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理论应用的终极拓展(1/1)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陆时羡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摊开手道:“还能咋办,凉拌呗。”
一旁的曾福年终于听不下去了,放下茶杯开口道:“行了行了,你们都消停会。”
“我倒是觉得评上固然可喜,没评上也不是一件坏事。”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的几位都将目光投过去。
曾福年解释道:“反正是迟早的事情,过早戴上这顶帽子,他手里掌握的资源也不会多多少,反而会吸引太多人的注意力,导致一名科研人员一直处于聚光灯下,这实际上是不太利于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的。”
闻言,几人都点点头,只是心里觉得可惜。
这时却又听见曾福年继续老神在在的说道:“有句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小陆落选,那么在这个时间点,此时实验室申请项目应该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
“应该不会有多少对手会和我们争项目,而且上面为了安抚小陆,大概率也会一路绿灯。”
话音刚落,几人就看见陆时羡点点头,轻轻咳嗽了一下,将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这边。
“那倒是巧了,说到项目我今天喊大家过来,正是要说这个事情。”
高德峰和另一位院士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小陆,你是说...”高德峰试探地问。
“没错。”陆时羡语气坚定:“就是实验室下一个阶段的项目计划。”
此言一出,几位院士一齐将目光汇聚到他这里,显然极为关注这个事情。
陆时羡也不卖关子,继续道:“根据我们前面的计划,虽然短期内不打算继续进行繁缕系列的种质研制,但关于植物抗病毒遗传育种还有很多东西可供挖掘,而且前景极为可观。”
“我有个想法,那就是利用我们现在已经掌握的互作机制核心元件,那些能特异性结合病毒关键蛋白的植物受体类似物。我们的目标是改造模式植物拟南芥,将其打造成一种超敏生物传感器,从而能够对环境中极其微量的、具有特定分子特征的病毒、特定细菌毒素,甚至...某些人工合成物产生肉眼可见的快速报告反应。”
此时精通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研究的章益明院士立马接着说道:“比如荧光或显色反应。这应用到实际中,将是环境监测和边境检疫的利器啊。”
陆时羡赞同地点点头:“没错,这样制造出来的检测仪器精度和准确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在几人在考量这个研究可行性程度的时候,却又听见陆时羡声音压低,带着一丝挑战困难的兴奋。
“目标二则比较激进。我初步设想是设计一个‘智能沉默弹头’。”
“它的原理是以无害载体比如改造的共生菌或特定纳米颗粒,搭载基于我们机制设计的、能精准识别并降解特定病原基因序列的‘分子剪刀’,比如CRISPR-Cas系统的定向引导。“
“这样我们就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进入‘敌占区’,保护感染初期宿主或污染环境,定点清除威胁!”
话音落下,在场的院士们皆是眼前一亮。
很显然,这个研究方向和之前说的超敏生物传感器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了。
前者是抗病毒植物遗传育种技术的常规性应用,算是从上一个项目里衍生出来的项目,难度并不算大,只能说中规中矩。
而后者,则再一次延申抗病毒植物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边界,从被动防御宿主到主动进攻病原,这两者的难度天差地别。
几乎可以说是在原项目上另起炉灶了。
“这......”何令闻言,只是微微犹豫就立刻指出了关键:“这是非常惊艳但也很大胆的想法,不过涉及到的生物安全和伦理审查恐怕会非常严格。”
“我知道风险,实际上我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个方向。”陆时羡目光扫过面前的几位院士,语气坚定地说道:“只不过有人给我发的威胁邮箱提醒了我,并且给了我新的灵感。”
“我们的技术虽然已经在产生巨大效用,但如果被人反向利用可能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
“短时间内,暂时应该是没有人能够跟上我们的研究进度,但如果别人依靠后发优势师夷长技以制夷,那就玩笑大了。”
看着几人的表情慢慢凝重下来,陆时羡继续说道:“所以我的想法是不如我们现在掌握先发优势,将这个隐患清除掉的同时产生别的效用。”
“科学的前沿往往就在‘可行’与‘禁区’的模糊地带。”
“而我们现在有最先进的理论基础和最前沿的基因编辑工具。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生机勃勃的试验田:“上一个项目,我们教会了植物更好地保护自己。下一个项目,我们要让植物...成为守护我们的哨兵和卫士。“
“我想这,才是理论应用的终极拓展。”
几句话说完,几位院士眼中的疑虑就被澎湃的斗志所取代。
没办法,陆时羡此时的话语对于任何一位有求知欲的学者而言,都极具鼓动性。
曾福年沉思片刻后,也一改往日的稳坐钓鱼台,说话的声音起伏很明显。
“这个方向的项目倒是很罕见,而且潜力惊人,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防御领域比如新型病毒爆发早期的预警、农业生物安全进行精准靶向防治和反生物恐怖领域。”
“就是立项计划书不好写,特别是风险管控方案......”
很快,半个月过去了。
就在陆时羡这边正在紧锣密鼓的敲定新研究项目时,今年院士增选的名单也终于公布了。
圈内的当事人可能不会对这个结果有什么期待,因为心中早就有数了。
实验室这边成功收到了喜讯,汪海峰教授凭借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繁缕一号研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成功增选为工程院农业学部委员,也就是俗称中的工程院院士。
当然,说起来这个增选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