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少年篇》(1/1)

1975年,安东出生在一个北方城市,城市名字叫大庆。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清楚这个城市,不知道在哪?但一提起“铁人”,人们多少还是知道的。就是那个“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

所谓大庆,其实就是1959年在该地产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彻底摆脱了外国人眼中中国“贫油”的帽子,也恰逢祖国成立10周年,为祖国献礼,因此命名为“大庆”。

其实这里早先还有一个名字叫“北大荒”,顾名思义,就是北方极度寒冷、极度荒凉的地方。

确实,在安东小时候的记忆里,寒冷是还真是刻骨铭心的!

冬天出门,必须带着母亲缝制的厚厚的棉手套,为了防止小孩淘气丢失,还将两个手套用一根绳子拴在在了一起。这样无论怎么打闹,手套不容易飞了。当时手套并不像五指手套那样,各个手指都有自己的位置,手套里仅有放大拇指和四个指头并排放的位置,这样的目的就是可以在冷的时候,几个指头可以攥在一起,相互取暖,减少手指与外边的接触面积,我们也称这种手套为棉手闷子。

头上,小孩一般都扣一个狗皮帽子。是不是狗皮的,不得而知。反正感觉带毛,能把耳朵全面护上,也挺抗风的。

上身穿着用线扎着一条一条像子弹夹的棉衣,之所以扎成这个样子,其实就是防止里面的棉花乱窜,局部缺少棉花隔冷效果差。领子为了阻止灌风,吹着脖子,采用都是高领或者一个带毛的假领子。

下身的棉裤,一般都续上半斤左右的棉花,显得非常臃肿,走起路来,非常不方便。

鞋子是母亲做的毡子底、唐绒面的棉鞋。毡子底一般为20公分左右,用麻线密密麻麻的按照线性排列的来回扎上,目的就是防止冬天走路过程中毡子底容易摩擦脱层变薄,那就不保暖了。

穿着这些东西,小小的安东走起路来,有点蹒跚学步的感觉,总有点迈不开腿,走不动的效果,总盼望春天的到来,换掉这一生行头,轻装上阵。

那时虽然是“大庆会战”的第十个年头了,住宿条件依然简陋。大家伙都住在一个叫“干打垒”的房子。这种房子,其实在安东的记忆里并不是那么清楚了,那是工作后参观铁人纪念馆,看到现场的搭建的实景,才让他感觉久违的熟系。

这种房是用土坯加稻草堆积起来的,夯实的泥土加入一定的干燥的芦苇杆,有点像现在钢筋混凝土的道理,芦苇杆起到纤维增强的作用,由于无规横纵交错的原因,使得墙体受力过程中各向同性,土墙体的在受到各方向的力时,能够保证良好的强度,同时由于中空芦苇杆里面有空气的缘故,整个墙体有点中空隔温的效果,就是人们常说的住在这种房子里有种“冬暖夏凉”的感觉。

后来,随着条件逐步的好转,安东的家也从干打垒,变成了大板楼、红砖楼了。

天寒地冻的时候,安东最常做的事是站在孤立的楼群与漫无边际荒地的交界处,长时间呆呆的望着灰冷的天和冻如磐石的芦苇泡子,傻傻的思索着这一片芦苇荡的尽头是什么?

安东虽然出生在大庆,但父母的家乡也就是安东的祖籍是河北阜城的。

为什么到现在填个人简历表格中,还要填一下自己的籍贯?安东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可能是为了提醒人们别忘了自己的根本?

安东的父亲是当兵转业到大庆的,母亲算是随军的家属。那是父亲刚来的时候也被这里荒凉的景象吓呆了。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以选择,一个是让胡路采油厂,也就是现在大庆油田管理局,一个是龙凤乙烯厂,就是现在的大庆石化分公司。

之所以选择现在的龙凤,后来父亲告诉安东,主要是看到龙凤这边还有几个房子已经建好了可以住,而让胡路那边还是帐篷,同时都是户外就业,这样的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对于一个不是南方人的河北人,也要感觉到退备三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