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1/1)
老三国有局限性,新三国有槽点,然后我就想着去完善一下。
比如看到,孟德献刀这段剧情。
曹操对董卓说迟到的理由是马匹瘦弱,但这是一个持续状态啊。你的坐骑昨天也瘦弱,为什么不迟到?所以要改为一个突发理由,比如马撞到了行人,耽搁了时间。
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着写个《新三国演义》,就是对上面说那种细节进行完善。由于我文笔不好,加之《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剧情大家都熟悉了,我这样对一些细节进行完善,大家看的还是没有太多的新意,所以就没多少人看,然后我就停更了。
后来呢,我刷到过一张图片,是一个在战争中的小孩,他的两条腿都断了,靠坐在墙上,手上拿着一根棍子,顺着断腿的方向在土地上划出痕迹。
这是一张得了国际大奖的图片,具体是什么奖我忘了。那张图片我没保存,也搜不到了。
三国也是一个乱世,我就想着,能不能以这个点写一段剧情?然后我就写了。
小男孩爬到了墙脚,感觉安全了一些,双手使劲撑着,使背靠着墙,坐着。他看到自己的腿没了,看了很久,身体的痛感渐渐没有了,捡起旁边的一根木棍,顺着自己原先腿的方向在地上划出痕迹,愣愣的看了一会,再抬起头看到天已经微微亮了,用了最后一丝力气,轻启嘴唇:“天亮了。”
我好几次读到这段的时候落泪了,是真的哭了,不是矫情啊。这段文字前面还有故事,很容易落泪的一段剧情。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这样的剧情。
我没有时时刻刻都去想这个三国啊,只是在看到类似上面这样合适的信息,就会联想到三国。
随着这样的融合越来越多,我又开始对这个三国故事有了信心,但《三国演义》的篇幅太长了。我就想着,写成剧本吧,然后在网上找了个模版,然后改成剧本格式,再给影视公司投邮件。
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通过剧本去找影视公司合作的门槛很高。
为什么?
因为,我写的剧本有错别字,然后被回邮件给骂了一顿,说有错别字还配当编剧?浪费时间。
还有的回邮件,问我什么学历,有什么代表作。
还有的说剧情梗概什么的都没有,怎么看啊。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回邮件说,确实不错,但这个项目投资太大,承担不了。
把这个三国故事写成剧本再去找影视公司,这条路对我来说是行不通的。
然后我就想着,是不是要放弃啊?
可是呢,我确确实实看到了这个三国故事相较于前两版三国有很多进步的地方啊。
比如,典韦逐虎过涧,就是追着一只老虎在山里面跑;许褚拉着一头疯牛尾巴倒退百步。这两件事都是史书记载的。我们知道这两个人都是曹操的贴身护卫。
如果在一部电视剧里,把这两段剧情给展示出来,观众看了之后会不会影响深刻?当然了,包会的。而前两版三国没有。
还有吗?当然了。
比如,刘备有一段流落海西的剧情,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
就是刘备被吕布、袁术联军打败,然后残军流落在海西县附近,并且东面是大海,其它的地方都是吕布和袁术的地盘。刘备无路可逃。
此时的刘备已经困顿到什么地步了呢?靠吃死去的同伴尸体以活命的地步。没粮食了。
《三国演义》中只有前面那段,没有后面刘备军吃尸体的那一段。作者肯定是因为说刘备军这个行为太残忍了,刘备势力又是这本书的主角,所以就没写进去。前两版三国自然对这一段也都没有拍。
但我们仔细去研究这块的正史会发现,此时的刘备虽然困顿之极,但依然没有去劫掠百姓。
我去,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去写的剧情。良心丧于困地啊。一个人在生死存亡的绝境时,是很能看出底线是什么的。对于一部讲整篇三国的电视剧来说,这段剧情是一定要拍出来的。
还有,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有一些人说刘备虚伪?有人会说,是观众三观不正,自己做不到就怎样怎样。我们没必要去批评观众。
《三国演义》中刘备有“三让徐州”这样的剧情。古代三让是一种谦让的体现,所以这个情节在古代对刘备有正面的作用。现在长辈之间送东西,“给你给你。”“不要不要。”“拿着拿着。”“说了不要不要。”
这在以前,让来让去是一种美德文化。但现在年轻人更多的是:拿来吧你。所以部分观众在看刘备三让徐州时,会发弹幕说刘备是虚伪。这是很正常的。
刘备作为三国这个故事的三大核心人物之一,再把类似“三让徐州”这样的剧情给拍进去,显然就不合适了。
顺着这里再讲一下曹操
《三国演义》一书是以刘备势力为主角的,而曹操,我们现在随便去大街上问一个人,他算不算是三国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肯定的呀。
曹操,刘备,诸葛亮,是我认为三国这个故事的三大核心人物。
而《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一些重要剧情描述的不够,比如兖州创业和统一北方后在邺城开庆功会这两段剧情。
前两版三国都没有拍这两段剧情,所以大家可能不熟悉,对这两段剧情有多重要感受不深。后面大家会知道的,很多人都会知道的。这两段剧情太重要了,超有感染力。
仅仅是剧情有进步吗?台词呢?当然了,也有很多进步的地方。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现代人写的台词不可能超越古代人的。
我没有兴趣去超越谁。我只关注一个点,这个台词能不能在现代引起多人的共鸣。
说个简单的,三国杀里面有句台词,“以命搏命,则敌必怯矣。”
仔细去感受一下这句台词,代入场景,去想象一下,真的很燃。
这句现代人写的台词不牛逼吗?当然牛逼了,一点也不逊色名著。
再来看下我写的,这版三国在第三篇,桃园三结义里,张飞对刘备说:“你乃帝室之胄,又拜于名师,但这么好的路,你怎么走成现在这样了?”
