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局势,赐死(1/1)

“这是中心开花!”

“围魏救赵!”

朱棣和朱瞻基两人对视一眼,他们都被朱元璋的疯狂想法给吓住了。

太祖,咱们这是保国之战啊。

动辄就要亡国的。

而你却想要灭掉对方六十万大军,咱们现如今有多少,不超过十万。

可按照朱元璋的想法,的确,可执行力很高。

因为也先骑兵长期攻城,不断战争,早已人乏马困。

得知自己老家被偷,北京城无法攻陷,必然回漠北驰援。

那时军心浮动,连夜赶路,伏兵围而攻之,胜算极大。

可问题就在于咱们能不能守住北京城啊。

这势必是叶先围攻的重点目标。

咱们只有两万人,也先足足六十万。

哪怕分兵,也会有将近二十万兵力对付咱们。

这两万人,分摊在偌大的北京城,又能够有多少力量?

一旦北京城破,会对咱们造成重大打击。

恐怕整个北方都守不住,甚至长江都阻挡不了。

那时候,咱就亡国了。

拿一国首都与之冒险,这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怎么,这么没有自信?”

“一个读书人都能让北京城安然无恙,咱们在还怕什么?”

“更何况?”

“北京保卫战就算成功,大明经此一役,威严尽丧!”

“这些个草原人,定然不尊大明,怀有异心!”

“所以,丢失的尊严要用鲜血和剑获得!”

“人心的恐惧与臣服需要死亡与武力维持!”朱元璋道。

如果只是单纯的守卫,那么即便事后进攻不利,这六十万大军可以安然无恙地撤回关外。

对大明而言呢?

所有草原人都会看清大明的懦弱本质,不过是个“纸老虎”罢了。

于是他们会亮起獠牙,袭扰大明,获取利益。

大明本身经过此役,也会元气大伤。

北方三镇将形同虚设。

前代帝王所维持的进攻策略将会转以防御为主。

此消彼长之下,这些人又定然会成为威胁。

这怎么能行?

根据敌人势力减弱我增强原理,只要一口吃掉了他六十万大军。

咱大明依然还是那个如日中天的大明。

太祖下定了决心,咱们这些后辈领命就可。

“爹,您吩咐吧!”

“老......俺早看这些瓦剌人不爽了,打了几十年还打,我早已厌倦了!”朱棣道。

“太祖,子不教,父之过,今日之祸,我一肩挑之,还望您不嫌弃!”朱瞻基诚心悔过。

“好,既如此,先统一思想吧!”朱元璋点头,而后他对着朱祁钰道:

“你去禀告太后,宣众大臣上朝!”

“是!”朱祁钰缓缓退去。

朱元璋回到主位之上,沉声道:

“朱瞻基,你可知后宫不得参政?”

他矛头直指孙太后。

整个大明朝,唯有一名女子可以例外,那就是咱的妹子。

她调动天下兵马,只靠一张脸就行。

可她的贤惠,那没得说。

就算坐龙椅上,只要她高兴,俺都依她。

可这个孙太后!

要不是她拾掇我朱祁镇御驾亲征,这事能成?

还残害我大明子孙,该当何罪?

“孩儿知道!”朱瞻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都怪自己,临终之际赐予了她涉政的权利。

早知道就让她殉葬了。

“那你该如何对待你这发妻?”朱元璋望着他。

朱祁钰这孩子,咱们很中意他。

断然不能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

就像上一幕一般,要是不让朱祁镇出海,待咱们一走,这孩子就是无根之木。

朝廷文臣和孙太后不得随手弄死他。

所以,咱们得替他把所有的刺都给消了。

朱瞻基无片刻犹豫,果断切割:

“孙氏无德,祸乱朝堂,理应赐死!”

她一死,朱祁钰便能掌握局势。

朱棣点头,深表赞同。

以前她觉得这女人挺贤惠的,可这几十年,越活越糊涂了。

这么宠溺儿子,以至国家沦丧、倾覆。

该死。

“嗯!还不急!现如今我们要肃清朝堂。”朱元璋轻哼。

.......

