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1/1)
以前,在村里大街西头的水井旁边有一座磨房。那座磨房面朝正南方向,没有安装房门,里面很宽敞,房子中间略靠东的位置建有一座石碾。石碾的圆形碾盘很大,直径大约有七八尺长;碾盘中心有一个二三尺高的铁桩,有一个石磙被用铁框框住,铁框的内侧套在那个铁桩上,逆时针向前的一侧固定着一个长长的横杆,推动横杆,那石磙就可以以铁桩为中心在碾盘上滚动,从而把碾盘上的粮食碾碎。
那磨房里的石碾是村里公用的。据说,早些年的时候村里人加工面粉都用它,因而用得比较多。后来有了柴油机带动的面粉机,渐渐的就用的少了。在我记事以来,上小学的时候还经常见到有人用它加工小米、大麦仁之类的粗粮,加工面粉的场景也见过一两次,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就再没怎么见过人用它了。
用石碾加工粮食还需要其它的工具,尤其加工面粉用的工具种类比较多,记得大概有大簸箩筐、细目箩筛、簸箕和笤帚。加工玉米面时,先把玉米粒倒到碾盘上均匀地铺作薄薄的一层,然后人推动石磙围着碾盘转上一圈又一圈,反复碾压,一边碾压一边注意用笤帚清扫碾盘边缘和靠近中心的粮食,防止掉到地上或跑到石磙碾不到的位置。也有用小毛驴拉石磙的,把毛驴的双眼用厚布蒙住,将石磙的横杆搭到驴背上,吆喝一声,小毛驴就乖乖地围着碾盘转圈,人只要拿着笤帚在后面招呼就行了。
待碾盘上的玉米被碾压得差不多了,就用簸箕和笤帚将其收到一个大簸箩筐里,再用细目箩筛在另一个簸箩筐里筛下面粉,筛子里筛剩下的粗玉米糁子再用簸箕收到碾盘上,待二次碾压。就这样,第一遍碾完的玉米全部过完筛之后,筛出来的粗糁子再碾压一遍,然后再过筛,如此反复。所用的细目箩筛目数不同,筛出的面粉也就有粗有细。
用石碾磨面非常麻烦,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加工几十斤面粉就要两三个人耗费大半天功夫,而且由于粉尘大,把每个人都弄得粉头粉脸的。见了那个场面才会知道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要吃点馒头面条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对于加工面粉,加工大麦仁和小米则相对简单点,主要是无需把粮食碾得过狠过碎,只要大麦皮、谷子糠碾掉了即可。碾完之后也不需要过筛,那筛面粉的细目箩筛就用不着了。而簸箕则要用得更多一些:把碾过的大麦、谷子颠着簸箕不停地簸,脱掉的糠皮由于比较轻,就会逐渐向簸箕口的位置集中,最终跟大麦仁、小米分离开。
用石碾加工大麦仁和小米的过程跟加工面粉的另一个不同是:前者在碾之前要在粮食上稍喷一点清水,避免因太干而易碎,待碾完、除去糠皮后需尽快再晾晒干燥;而后者则绝不能喷水,粮食越干燥越好。
记得在以前上学的时候,家里用石碾碾出来的小米和大麦仁熬成的粥格外好吃,可现在从超市里买到的同类粗粮已经再也做不出那样的味道了。我想,那难忘的味道就象那已经消失了的石碾,怕是只会留在人的记忆里了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