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所以在人类无处不在对吧(1/1)

图象上显示的是探索舰所在引力范围内的文明生物图。

头部有毛发,四肢,五官。

“人类?”黎明疑惑到。

“否,基因密码子与标准人类不同。”智脑反馈原子分机探测到的信息。

在潜航期间,智脑向目标星球发送了原子分机来探测情报。

“难道人型生物真的是宇宙模板?”

“智脑,汇报文明信息。”

“文明α,主要种族:未命名,能量利用率:低/最大,社会发展速度:慢。”

“最大?”

如果是那些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的神级文明,恐怕自己就算立即逃亡也来不及吧。

希望这个文明并不奉行黑暗森林法则。

“原子分机探测到部分信息无法解析,按照程序设计为最大。”

“调出该部分信息。”

房间里,老师用手搓出光球。

战场上,牧师为将士附加圣光。

高塔里,法师铸造傀儡。

“?”

“我穿越到魔法世界了?”

黎明坐在控制台旁,一脸惊讶。

“对其原理的解析进展如何。”

“技术原理猜测:从量子海中摘取粒子构成宏观物质;高能虫洞传递物质;时空泡对宇宙物质的转移……”

都是些在人类联邦都还算是科幻的技术。

也不一定是魔法,至少还是有类似的技术可以解释。

“语言解析完成了么?”

“是,已适配自动翻译系统。”

“发射工程子体恒星系内星体采集物质,在恒星附近建造以太阳风为原料的反物质工业。”

“执行中。”

“分析文明势力。”

眼前的屏幕显示出行星投影图。

逐渐,黎明露出了微笑。

一年后。

会议上坐着的是精灵帝国,人类帝国,兽人帝国,联合诸国,法师协会的元首和会长,他们都安静地等待着。

黎明的身影逐渐由虚影化作实体,坐在长桌的上座。

“那就开始罗伦第一次首脑会议吧。”黎明,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黎明说到。

在摸清这个世界似乎真的是某种魔法世界后,黎明也没有怠慢,行星工厂和反物质巨构建造完毕后,星际探索舰立马进行深空远航,用量子纠缠操控在罗伦恒星系的机械。

罗伦是当初那颗行星上文明对世界的称呼。

弱小和无知不是原罪,傲慢才是。

黎明深知这句话的道理,所以也并没有选择暴露身份与该文明接触,而是选择用原子机械控制本土原住民的形式来进行观察。

这个文明的“魔法”即使在原子层面,也像是突兀地从量子海浮现出来一样无法解析。

黎明不得不这么谨慎,这样的技术对于人类联邦而言,和造物主无异。

不过好在在智脑的帮助下,找到了控制魔法的密码。

这个世界的魔法和血脉有关,能检测出魔法天赋的强弱。

顺着这个思路,就发现了罗伦生物基因组中的一对染色体。

黎明命名为魔法染色体。

原理尚不明确,但当这个染色体中的显性基因越多,有关魔法的性状就越强。

所以,这个世界上的黎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最强的法师。

精神力有智脑辅助,魔力有基因锁全开,飞龙骑脸怎么输?

黎明打算让这个世界发展到恒星际文明,用文明的高逆熵掩盖以后科技研发的逆熵。

所有星际探索舰舰长都会附加人类联邦利益至上的思想钢印。

黎明总在寻找回到人类联邦的方法。

在测量了大量物理常量后,智脑给出的结果是与原宇宙无异,大概率就是在同一个宇宙。

但观测到星图没有任何关于人类已知星系的坐标。

因为在人类联邦黑暗森林法则在周围274个类银河系及银河系中被证明成立,所以能找到人类联邦的方法只有最原始的光学观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黎明念着远古的诗句。

于恒星系间荒芜带,黎明开始科研。

“智脑,激活电子人类,唤醒冬眠者,告知当前状况,优先攻克光速曲率航行和智子工程。”

在人类联邦,这都是马上要攻克的课题,公式和实验室实验都已成功,就差工业化制造了。

优先突破光速曲率,可以积累更多的反物质用于武器或者其他用途。

智子可以增加隐蔽性

至于航迹,在达到近光速后关闭即可。

广播的又不是人类联邦,于我们何干。

“以罗伦星周围一百个恒星系以外开始殖民,发展殖民地人类,保持静默,采取量子通讯,严格管控教育,军事管制,广播xbhajsh643147ns恒星坐标,发射原子机械观测,发展科技和工业实力,持续观察该魔法文明。”黎明在做冬眠前的安排。

“光速曲率飞船和智子工业化完成后,唤醒我。”

在冬眠前,黎明突然想到了什么。

“如果文明密度过大,我也将被唤醒。”

“收到。”智脑回复到。

眼前光芒逐渐消失,自身好像行走在无尽黑暗长廊一样,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度量,一切都仿佛没有意义。

突然,光芒照亮。

黎明从冬眠舱苏醒。

“在已访问到的17个恒星系中,有15个存在文明,其中有4个存在复数的文明。”

“其中有两个达到了恒星系内航行,但都未观测到我们。”

“光速曲率工业化已完成,即将在下一个恒星对探索舰进行改造。”

“智子工程共展开178次,均受到未知粒子撞击损毁。”

“科研人员在考虑在理论体系里面加入魔法。”

智子汇报到。

“对魔法的解析完成了?”黎明问到。

“否,但收集到足够的实例和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