太后有令,朝臣上朝。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各群臣时刻准备着,不多时,便已来到乾清宫中。

“如今皇帝北狩,瓦剌也先六十万军兵锋直达,所以特招群臣来此,是想询问如何商榷之?”孙太后铿锵有力,扫视群臣。

土木堡之变,太宗、宣宗皇帝苦苦经营的五十万精锐,一战尽丧。

而也先,打着护送皇上的旗帜,已然来到了居庸关。

要是这里再守不住,北京城就这么明堂堂的站在了敌人的刀下。

可现在,朝堂还没决定是到底是战还是和。

内阁初步的方案,是将北直隶、山东的军队调过来拱卫京城。

而自己连着大明宗室南迁。

可咱们一旦南迁,人心只会更加躁动。

“回禀太后,如今山东还有二十万备倭兵精锐!”杨士奇率先回应。

“兵部已经调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四将守白羊口!居庸关一线,还有十日防御之期!”

这些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

礼部侍郎徐有贞此时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微臣昨晚询问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萤惑入南斗,必然发生战事!”

“所以微臣提议,速速南迁,方能躲避此次战端啊!”

于谦站了出来,立马开喷:“胡说八道!”

礼部侍郎身着红袍,并不畏惧一身蓝衣的于谦,神情之中,尽是倨傲:

“于大人,本官知道你很愤怒,可你先别愤怒!”

“天象示警,此乃天意!”

“妖言惑众!”于谦掷地有声:

“如果天下大事,都依靠天象。”

“那太祖高皇帝不用起兵了!”

“等着天象示警,等敌人自己完蛋就得了。”

听着这话的徐有贞也没着急,呵呵一笑,优哉游哉继续道:

“于大人,那就尚且不说天象吧!”

“如今的三大营,已然成了空架子!”

“如今北京城外,能战之士,屈指二万!”

“剩下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别说是去上马杀敌了,在面对瓦剌的骑兵时,恐怕是未冲阵而畏战了!”

“而且,另一边的脱脱不花已然在进攻山西了。”

“如今北方精锐尽丧,南方精锐自不必说!”

“至于山东的备倭兵?你会想到,难道也先就不会想到吗?”

“万一脱脱不花入关,咱们北京城两万人,如何能抵挡呢?”

“所以,于谦于大人,这也是现实啊!”

“这么一场无法打胜的战争,于谦于大人,你非得要打,是何居心啊?难道是让我们整个朝堂的人都当俘虏吗?”

徐有贞话一说完,群臣窃窃私语。

“是啊是啊!”

“这仗根本就打不赢啊!咱们根本就没胜利的机会!”

“速速南迁,保存有生力量,方是正途。”

“就是就是!”

于谦听着群臣之话,心中怒火中烧,此刻的他再也忍不了了。

他不顾自身形象,上前几步,直接将徐有贞踹翻在地。

边打边说道:

“皇上御驾亲征之时,你们不加劝阻,以至酿成今日大祸。”

“如今也先兵至,你却涨敌军之焰而灭自己威风!”

“倘若大明朝真的要亡,就是亡在你这种蛇鼠两端,趋炎附势,贪生怕死的人手上!”

身边的群臣连忙拉住于谦:

“于大人,不要冲动啊!”

“就是,大殿之上,这成何体统啊!”

“于大人!”

“哼!”于谦轻啐一口,继续向着太后禀明观点:

“太后,京师是国本!”

“一动,大势去矣!”

“一旦退往江南,江北之地的百姓尽成奴隶,几千万啊,您们舍得丢下吗?”

“太祖高皇帝,历经一生,方能南北一统!”

“咱们这些子孙后代随便一说,就能不要这些土地!”

“那我们死后如何面见列祖列宗,以及后世子孙在九泉之下,询问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太后,宋朝南迁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主张南迁者,可斩!”

如今咱们不是没有胜算。

北京城高,瓦剌骑兵不善攻城,守卫半年不成问题。

然后将通州的粮食全运进城里,坚壁清野,粮草可以维持三年。

等这三省的兵过来,困局就可以慢慢打开。

如今敌未至而言和者,此乃汉奸。

“说得好!”一声高呼从龙椅之后响起。

乾清宫乃朝议之所,这声中气十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目光。

只见大明天团缓步走至诸臣面前。

“先帝!”

