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海鲜(1/1)

所以他们这才搞不明白,这几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周弘乾听到胡林说的,沉吟了片刻,这才同意。

“到时候你注意点儿,要是他们不让去,你回来就是,别跟他们起冲突。”

周弘乾叮嘱着许明珠,后者点点头。

李爱花这才明白,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我也跟着去。”胡林补充道。

李爱花听到,顿时眼睛亮亮的。

这么多年,闺女从没和她一起去采买过年货。

平日里,更是连一起去县城的机会都没有。

乍一听到这消息,她怎么能不喜。

“行,那我们过两天就上县城去。”李爱花立马拍板定下来。

许明珠也要去,放在桌上的钱,她就收了回来。

平淡的过了两天,就到了要上县城采买年货的日子了。

胡孝义、李爱花、许明珠,一人背一个背篓,和胡林去村头坐牛车去。

他们人多,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在这时候,不顶用。

路上碰上要去采买的高如琼,就凑一堆儿了。

牛车上,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笑意,你一句我一句的攀谈着。

胡林没在后面凑热闹,和杨老头坐前头赶车。

杨老头倒是听到有趣的,时不时的会搭话一句。

一路到了县城,大家都还意犹未尽。

三三俩俩的下了车,结伴买东西去。

他们五人也去了供销社,但身后还跟了个尾巴。

这人从他们上车后,也跟着上了车。

是个生脸,三十出头,看样子是民兵队的。

人跟着也是跟着,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几人是大买特买。

这当中,要属许明珠买得最多。

多到她的背篓都装不下了,还装在李爱花的背篓里。

李爱花无法,只好把自己买的东西装胡孝义的大背篓里。

民兵队的人,见供销社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他怕挤进去反倒把人跟丢了,就在门口守着。

只是那一双眼睛,紧紧盯着许明珠。

在供销社买完东西出来,高如琼还要去国营菜市,就在供销社门口分开了。

几人去了城门口,准备坐牛车回去。

但到城门口,并没有见到他们村的牛车,就连其他村的牛车也没见着。

这倒是件怪事儿了。

一其他村的人见他们在找牛车,过来攀谈。

“你们也是要坐牛车回村里?”

李爱花谨慎的回,“对咧。你是知道牛车都去哪了吗?”

“拉着知青先回去了,把知青送回去,再来接我们。”

李爱花有些诧异,“又来知青了?”

“那可不,这次来了好多人呢。乌压压的一大片。

各村村长都领走一大队人呢!

我数了一下,去我们村的,满打满算,就有二十个知青。

你说来这么多人干啥,村里都快住不下了。”

说着,别村的人还吐槽了一句。

“上头肯定是有上头的安排,我们只管做好我们的就是。”

