。

直到李渊举旗起兵,杜如晦跟着李世民攻城略地,也确实展现了惊人的才华。

房谋杜断,李世民更信任杜断。

而且也是更重视杜断。

不管是军事上的,还是国策上的,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李世民想着想着,不禁流出了泪水:“克明,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陛下。”长孙皇后在一旁也是伤感的很。

再怎么说,一个日日能见着活生生的人,就这么走了,有感情的人,都会悲伤。

长孙皇后还想着十多年前,在秦王府,杜如晦是如何的有智慧。

每一次,李世民难以抉择的时候,都会询问杜如晦的意见。

没想到就这么走了。

李世民忽然环住了长孙皇后的柳腰,一脸悲痛道:“观音婢,克明他可是大唐的功臣,是朕最信任的人啊,是朕的伯乐,他怎么就这么走了。”

呜呜~

不知道如何安慰李世民,长孙皇后只能轻抚李世民的背脊。

次日。

早朝停了一日,这是李世民登基以来,除了过节第一次。

而且也是李承乾提议的。

李承乾上书说:杜如晦是国之栋梁,为大唐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同时也是为百姓谋福利的贤臣,理应举行国丧。

虽然国丧只有皇室,可李承乾给出的理由是此国丧非彼国丧。

国公之礼自然也可称之为国丧。

钻了文字的空眼,神情悲戚的李世民自然是同意了李承乾的提议。

大臣们也是吓了一跳,要为杜如晦举行国丧。

当即很多大臣都反对,国丧只能有三人,那就是皇帝、皇后、太上皇。

怎么能给杜如晦举行国丧。

一群人本来要去祭拜杜如晦的,可听闻此消息,纷纷掉头去了太极宫。

不料李世民不见。

按大唐制,皇帝是不需要去臣子丧礼上祭拜,于理不合。

所以李世民便吩李承乾这个太子去了。

李承乾走到太极宫外,看见数十位官员在排队等候见李世民。

他抿着唇上前,对大家展开了手臂道:“诸位,陛下得知蔡国公的消息,悲痛欲绝,食不下咽,你们就不要去找陛下了。”

“太子殿下,听闻陛下准备给蔡国公准备国丧,可是真的?”长孙无忌蹙眉问道。

没错,为首的就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重臣。

房玄龄也说道:“太子殿下,这有违礼制,万万不可啊。”

虽然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之为房谋杜断,二人关系也是非常的好。

但国丧之礼,实在是会被人诟病,他并不想生前好友死后不宁。

李承乾就知道是这方面的问题,看着一群迂腐之人,眼神失望道:“国丧之礼是孤想陛下提议,得到了陛下了首肯,怎么?难道蔡国公配不上吗?”

眼神犀利,看的在座之人既惊讶又害怕。

此刻魏征站出来,不解的问道:“太子殿下,这国丧之礼......”

“魏师,不必多言。”李承乾抬头打断了他要说的话,直接给出了答案道:“国公的丧葬之礼,称之为国丧,有何越矩之礼?”

啊?

大臣们瞬间懵了。

李承乾瞥了眼面前这群迂腐之人道:“名称罢了,礼制并未有所改变,一个名字,难道你们就要大张旗鼓的去找陛下闹吗?”

“臣明白了,还请太子殿下恕罪。”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长孙无忌,拱手对李承乾抱歉的说道。

若只是名字,确实无伤大雅。

葬礼流程按照国公之礼是没错,一个名字而已,如果在闹下去的话,说不准就要惹怒陛下和太子了,得不偿失。

“臣等失礼,还请太子殿下恕罪。”几十位大臣纷纷对着李承乾拱手道。

哼。

李承乾一声冷哼:“蔡国公与大唐,与社稷,与陛下,与百姓有大功,三日无须上朝,三省六部一切照旧。”

“这是陛下,是朝廷对蔡国公的认可,同时也是代表着朝廷重视蔡国公这样的重臣,三日不上朝,大唐难道就不转了?朝堂就不运转了?”

“你们只需谨记,对大唐、百姓有功者,皆能以国丧之礼厚葬之。”

“明天大唐周报就是发刊之日,孤会让人将蔡国公生前事迹写出来,同样,未来对大唐有功者,孤自然也会如此对待他。”

“王泉,所有军营、城门楼、学堂有大唐旗帜或军旗,一律降半旗。”

“所有军营,学堂的士卒和学子午时正刻列队默哀十五息。”

“喏。”王泉立即拱手回应。

大臣们自然是吓了一跳。

这和国丧也没什么区别了吧?