“太宗!”

........

“太祖!”

你们都回来了啊!

朝臣当即哗然。

孙若微和朱祁钰当即跪拜:

“臣妾/孩儿拜见大明列祖列宗!”

人家自己人都认了,诸位大臣当即醒悟,纷纷跪拜:

“臣等参见大明列祖列宗!”

“都起来吧!”朱瞻基扫视众臣,眼露自信,容貌邪魅:

“朕听到了你们的呼喊!”

“朕也知道了今日之祸,所以特请阎王爷宽限几日,以解我大明之危!”

“所以,我们回来了!”

“有我们在,这些瓦剌人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

“太好了!”

“是啊,天佑我大明朝啊!”

在场之中,近乎一半,都是宣宗朝的老人。

这些人,是领略了宣宗皇帝本人的。

此番话一出,众人无不心受鼓舞。

朱元璋负手而立,踱步前至于谦身前。

鹰视狼顾,帝王威严散发。

这个人他知道。

朱老四时期的状元,他对此人评价颇高。

朱高炽时期,就连送到朱高煦那里,人家也是好酒好肉伺候着,生怕冻坏了。

而朱瞻基时期,更是委以重任,除三杨外,此人也是托孤大臣。

朱祁镇意欲北伐,也是此人一力劝诫,甚至死不足惜。

朱祁钰时期,这人统领北京保卫战。

可以这样说,咱的大明能绵延国祚,全都是靠他。

于谦面对太祖,恭敬非常,可脸无惧色。

“你不怕?”朱元璋低声问道。

“回禀太祖,臣心中无愧!”

“那你不怕死吗?”

“禀太祖,怕死,但臣若惧死,天下百姓如何?臣之职责又如何?”于谦不卑不亢。

“抬起头,直视朕!”朱元璋道。

于谦听从命令,缓步抬头,与太祖对视。

朱元璋看着他的眼睛,想要窥视他的内心。

只见他心中无惧,一片赤忠。

片刻后,朱元璋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很不错!”

自己走了太远的路,见了太多的读书人。

也见过原本身怀沟壑之人,身居高位,急速堕落。

也曾见过满嘴仁义道德,不过是道貌岸然之辈。

可此人,身居要职,却无愧于心中之志。

也难怪咱们朱家几代人都当宝贝似的爱着你。

“多谢太祖谬赞!”于谦叩头跪拜。

朱元璋缓步移至礼部侍郎徐有贞面前:

“是你,主张南迁?啊!”

此人后来还发动夺门之变,如今贪生怕死。

朱元璋对此人厌恶到了极点。

徐有贞身体犹如筛糠一般不断抖动,吞了吞口水,这才道:

“太....太祖,天象示警,且如今瓦剌势大,臣.....臣也是为了大明好啊!”

朱元璋呵呵一笑:

“那这么说,朕还得感激你了!”

“让咱的大明,万世遭受后世儿孙嘲笑?”

“不不不,太祖......,这.....这只是权宜之计,我们之后还会北伐,收复失地的!”感受到太祖的杀意,徐有贞话都说得快了不少。

“呵呵,北伐,一再隐忍妥协,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

“秦灭六国,金建伪楚,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只顾自己而勿论百姓?这就是你做官的风格吗?”

“来人!”

“摘下他的顶戴,扒下他的朝服!”

“夷其三族!”太祖厉声道。

当即有侍卫走近,将他押至宫外。

徐有贞直接傻眼了,连忙叩头:

“太祖开恩啊!”

“太祖开恩啊!”

朱元璋望着朝臣,高呼道:

“如今瓦剌与大明朝乃是不死不休之结局,群臣若有言和者,自领死而已!”

“大明若灭,还请天下汉人往南,匡扶明室!”

“昔南宋偏安一隅,以至南北分离,百年不得相见!”

“而后蒙古灭宋,末帝携十万之众,亦可跳崖山而殉志!”

“咱们也可如此!”

“总之,朕只有一句话,汉人可死,但风骨不可灭!就算留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投降!”

“臣等谨遵圣意!”诸臣朗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