李爱花没跟着搭腔。

他们旁边还跟着个目的不明的民兵,她也怕在不知不觉间说了点不该说的,捅娄子。

别村的人见李爱花不搭腔也就没了话,客套了一句,就去跟新过来的人搭话了。

这人也看出来李爱花他们一群人的不一般。

三背篓的年货都装冒尖儿了,旁边还站着个跟竹竿一样笔直的男人,一看就不是农民。

过了中午,一点过,这才看到村里的牛车来了。

一群人不等牛车到城门口,都自觉的走过去,坐上牛车。

杨老头见此,也就在原地停下了。

等村民们上车后,这才赶着牛掉头,回村里去。

到村里后,民兵队的人就跟着人群下车了。

胡林见他和在村头,大树底下的一人说了几句后这才离开。

看样子,这几人是一直有在村门口守着的。

看到周家人出村,就要跟着。

年货置办完后,做衣服的事儿就交给了李爱花和江巧。

许明珠要教几个孩子读书。

杨青、胡忠、胡杏儿的课程到从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给布置作业。

中间歇息两个小时后,许明珠就开始教自己的俩个孩子,到下午五点结束。

那时候天已经黑了,俩孩子吃完饭后,就在煤油灯下做作业。

一天也差不多就到此结束。

教了差不多有一个星期左右,就开始下雪了。

杨家和胡吉瑞他们家,都觉得许明珠教得不错。

都说这个冬天都让孩子来胡家上学,还给学费。

学费的事儿,许明珠拒绝了。

说只要孩子们能坚持,她可以一直教。

反正冬季漫长,与其天天窝在炕床上无所事事,还不如找点事儿来做。

何况,还是她喜欢的教书育人这种事儿。

几个孩子中,只有杨青有些怨言。

因为他本就在读书,好不容易放假了,结果还要读书。

天又那么冷,想要赖床的他自然不情愿。

但这种小情绪,在杨家两口子的说教下,镇压了。

胡忠和胡杏儿都是几年没读书,天天下地干活儿的人。

再有机会拿起书本,他们都求之不得,哪还会纠结环境问题。

教书的事儿定下来,做衣服的事儿进展就慢了许多。

家里就三个人会做衣服,许明珠教书去了,江巧又年纪大了。

晚上做针线活儿,眼睛就不太行。

李爱花见此,也只好自个儿晚上加班加点的做衣服。

这时候,她也顾不得闺女说的晚上做针线活儿,伤眼睛的事儿了。

胡林知道后,心里无语了一下。

李爱花这脑子,有时候真是转不过弯来。

见此,胡林只得去点点她。

让她去找高如琼帮着做衣服。

她两个孩子都在这儿读书,让许明珠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教他们,让她干点活儿怎么了。

至于许翠,胡林就没提了。

现在柳明佳怀孕已经八个月了,许翠得在家里看着点儿。

上县城医院去检查,说是双胞胎。

身边可缺不了人伺候。

李爱花听到闺女跟她说的,当即就去找了高如琼。

高如琼听了哪有不答应的。

连忙让李爱花拿些裁剪好的布给她,她在家连同他们家的衣服一起做。

有人分担工作,李爱花这才松懈下来,晚上也不熬夜了。

不过时间还是很紧。

周家去年穿的都是胡家的冬衣,今年他们买了布和棉花,自然是要抓紧做出来,穿自己的冬衣。

一人两身冬衣,刚刚够换。

但做起来很是费时间。

所以才要抓紧一切时间,先给一人做出一身冬衣来。

现在李爱花除了做饭,像洗衣服、打扫卫生这种事儿,都交给了家里的几个男人。

紧赶慢赶,在月底村里副业分红的时候,周家人的冬衣陆陆续续都做出来了。

天气冷,他们连衣服都没洗一遍,就直接穿身上了。

周弘乾穿上新衣服,和胡孝义一起去保管室领分红去。

他们家今年也买了雨鞋,就不用像去年一样。

出门要借用胡家的雨鞋,雨鞋又只有两双,搞得大家都很不方便。

分肉的时候,两人按照商量好的,胡孝义要瘦肉,周弘乾要猪肝。

都是新鲜肉,中午李爱花就给做了酸菜肉片汤,和爆炒猪肝儿。

再加上豆酱、咸菜、土豆丝、熏兔肉。

配上地瓜、蜀黍米和小米蒸的饭,一顿美美的午饭就这么解决了。

猫冬儿的季节,往年胡家都是大门紧闭。

今年却要天天就要起来扫雪,让几个读书的孩子有路可走。

大厅火盆里的柴火不断,几个孩子手上戴着自制的手套,一边记笔记,一边读书。

胡林在屋子里绑着沙包训练。

盖了新房子,她的房间增大了许多,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畏手畏脚。

李爱花和江巧还是在做衣服,周家一年四季的衣服都还没做出来。

去年这些都是穿他们胡家的。

要不是这几年李爱花年年都在做衣服,家里的衣服还匀不过来。

周安泊一个人无聊,就在大厅烤火,看孩子们读书。

胡孝义和周弘乾出去了,去卫生室结算医药费去。

回来的时候,带了包裹和信回来。

说是路上碰见邮差,顺道问了句。

见有他们家的包裹,就拿回来了。

信封里除了家书还有钱和票,包裹里有牙刷、牙膏,还有些土特产。

是些晒干了的海鲜。

李爱花和胡孝义第一次见海鲜,都觉得新奇。

新奇过后,李爱花瞅着一时间还不知道该拿这玩意儿怎么吃。

见到海鲜,周弘乾这才提了一句周怀景这几年都在海岛上的事儿。

“前两年我们也经常收到他寄来的海鲜。”

周弘乾看出李爱花的为难,笑着又道,

“明珠做海鲜还不错,到时候让她做给你们尝尝。”

李爱花连忙应声儿,“到时候我也跟着学学。”

在屋里训练的胡林,听到外面在说什么海鲜,停了下来,出去看看情况。

这才知道是周怀景寄了东西回来。

得知周怀景在海岛上,有些诧异。

但又想到他一身的铁血气息,也不觉得奇怪。

太和平的地方,养不出那样的煞气。

周怀景寄来的海鲜,等许明珠教完孩子,晚饭就让她来做了,李爱花在一旁帮厨。

许明珠一边做,一边给李爱花说了许多海鲜的吃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