但李承乾所说的都未列入国丧之中,他们也不敢在李承乾面前找茬。

哪怕是五姓七望,他们也只敢在李世民面前弹劾李承乾,但也不敢在李承乾面前跳脚。

李承乾对众人道:“孤此刻要去蔡国公府,若是要去祭拜者可跟上,但孤不希望在丧礼之上听见诋毁和反对的声音,否则后果自负。”

话罢,李承乾便在王泉的协助下,上了专属太子的马车。

豪华的马车经过长安城的大街,百姓们纷纷指指点点,看着是去蔡国公府的方向。

百姓们也是议论纷纷。

蔡国公之事,也就一夜时间传遍了长安城。

来到蔡国公府。

杜构和杜荷都身穿孝服,出府迎接。

看见李承乾从马车上下来,二人便上前拱手道:“拜见太子殿下。”

“起来吧。”李承乾看了眼二人,便往蔡国公府内而去。

全府上下皆是素帷。

正堂摆着棺椁,一看便知价格不菲。

李承乾上前,旁边便有人递过来三支香。

三拜之后,李承乾将香插入香炉之中,对棺椁道:“蔡国公放心,蔡国公府上下,孤一定会替你看管好。”

最后只用一人的声音轻声道:“之前答应你的,孤也会一一兑现。”

话毕,他看向了旁边的王泉。

王泉立即明白意思,上前一步用尖利的嗓音喊道:“奉大唐皇帝令,蔡国公功在社稷,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

“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

“多谢陛下。”杜构和杜荷双眼红肿向太极宫方向拜道。

在场官员百人之多,都听见这道诏令。

一点也不奇怪。

紧接着李承乾对众人道:“孤今日在此立誓,只要蔡国公府上下不触犯唐律,谁敢与之为难,就是与东宫为敌,孤决不轻饶。”

“多谢太子殿下。”杜构和杜荷都知道杜如晦和李承乾所做的交易,今日又说了这番话,他们基本上被打上了太子党的标签。

“太子殿下英明。”在座官员们齐声拱手道。

有的是为蔡国公高兴,毕竟都是杜如晦生前好友,自然希望孤儿寡母能够过上好日子。

而有的则是心中有了新的算计。

太子如此光明正大的招揽蔡国公府,日后蔡国公府出事了,太子殿下逃脱不了关系。

李承乾说完之后,便走到了一旁去跟杜构私下聊了几句。

此刻和杜如晦关系好的房玄龄,悲痛不已的走向了棺椁前,眼眶泛红,上了三炷香说了一些只有二人才能懂的话。

官员们也是依次排队上香。

小部分人则是看着不远处只有李承乾和杜构的二人。

李承乾道:“杜构,等蔡国公葬礼后,就随孤下岭南去上任吧,今日孤已经和陛下上奏书,将你调任特区特首一职,陛下已经同意了。”

“至于汝弟也一同前往。”

“多谢太子殿下,只是.......”杜构有些担忧。

自己一家全都去了特区,会不会给李承乾带去麻烦。

李承乾微微摇头,叹息道:“如今没人能给孤制造麻烦,再者说了,特区本就是孤管辖之地,调任官员合理合规。”

“好,杜构一切任凭太子殿下做主。”杜构表忠心道。

现在,他们只能抓住太子的大腿,才能够像杜如晦一般,再让杜家走上辉煌。

双方都非常的清楚,杜如晦一走,所谓人走茶凉,哪怕有陛下对杜家有情义,但也有用完的时候。

李承乾身为太子肯定不能久留,不然的话这葬礼恐怕很难继续下去,都来照顾他这个太子了。

葬礼如期举行。

七日之后,杜如晦出殡,李世民站在皇城远处眺望,眼眶红肿的伤感道:“克明,一路走好。”

而李承乾并未出现。

在葬礼上,他已经够惹人注目了,若是送殡他在去的话,那就显得太重视蔡国公府了。

更会让李世民猜忌心变重。

因为大唐周报的缘故,百姓们知道了杜如晦的生平事迹,还有有利于百姓的国策决定。

纷纷自发的组织了送葬的队伍。

一路送到了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不止是那些阵亡的将士,旁边还有一些有功之臣的墓地。

他们都被百姓们香火供奉着,还有人彻夜不眠的轮流值守,这比任何墓地都要好。

只是位置小了些而已。

除了只能放进一个棺椁外,里面还立着一块生平事迹的石碑。

而这块碑则是由李世民亲自书写,工部日夜赶工花费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才赶制出来的。

只有陪葬的都是一些陶俑,并不值钱。

后世值不值钱就不好说了。

反正并未动用大量的劳力,这些墓地都是提前预备好的,规格几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