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5章 旧别回家(1/1)
霸刀门之战的半月后别云山中。
在半山腰的一处悬崖边上,一个身影静静地伫立着。他宛如一座雕塑,一动不动地凝视着眼前的景象。
在他的面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山谷,宛如大地裂开的一道巨大缝隙。陡峭如刀削的谷壁直插云霄,仿佛是被天神用巨斧劈开一般。他微微俯首向下看去,山谷深不可测,云雾弥漫,只有一片片雾气在山谷中缭绕,宛如轻纱般飘动。
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飘飘欲仙。他的脚下是万丈深渊,令人心悸,但他却毫无惧色,仿佛与这山谷融为一体。
山谷的对面,一座座峰峦纵横交错,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险峰的腰间,漂浮着片片云朵,时而聚拢,时而散开,宛如仙境一般。而那常年不化的白雪,将山顶包裹得严严实实,宛如给山峰戴上了一顶洁白的帽子,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山谷之中,不时传来鸟兽的鸣叫之声,此起彼伏,声声不息。这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使得原本神秘无比的山谷,多了一丝人间的气息。
山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带着丝丝凉意,将站在悬崖之边的人的衣衫吹得猎猎作响。然而,他却如同一把钢刀插在岩石之中一般,稳稳地站立着,分毫不动。
山风越来越大,肆意地吹拂着他的身体。他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起来,如同一群狂舞的精灵,随风飘扬。但这非但没有影响他的俊逸,反而更衬托出他的挺拔身姿,仿佛他就是这山谷中的主宰,与自然融为一体。
站在山谷悬崖之边的是沈笑。这半个月来,沈笑从霸刀门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他留恋无比的别云山。当他再次回到别云山时,别云山还是当年的那个别云山,但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
许三大哥好久不见了,这个曾经如父如兄的大哥,教授他武学,抚养他长大。但现在许三大哥不见了。
许三的去处沈笑一直不知,本以为他和赵青龙等人离开别云山之后隐退起来,而他又被江湖上的各种事情缠住无法脱身,即便是打听了几次可是最终还是毫无结果,他也就没有再继续打听。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只要兄长无恙,他也放弃了打听。终究自己这些年在江湖上惹了好多惹不起的人物,若是这些人将怨气撒在大哥等人身上,那还不是害了他们。与其相见倒是不如不见,这样大哥等人起码还平安着。
然而,尽管他努力想要隐瞒,大哥的消息还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狠狠地击中了他。这个消息让他震惊不已,因为他得知大哥等人并非平安无事。
而将这个消息传递给沈笑的人,竟然是玉小楼。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玉小楼在被血满天威胁离开并跳下悬崖的瞬间,用唇语向沈笑传递了三个字——“救大哥”。这三个字虽然简短,却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在沈笑的心上。
沈笑立刻意识到,许三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这个危险的源头正是圣灵宗。他不禁懊悔自己之前的疏忽,竟然一直以为许三是因为某种原因而选择隐居起来,却从未想过他可能遭遇了不测。
当他得知许三身处险境时,他的心仿佛瞬间被撕裂成了碎片。许三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抚养他长大的恩人,更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在沈笑的心中,有几件事情是他永远都无法放下的。首先,当然是他的父母和妹妹,那是他血脉相连的亲人;其次,便是冰儿和玉小楼,她们是他深爱的人;而排在第三位的,便是许三。
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怎能忘怀?冰儿和玉小楼的深情厚意,他又怎能舍弃?而许三对他的养育之情,更是如同山一般沉重,让他无法忽视。
沈笑当时就要去圣灵宗,那里有他的大哥,更有他牵肠挂肚的玉小楼。可是他却被冰儿拦了下来。当时他不但身体虚弱如弱柳,即便他恢复如初,但想要在圣灵宗救出许三和玉小楼那是痴心妄想。
沈笑他不是不明白事理的人,他只得忍住。
现在他和冰儿二人乔装打扮之下混在人群之中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别云山,来到了这个他生活了好几年的地方。
这里,有欢笑也有痛苦,在这里,他的大哥许三将他抚养成人并教授武学;在这里,他遇到的冰儿这个无怨无悔陪伴在他身边的冰儿;在这里,他也遇到了让他牵肠挂肚但依然幸福的玉小楼。
来到别云山之后,他们来到了许三和沈笑等人先前居住的那片桃林旁的小木屋所在地。那里虽然经历了圣灵宗四大护法的摧残早就毁于一旦,但当他们回到那儿的时候,那里被人又建得焕然一新。足足有二十多间的木屋不知什么时候早就拔地而起,矗立在曾经被摧毁的土地之上。
一间间用木头堆砌而成的房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这些木屋巧妙地依山而建,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面积足足有一亩之大的宽敞院子。
在三面环绕的木屋后面,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树林。这些树木虽然不高,大约只有五六尺左右,但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恰好能够掩盖住木屋。树林的密度相当可观,大约有十来排之多,给人一种茂密而壮观的感觉。
仔细观察这些林立的小树,可以发现它们如同一个个忠诚的卫士一般,整齐地排列在院子的四周。当山风吹过时,小树们会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摇头晃脑,又好似一队队训练有素的卫兵在号角声中迅速排兵布阵,展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
而在三面依山而建的木屋前方,矗立着一座高达两丈的巨大大门。这座大门不仅高大,而且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大门两旁的柱子更是粗壮无比,直径约有二尺左右,竟是用松柏制成,显得格外坚固耐用。而门扇则是由儿臂粗的树杆精心编织而成的栏杆,既美观又实用。
偏房之前的一个木桌之前,端坐着的是沈笑在四方城中遇到的那个中年人,他显得有些老了,头发有些花白,但却很是精神,此时的他手中拿着一卷书在摇头晃脑地读着。在中年人的前方放着两个小桌子,小桌子前坐着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分别是中年人当年在四方城待着的那个少年和小昭。
两个少年手持毛笔,在小桌子前的一块石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石板的右侧,分别放着一个石头凿成的砚台,但砚台里面不是墨,而是清水。两个少年用毛笔蘸着清水当墨,将石板当纸非常认真地学习着。
陪伴东方朔而来的老徐则坐在对面木屋的一间房子的门槛之上,半身靠在门框之上,面露笑容地看着两个少年在那儿读书写字。
胡彪从一间房子里走了出来,他看了看两个写字的少年,本来想要张嘴说话的他突然用手将嘴堵了起来,而后蹑手蹑脚地从院子中穿过来到靠大门的一间房子里面。出来之时手里多了两个用木头掏空制作的木桶。他提着桶悄悄地走出大门,而后在大门的一边拿起一把铁锹便向远处走去。
明昭他们两个少年停下了手中的毛笔,将毛笔放在了笔架之上,而后拿起木桌左上角的一本书,双双齐声朗读了起来。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读书声郎朗而起,从院子里飘了出来,回荡在山腰之中,传得好远好远。
中年人读着自己手中的书,丝毫不为两个少年所影响,徐伯脸上的笑意更浓,他的头也随着两个少年的读书声而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