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往后余生,再无相逢(1/1)

剧组杀青后,陈锋马不停蹄地回到了学校。

先把借用的拍摄器械,归还青影厂。

又让王宏伟老师帮忙申请了剪辑室和录音室,进行后期的制作。

按电影的制作周期,后期制作时间往往比拍摄时间更长。

尤其是那些特效大片,更是如此。

即便是心迷宫这样的剧情片,后期制作至少也得四周左右。

这里面包括剪辑、音效、配乐,调色,合成……等等。

在进入后期制作前,陈锋还要对拍摄素材进行整理和分类,包括镜头和现场声音。

这个步骤,能够确保所有素材被有效利用。

整理完成后,进入剪辑阶段。

对镜头样片和素材的剪辑,可不是单纯的技术活。

从某种程度来说,算得上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对镜头素材的分切组合,达到运用视听语言创造艺术内容的目的。

陈锋刚上大三的时候,就在拍摄实习中亲自动手剪辑素材。

科班出身的导演,大学时期的剪辑课是必选课程。

毕业之前,就得掌握影片的剪辑流程和技巧。

懂归懂,做归做。

通常,剪辑工作还是需要专业剪辑师来完成。

因为导演对素材太熟悉了,自己动手剪辑会带入上帝视角的信息,以及创作者的情感。

这将导致剪辑难以保持客观,很多信息无法让观众清晰感知。

电影是艺术,也是商品。

过度追求艺术的代价,就是曲高寡合。

用大白话来说,导演剪出来的电影太他妈装波伊,观众不买账。

所以有一部分导演,除了公映版之外,会做一份导演版留作纪念。

比如去年上映的英雄,老谋子就亲自剪了110分钟的导演版。

而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的版本,大都需要照顾市场情绪。

主打的是一个通俗易懂。

相对而言,独立电影往往更具艺术探索。

因为没有太多商业利益的束缚,剪辑更侧重于表达创作者的思想。

剪辑师会以拍摄的图像和录制的声音为基础。

参照剧本和导演的创作思想,将分散的镜头,有序地、合乎逻辑地、富有节奏地组接在一起。

在这一过程中,导演会对影片的结构、节奏、语言、色彩,进行新的审视。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让全片和局部的结构更加严谨和流畅,节奏更有起伏。

更关键的是,导演要了解剪辑师对自己的艺术构思,把握的是否准确和到位。

因此,剪辑工作一般要经过初剪、细剪、精剪三个阶段。

导演和剪辑师之间需要反复沟通,不断推敲调整,最后把整体结构确定下来,才能转入录音工作。

这个过程相当煎熬。

导演像是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被不断重塑成长。

欣喜、骄傲、失落、焦虑、烦闷、担忧……种种情绪夹杂其中,不一而足。

如果说剧本是一次创作,那么拍摄就是二次创作,而剪辑则是三次创作。

由此可见,剪辑对于一部电影有多么的重要。

为了让首部电影呈现出更好的效果,陈锋专门去找了张建东老师。

希望可以通过张老师的关系,请来北影毕业的前辈周英来操刀。

本来资金有限,他不敢有这种奢望。

可前天李大壮主动来电,二话不说又打来了一百万。

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有了钱肯定得浪起来。

拍摄已经完成,那就在后期制作上找补。

周英前辈在业内的名气很响,出了名的女快刀手。

几乎和国内的一线导演都合作过,比如田庄庄、姜纹、陈诗人、冯裤子……等。

去年秋,张建东老师开拍的电视剧《完美》,后期就交给了周英老师剪辑。

这次,陈锋也想跟对方合作一次。

凑巧的是,周老师刚剪完了冯宫的新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正处于休息阶段,人刚好有空闲。

校友香火情和高薪聘请的双重吸引下,合作顺利达成。

本以为这份工作,简单轻松。

新人导演嘛,容易打发。

可合作了不到三天,人家就后悔了。

这位北影的后辈,不仅要求高,还特别固执。

周老师私下里吐槽,这尼玛简直是第二个陈闿格。

陈诗人自打拿了金棕榈以后,人就变得越来越固执骄傲。

一点别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

现在的陈锋,几乎如出一辙。

要不是长的不像,周英差点以为这两人有血缘关系。

都是同样的固执,对作品的掌控欲近乎于偏执。

周英跟陈诗人合作的时候,只要甘心做一个工具人,工作就非常简单。

按照导演的意思,剪就完事了。

但,陈锋比陈诗人更让人头疼。

因为他在偏执的同时,还诚恳地征求剪辑师的意见。

不说吧,他就表现出特震惊的样子。

不可思议,北影的前辈难道一点艺术追求都没有?!

说吧,绝大部分意见不会被接纳。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小子在不接纳的同时,还要解释因由。

像老师上课一样。

得让你明白,你的艺术眼光在他的作品面前是多么的无力。

年轻人嘛,本就如此。

恨不得用尽所有力气,告诉世界:老子最牛笔。

这也就是周英的脾气好,忍着没发作。

多少次,人家都想撂挑子不干了。

导演这么懂剪辑,干嘛不自己做呢?!

嘿!

这本来就是一句气话。

谁曾想,陈锋还真就这么做了。

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剪了一个版本。

戏称自己剪得是艺术版,周英剪辑的是商业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要知道,影视圈是有等级的。

拍艺术片的导演,天生就比商业片导演高一等。

单论票房,冯裤子能吊打陈诗人。

老谋子没拍《英雄》之前,票房成绩也要甘拜下风。

可说起艺术地位,冯裤子的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了一部《霸王别姬》。

所以在电影圈里,用商业来评价一个人,还真不是什么好话。

人家周老师从86年剪辑第一部电影到现在,不多不少已经十八年了。

十八年的经验,得到了一句商业的评价。

心呐,差点碎了一地。

从第一次合作刚开始,陈锋就很荣幸地被周英拉进了黑名单。

往后余生,最好再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