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柏林首映(2/1)

按照国际惯例,热门影片需要召开首映发布会。

通常晚上首映的话,发布会在中午举办。

但由于组委会调整了时间,导致《心迷宫》剧组根本来不及准备。

所以,首映直接开始,省去了发布会的环节。

放映厅内,坐着稀稀疏疏的观众。

粗略统计,上座率不足五成。

在黄金时段,这点观影人数算是比较寒酸了。

《心迷宫》这部电影没有大牌演员,起码没有让欧洲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

导演和制片人,也是籍籍无名。

前来观影的人,自然不会太多。

其中超过一半是影评人和前来捧场的同行,以及各国发行商。

剩下的一小半,才是真正的观众。

比如《孔雀》剧组的导演顾常维偕同夫人蒋纹莉和主演章静楚,就来到了影院支持。

这位专业摄影出身的导演和田老师是一代人,同样毕业于北影。

过来支持一下同胞兼校友,也是应有之谊。

另外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参展影片都是个人首部导演作品。

陈锋和对方聊天的时候,很敏锐地察觉到,顾导演和女主角似乎……。

看样子,导演勾搭女主角,确实是行业常态。

两人寒暄了几句,影院里的灯就熄灭了。

电影正式放映!

画面中,丽琴点燃了手里的香。

第一个俯拍的镜头,让现场的影评人微微点头。

还算可以,没有拉低电影节的档次。

随着剧情的展开,原本有些窃窃私语的放映厅变得安静下来。

《心迷宫》电影的剧情结构很巧妙,逻辑也非常缜密。

对于观众来说,已经属于相当友好的文艺片了。

大部分参展的片子,都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类型。

《心迷宫》只要认真看了前五分钟,观众就能沉浸其中。

但那些影评人可不一样。

他们需要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电影的方方面面。

构图结构,光线变化,演员的表现力,剧情走向……等等。

刷刷刷……

不少影评人掏出了笔记本,开始写着什么。

刚进来的时候,他们还有些困惑。

这部新人电影,怎么突然被调整到了晚上的黄金时段。

电影放映了半个小时后,这些疑问都有了明确的答案。

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以探讨人性为主题,巧妙的剧情加剧了矛盾的爆发力。

冷峻的画面,给人一种真实感。

厚重的色彩质感,又让影片摆脱了纪实风格惯有的低级感。

因果循环的神秘压抑,带有几分宗教意味。

欲语还休的镜头语言,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

此刻,顾常维的脸上也不禁露出赞许。

他看电影不太重视剧情结构,更关注镜头语言和光线变化。

因为他本身就是摄影系的毕业生,曾给老谋子、陈诗人还有姜纹当过摄影师。

如果说内地评选一位最佳摄影师的话,顾常维应该是当仁不让。

《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等经典影片,都是由他掌镜。

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心迷宫》的镜头运用有一定的生涩。

如果由他来做摄影师,画面的质感会更棒。

当然,这是作为行业第一人的眼光来进行评价。

虽说镜头运用有些生涩,但还是很有想法的。

看影片质量,确实够得上冲奖。

想到这里,顾常维的目光穿过座位,落在陈锋的身上。

好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二十出头的年纪,创作出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

出道第一部影片,就进入了评委会的最终评奖环节。

不出意外的话,这部电影即便是拿不到重量级奖项,起码也能拿到个安慰奖。

这个年龄取得这样的成就,很难不让同行嫉妒。

哗哗……

一百多分钟的放映结束,现场的掌声逐渐从稀疏变为热烈。

影评人的喜好各有不同,但眼光还是有的。

这的确是一部好片子,很难相信是新人导演的作品。

观众们的反应更为热烈,精彩烧脑的剧情更能赢得他们的欢心。

陈锋带着主创人员,走到大荧幕前,鞠躬道谢。

热烈的反应,符合他对电影的期望。

这句话有点狂,但也是真实的心理写照。

“长江后浪推前浪,咱们北影后继有人,老田能收到你这样的弟子足以欣慰了。”

顾常维实名羡慕,不是客气话。

二十出头的大四学生,新人新作杀入柏林电影节的评奖决赛圈。

主竞赛单元的入围作品有二十三部影片,但进入最后评选环节的只有八部影片。

这样的成就,不要说华语电影圈,即便放眼全球,也没几个能做到的。

“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陈锋用北影的校训,回应了顾常维的夸奖。

“呵呵!”

顾常维无言以对,只能微笑。

真是个骄傲的家伙,坦然接受了刚才的夸奖。

但对方有这样的资格。

如果他在同样的年纪,取得同样的成就,应该也没办法谦虚。

《心迷宫》的首映,收获了成功。

现场的观众离开放映厅后,极力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

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本次电影节上最值得一看的片子。

首映的第二天,四大场刊同时给《心迷宫》打了高分。

柏林电影节的正牌场刊《每日银幕》,打了3.2的高分。

华语场刊给的评分最高,达到了3.6。

意大利场刊的评分为:3.1

国际场刊评分:3.0

场刊的评分机制中,满分是四分。

四大场刊能够同时给予高评分,足以证明电影的优秀。

场刊的打分者是各家专业电影杂志派出的专业影评人,与奖项的评委是完全不同的两批人。

所以经常会出现场刊评分高的影片,最后颗粒无收的结局。

但各大媒体刊登的影评中,也是以好评居多。

好莱坞报道者:充满悬疑和东方哲理的电影,有着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呈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迷失。

BBC文化:一部既紧张又引人深思的作品,值得反复琢磨,通过紧张的悬疑节奏和复杂的叙事结构,深刻探索人性的阴暗面与心理迷惑。

卫报评论:冷峻的镜头下,每一帧画面可能都蕴含着导演深刻的用意,神在怜悯世人的同时,审视着人性中的黑暗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