刘备说了很多,说自己从名师(卢植)那里留学回来,到官府求职碰壁,然后又创办私塾,也失败了,然后只得去种些田地,去织席贩履,然后很多村里人就笑话,母亲也常常催婚,但自己心中热情仍在,相信可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实现人生的理想。
咦,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怎么一千八百年前的刘备也遭遇了和我们现代人类似的困境啊?脱不下的长衫,创业失败,父母催婚,心中热情仍在,相信未来能实现理想。这些内容和我们现在的很多热点都是契合的呀。
然后张飞再问刘备会不会很烦那些说闲话的人。
刘备回答:“嗯,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但后来想到‘人不知而不愠’,就不会了。是啊,别人甚至是家人在不了解我的情况下而对我说的一些话,我又何必去与之生气呢。再者,当你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心真正的站在高处,就会有一种包容,是真正的胸怀天下。村民的一些闲言碎语,只是人之常情,我又怎么会介怀呢?”
关羽赞道:“说得好!刘兄真是有海一般的胸襟!真君子也!”
刘备这段话说的是真好。“人不知而不愠”是《论语》里的,我们都很熟悉。放在这个场景里,大家就更能理解了。教育的作用在这一刻又展现了出来。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会遭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有些被网暴。当大家看到刘备说的这句话时,也许会有一些宽慰作用。
通过这段剧情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三国这个故事还可以和古典名著,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这样的台词,能不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引起多人的共鸣?有没有价值?肯定的呀。
还有,我写的官渡之战,曹操说了一句,最难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坚持的时候啊。
我直接在这说,大家是很难感受到有多大的感情在里面,前面还有剧情,要放在那整个故事里。
我写的这个三国,类似这样优化创新的点还有很多啊。
其实三国这个故事一直都是在发展的。罗贯中是综合了当时各种三国的史书、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材料写成了《三国演义》,后面毛宗岗父子又在此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增删。比如开篇杨慎那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还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段引言,都是毛本新加的。
而时间来到我们现代,《三国演义》已经被定格为四大名著之一,我们是不能再对这本书进行改动的,而我们现在又有了影视剧这种更为直观的传播方式,所以就不必再去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纠结了,直接在一部电视剧里,把我们理想中的三国电视剧给展示出来。
所以我并不是特立独行,前面也有人对三国这个故事进行推动。
人类社会之所以一直在发展进步,就是因为有人在各行各业耕耘着,推动着。
我刷到过一个抖音视频,忘了是乔布斯还是谁,就是说人可以做一件这种在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板块推动着进步的事,是非常幸运的。
而我确实遇到了这样幸运的事啊,我怎么可能放弃呢?我只会不断的完善这件事。
可是,写成剧本这条路我又走不通,我就再把它改成小说,改完之后发现还是有着很多剧本的影子。
比如我在这个三国故事里写着:一个转场,我们通过镜头看到怎样怎样?
还有:屏幕黑了,然后出现字幕,怎样怎样。
还有:接着就是一段旁白,怎样怎样。
这不是小说格式会出现的内容啊。
这个时候我又迷茫了,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呢?我明明看到了我写的这个三国相较于前两版三国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啊。还有,不仅仅是我,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去把三国这个故事给表达的更精彩。前方还有无限宽广的路,怎么就停在这里了呢?
我坚信,这个大方向是没有错的,所以前面就一定有路。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在引子中写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是啊,我为什么非得纠结这个格式呢?
想到这里我就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了。
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应该叫做《三国志演义》(80集电视剧)。因为平台限制,书名打不了括号这个符号,所以就用文字表示。在此之前,好像从没有过这种格式的书名,不过不重要,我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大家能看懂就行了。
《三国志演义》的第一部叫“群雄逐鹿”,以下是剧情目录:
1:十七岁的孙坚篇(时长约15分钟)
2:京师豪门公子篇(约30分钟)
3:桃园三结义篇(约80分钟)
4:京师政变篇(约40分钟)
5:董卓霸京师篇(约40分钟)
6:曹操刺董篇(约25分钟)
7:捉放曹篇(约35分钟)
8:盟军讨董篇(约70分钟)
9:曹操定兖州篇(约50分钟)
10:孙坚之死篇(约30分钟)
11:连环计篇(约70分钟)
12:李傕、郭汜乱长安篇(约20分钟)
13:曹操征徐州篇(约20分钟)
14:濮阳之战篇(约20分钟)
15:刘备得失徐州篇(约25分钟)
16:强者篇(约30分钟)
17:李郭争斗篇(约30分钟)
18:孙策创业篇(时长约30分钟)
19:辕门射戟篇(约15分钟)
20:宛城之战篇(约25分钟)
21:袁术称帝篇(约15分钟)
22:南阳之战篇(约25分钟)
23:吕布之死篇(约50分钟)
24:煮酒论英雄篇(约25分钟)
25:公孙瓒灭亡篇(约35分钟)
26:关羽进曹营篇(约45分钟)
27:关羽过五关篇(约50分钟)
28:古城会篇(约30分钟)
29:孙策之死篇(约30分钟)
30:官渡之战篇(约105分钟)
31:曹操平河北篇(约35分钟)
32:白狼山之战篇(约50分钟)
33:曹操大宴文臣武将篇(约25分钟)
一共是1220分钟,大约是我们现在电视剧27集的长度。
我用文字,把我理想中的一部讲整篇三国的电视剧给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