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大辰,一个历史上不该存在的王朝(1/1)
一个历史上不应该存在的王朝?
听完这个结论,众人不寒而栗。
这时,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忍不住举起手。
“这位同学请讲。”
那个带着眼镜的青年站起身,语气急促地问道:“教授,为什么说大辰是历史上不应该存在的王朝?你们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既然大辰不可能存在,那为什么它又被建立了呢?那建立它的主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
“好了,收!”
那个青年还想说些什么,但宋学礼挥手握拳,止住了他的话:“你先坐下,听我说。”
那青年四肢僵硬地坐下,旁边坐着的,他的朋友凑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环顾课堂,不少学生窃窃私语起来,教室里一时之间乱哄哄的。
其实也不怪他们如此反应。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唐迷,痴迷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结果某一天,一个路人告诉你“其实唐朝是假的,都是学者编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叫唐朝的朝代”。
你不给他一巴掌我都算你情绪稳定。
但现在不一样,说话的不是路人,而是京大的“御座”教授,国内历史领域的大拿级人物。
更别说宋学礼的那句“以及众多历史学者的研究中”。
大拿相熟的学者不一定是大拿,但能和大拿相熟,那个学者肯定不会是个草包。
所以,宋学礼说的这个结论,肯定是华国全体历史大拿的共识。
这就像是什么?
面对采访,你说大家要相信科学,结果下一秒你就御剑飞行上天了。
……
让“辰迷”眼镜哥坐下后,宋学礼转身板书写了一个名字——程江山。
“大辰立国之君,辰太祖程江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这个人。”
辰迷眼镜哥举手示意。
宋学礼手指了指,让他起来说话。
眼镜哥站起身,用中指推了推鼻托:“我看过一些古籍,上面说[程氏江山者,天降异象而生。诞时日月并曜,飞龙盘桓九日。未及弥月而言,周岁能行趋,三龄属文成章,七岁力胜壮夫,十龄显领袖之质。年十五遭兵燹,以韬略率乡邻避祸。后举义旌,号曰‘拨乱反正,卫大明之威’],再然后...”
“好,停!”
宋学礼止住了他的话,问道:“当时你看到这儿你信吗?”
眼镜哥顿了顿回答道:“呃...不太相信。”
“嗯,那现在呢?”
“现在?现在...我,我不知道。”
本来眼镜哥想说自己相信的,但前脚宋学礼刚说过大辰不该存在,后脚又问大家了解不了解辰太祖,这用脚趾头都知道这其中有莫名的关系。
所以眼镜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宋学礼并未为难他:“好了,你先坐下吧。”
待眼镜哥坐下后,宋学礼开口道:“刚才,‘眼镜同学’给大家说了一下古籍上描述的辰太祖。”
“他说的那段话来自《辰祖本纪》,出自民国史学大家司马明玉编撰的《大辰史》。”
“司马明玉大家都知道,知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而他编撰的《大辰史》也是目前市面上流传最广的关于大辰的史书。”
“《大辰史》其中记载的事,大多都是是司马先生奔赴各地收集的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事,其中很多都是民间相传的故事,能佐证的史料很少,所以描绘辰太祖的话大多玄之又玄、神之又神,现在的抗战神剧都不敢想的程度。”
“其它的关于大辰的史书也有,比较冷门的《辰祖手记》、《圣皇语》、《帝后杂记》等,这几本都是以特定的人物视角记载的史书,类似孔圣弟子整理编撰的《论语》。”
“这几本书也是我们这些历史学者研究大辰所要用到的古籍。”
看着面前一脸茫然似懂非懂的学生们,宋学礼解释道:“大家不知道这几本古籍,是因为书中记载着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所以这几本史书就没有对外发布过。”
“那...”
说到这,宋学礼故作严肃地问道:“你们...想听吗?”
“咕嘟——”
学生们齐齐咽了咽口水,有种明知不可为,但又不甚向往的刺激感。
“想!!!”
宋学礼抬手,先是用小拇指掏了掏耳朵,随后把手放在身前,弹了弹小拇指。
“嘿嘿,你们想听啊...我偏不讲。”
“哎~呀~”学生们齐齐哀嚎,怨气滔天。
“好了好了,只要你们认真听课,我可以抽时间给你们讲讲那几本古籍记载的事。”
学生们闻言,两眼放光。
但宋学礼告诫道:“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那几本古籍上记载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课堂上我说你听,课外不要随意宣扬,都懂?”
学生们像啄米的小鸡仔一样点了点头。
“好!那么我先讲课。”
结果他第一个讲述的知识点就让学生们始料不及。
“辰太祖程江山,原名江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了眼学生们惊异表情,宋学礼点了下头,肯定道:
“是的你们没有听错,他姓江,祖籍蜀江,今华江省人。”
还不等学生们交头接耳讨论,他接着道:“因其为家中第三子,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江三。
“这里提一嘴,他的人生经历和明太祖朱元璋有些类似,父母都是农户没啥文化,取名更没啥讲究,经过考证,他还有个小名,叫除一。”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个小名,咱们下堂课再说。”
说完,宋学礼把手中的笔记朝后翻了一页。
“明朝处在一个小冰河期之中,气候巨变,农家收成微薄。”
“明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朝堂上群臣不作为,再加上外敌入侵,天下百姓苦之已久,不少人揭竿而起落草为寇。”
“而这之中,就有当时家人全都被饿死,只剩孤家寡人的程三。”
“乱世之中为了活命,人没了人性,易子而食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但江三一直保持着为人的良知。”
“崇祯十年,即1637年,江三一边承受着家人离世的悲苦,一边还要忍受饿了良久的肚子。”
“恰逢当时,一个名叫刘癞子的地痞揭竿而起,聚了一批人占山为王,自称西南大王。”
“那刘癞子有个远亲,读过书明事理,给他提议树立“投吾有粮”的名号,召集更多人到他麾下,刘癞子同意了。”
“事情如那人所料,投靠刘癞子的人果然来了一波又一波,很快总人数就到了四万。”
“但人多了,每天消耗的粮食也多了,山上的存粮根本不够。”
“对此,刘癞子想了个法子:欸!咱们没粮,但官家有粮啊。”
“反正官家不作为,都是些吃白食、尸餐素位之徒,那我劫富济贫,劫官家的粮食,救济山上的弟兄,岂不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