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成守旧派了?(1/1)

几天后,天佑第一幅装裱作品,已经差不多风干好了。

李天佑选了比较淡的一款配色绫子。

四周加装了该有的装饰。

又上墙一次,后面加了覆背纸。

作品再次平铺在案子上的时候,两副书法作品,就已经很有质感了。

反面朝上,老妈递给他一块蜡块。

这块蜡,是老妈自己做的。

普通白色蜡烛,浸泡在一些驱虫用的中药里几个月时间。

点着蜡烛,一点点收集蜡烛燃烧后滴下来的“眼泪”。

搪瓷缸子,接够满满一杯。

冷水中凝固后扣出来一整块蜡块。

搪瓷缸子的口径大小,刚刚好方便一只手抓握。

反面向上平铺好对联,仔细用蜡块,反复打磨。

蜡块磨过的地方,作品异常的平整。

淡淡的一层蜡油也留在了作品背面。

这些蜡油形成了一层保护层。

不但起到一些防潮的作用,还能驱虫。

老妈给他的这块蜡块,还是两三年前制作的。

使用到现在了,仍有几公分厚。

这东西,以后李天佑也要学习着自己制作。

打磨好两张作品。

仔细对比着,剪裁掉多余的边子。

作品已经基本成型了。

现在只要上下加上画杆,柱头。书法作品就能挂起来了。

李天佑打算给它做成镜框展览品。

常规尺寸报给淘宝上一家经常合作的画框制造商。

等画框到了。安装上大小合适的玻璃。

以后这两张作品就准备挂在以后的工作室了。

老妈看着儿子独立装裱完成的作品。

一边感慨儿子的成长速度。

一边欣慰着后继有人。

看来传统手工装裱的活,都可以慢慢交给他来了。

自己以后只需要投身修复古字画就行。

孩子也要在旁边跟着学习。

看看自己家的好大儿,多久能接手修复行业,自己才算放心啊。

李天佑没有过多得瑟,他能有现在的进步程度,那都归功于老妈不藏私的悉心教导。

给老妈茶杯里加了水。

看老妈心情不错,感觉是个机会,能跟她提一下亮亮给他的建议。

害怕老妈会生气,没敢多说。简单提了几句以后自己工作室也想弄机器装裱的事。

但是没想到老妈非但不生气,反而豁然开朗的表情,眼神亮亮的,坚定的说:

“弄!为什么不弄!咱家也可以弄这个机器回来。”

“最好把手工装裱的成品,与机器装裱的成品,放在一起,让作家们自己看看实体效果区别。”

原来老妈的想法比较简单。

她就简单的认为,手工装裱的效果要远远高于机器。

货比三家的道理,适用于很多行业。

而她也有这个自信。

亲身感受和见识过两者的质量区别后,她坚信选择传统手艺的人,会更多。

老一辈的想法很简单,虽然与亮亮的经济学角度出发,想的不是一回事。

但是殊途同归,老妈是同意这样做的。

而且在详细讲述了发小给自己建议的想法以后。

老妈表情都变了几分。

“对!亮亮这娃娃说的有道理!”

“之前你老爹还问我,咱家是不是也便宜点价格,免得生意都被抢光了。我现在反应过来了。凭啥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要比那机器产品还要便宜?反了他了还!”

“天佑啊,你说咱家涨多钱合适?十块?是不是有点黑心了?”

李天佑被可爱的老妈问的有点哭笑不得。

这老一辈的人啊,就是朴实。

这远一点的超市,某样菜品,要比家里楼下的超市,便宜几毛钱。

老妈他们这些阿姨,哪怕多走十分钟的路,也会组队前往购买。

对于他们来说,几毛钱,也要算明白。走点路当锻炼身体了。

这可不是抠门,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朴实。

现在仅仅只是涨价10块,老妈就有点微微不安。

胖子毛亮亮可是建议他翻一倍涨价的。

机器装裱镜片,均价都在三十左右。

亮亮说要按照他的预想,最少涨幅到80元一张。

周边这么多县市,这门生意,就他家独一家。

垄断行业凭啥没有底气涨价?

反正胖子说的义愤填膺。

具体涨价到多少合适,还是以后慢慢看吧。

“嗯涨!我也豁出去了。暂时不给你准备买房了。咱们这次弄就弄个大的。”

老妈也发了狠,表示需要辛苦一下儿子,暂时不要着急结婚。

准备买房的钱,拿出来一些。

被催婚催怕了的选手,自然是表示支持。

老妈计划将现有的画室在以后关闭。

打算弄一个新工作室出来,准备一间画室,她自己用作修复古字画的工作间,平常不对外开放。

经历了一次不算成功的偷师事件以后,她现在也有了一些防人意识。

新工作室要准备两间分开的画室,一间是传统手工艺装裱,一间是自动化机器装裱。

再开一间茶室,用于成品画作展示,以及书法圈的友人们谈论心得的聚会场所。

慢慢将这个圈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

听着老妈的各处细节畅想。

越听感觉新工作室的场地需求大小,越来越大。

之前一直以为老妈他们这些老一辈是守旧的老一派。

现在才看出来,她这是嫌弃自己太过于守旧的守旧派啊。

既然要搞,就搞一个大的。

谈好了这些,接下来的几天,李天佑算是有了额外的一个工作。

那就是到处跑着寻找房屋租赁的信息。

这是个五线都算不上的小城市。

中介公司也零零散散有那么几家。

但是比不上内卷极其严重的大城市。

这个城市里的中介公司也只是做着一些简单的买卖生意。

租赁的中介费用太低,人家看不上。

所以周边想租房子,还真就得靠自己一点点的跑。

连着跑了几天,没什么收获。

要么是房子小了。要么是各处环境不符合他的要求。

最后还是人家毛亮亮帮了大忙。

这小子仅仅只是在自己常去的几个社区,拜托了一下社区阿姨大妈们。

大妈们几天时间里就提供了大量的租房信息过来。

效率可不是李天佑自己跑,能比得了的。

最终一个经常找毛亮亮修手机的老阿姨,给他们提供了一处房源。

离他家不到五六公里远,居民自建房,三层小楼,硕大的院子,建好以后准备搞成农家乐大院的。

疫情过了以后,没来的及开业,老人就不想捣鼓了。

家里人给房主接去温哥华定居了。

这么大的院子就一直空置着了。

五年十年的,是没啥人回来了。

社区的工作人员时不时帮忙去看照看一下房子。

约好了时间,到时候跟着毛亮亮一起去看看这个大院子。

他有种感觉,这个院子很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