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招募告示(1/1)

在庐州城外,一处灾民聚集地宛如一片被命运遗忘的角落。

破旧的帐篷稀稀拉拉地分布着,在料峭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随时都会被这无情的风卷走。

张大力一家七口人挤在其中一顶最为破旧的帐篷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父母精神萎靡,毕竟大老远从黄州赶来庐州对他们来说,很耗费精力。

一儿一女尚且年幼,刚刚吃过衙门的赈灾粥,倒也安静下来,没有再哭喊着。

而张大力刚刚成年的弟弟张小力,则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沮丧。

毕竟来了庐州,他们一家老小的生存不成问题。

有载心仁厚的庆王施粥赈灾,他们至少不用担心饿死。

但张大力身为家里的主心骨,显然需要操心的事情更多。

张大力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粗糙的大手不停地在头发上乱抓,发出沉闷的叹息声。

他们一家刚从百里之外的灾荒之地逃难而来,本以为庐州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虽说幸运地分到了五亩土地,可这土地再好,没有种子也是白搭。

衙门承诺的土豆种子迟迟未到,一家人每天只能望着那片荒芜的土地发愁。

更糟糕的是,他们来的时间实在不巧,之前庐州城内各大工厂的招募早已结束。

一家人的生计,此刻就像悬在悬崖边上的一根稻草,摇摇欲坠。

毕竟总不能一直靠衙门赈灾,他们也需要想办法自力更生才行。

“大力,你看这地,荒了这么久,得好好修整一下。”

张大力的妻子王氏看着眼前杂草丛生的土地,叹了口气。

自从旱情之后,很多土地都一直荒废着。

张大力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愁容。

“我知道,可是现在连种子都没有,修整了也没用。我得去城里打听一下,看看什么时候能发种子,顺便看看有没有商家招工。”

王氏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

“那家里就靠你了,一定要找到办法。”

张大力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安慰道:“放心吧,我一定会找到办法的。你们先去修整田地,等种子来了就能种上。”

“爹,咱们到底该咋办呀?”儿子小虎稚嫩的声音里满是焦虑。

他的小脸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显得蜡黄,眼睛却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张大力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心中一阵刺痛,强挤出一丝笑容,拍了拍小虎的肩膀。

“别慌,爹这就去想办法。你们几个先去把那五亩地好好修整修整,说不定种子明天就到了。”

一旁,妻子王氏正默默地缝补着一件破旧不堪的衣服。

听到丈夫的话,她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担忧和关切。

“他爹,你自己小心些,要是实在找不到办法,也别太为难自己。”

张大力重重地点了点头,站起身,用那布满老茧的手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打着无数补丁的衣衫,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庐州城走去。

一路上,他看着周围同样面黄肌瘦的灾民,心中五味杂陈,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家人找到一条出路。

终于,张大力来到了庐州城的城门口。

眼前的景象让他一下子愣住了,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城门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招牌琳琅满目,卖包子的热气腾腾,卖布的摊位色彩斑斓,卖杂货的摊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新奇的玩意儿。

张大力的眼睛一下子看花了,他局促地站在那里,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显得与这繁华的景象格格不入。

自从庐州人口爆发式增长,就吸引来大量的商家在庐州落地生根。

毕竟人口多了,就有做生意的机会。

特别是庆王开设了几个厂,月俸在如今年代算很高了,这一点就更加吸引了商家的到来。

张大力定了定神,朝着衙门的方向走去。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弄清楚土豆种子的下落,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

很快,张大力来到了衙门前。

他站在门口,望着那威严的大门,心中涌起一阵胆怯。

衙门里进进出出的官差们神色匆匆,让他有些望而却步。

但一想到家中嗷嗷待哺的家人,他还是鼓起了勇气。

瞅准时机,张大力走向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年轻官差,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小心翼翼地说道:

“官爷,小人有礼了。小人是外地新来的灾民,分到了五亩地,可一直没等到土豆种子,不知官爷能否告知,这种子到底啥时候能发下来呀?”

年轻官差停下脚步,上下打量了张大力一番,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老乡,你别着急。上面已经有消息了,土豆种子这两天就会运到,保证每家都能领到。你就安心回去等着吧。”

张大力听后,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连忙再次作揖道谢。

“多谢官爷,多谢官爷!那官爷,您可知道这城里有没有商家在招募工人呀?小人想找份活儿干,好养活一家人。”

年轻官差点了点头,指了指街道的方向,耐心地说:

“这城里倒是有不少商家在招人,不过薪酬方面嘛,就看你能不能接受了。你沿着这条街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些招募告示。”

张大力心满意足地谢过官差,沿着街道缓缓走去。

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他的眼睛不停地在街道两旁的店铺上搜寻着招募告示。

终于,他在一家米店门口看到了一张泛黄的招募启事。

张大力的心跳陡然加快,怀揣着一丝期待,他走进了米店。

店内弥漫着浓郁的米香,老板正坐在柜台后面算账。

“老板,您好。我看到您这儿在招人,我想问问是招做什么的呀?”

张大力有些紧张,声音微微发颤。

老板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张大力一番,脸上露出一丝嫌弃。

“搬米,你能行吗?”

“能行,能行!我有的是力气!”张大力连忙点头,眼中满是渴望。

“一个月三百文钱,管一顿午饭。干得好,月底兴许还有点赏钱。”

老板漫不经心地说道,眼神又落回了账本上。

张大力心中一沉,三百文钱,这对于养活一家七口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问道:

“老板,能不能再多给点?我家里人口多,这点钱……”

“不行就拉倒,有的是人抢着干!”

老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挥了挥手,示意他离开。

如今庐州城外的灾民不知道有多少,多少人都等着找一份生计。

他开的薪酬虽然不多,但也不担心招不到人,反正如今庐州最不缺的就是人。

张大力无奈地走出米店,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他继续沿着街道前行,又看到了一家布庄在招人。

他深吸一口气,走进了布庄。

布庄里摆满了各种花色的布匹,老板娘正坐在一旁绣花。

张大力走上前,恭敬地说道:“老板娘,我看到您这儿招人,我想试试。”

老板娘抬起头,瞥了他一眼。

“我们这儿招的是伙计,要会算账、会招呼客人,你会吗?”

张大力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板娘,我不太会算账,但是我有力气,可以帮忙搬货、打扫。”

老板娘皱了皱眉头:“不会算账可不行,我们这儿不需要只会干粗活的。”

张大力失落地走出布庄,太阳已经渐渐西斜,他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

但他顾不上这些,又来到了一家杂货店。

杂货店的老板是个中年男子,看起来比较和善。

张大力说明来意后,老板说道:“我这儿倒是缺个帮手,主要是帮忙卸货、整理货物。一个月四百文钱,你愿意干吗?”

张大力咬了咬牙:“老板,能不能再加点?我家里实在困难。”

老板摇了摇头:“不行啊,这已经是我能给的最高价了。现在生意也不好做,大家都不容易。”

张大力无奈地离开了杂货店,他的脚步变得沉重起来。

一路上,他看到了不少商家张贴的招募告示,可上面写的薪酬都低得可怜,仅仅够一个人勉强糊口。

可他一家七口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

他在心里盘算着,这样的薪酬就算自己累死累活,也无法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就在张大力满心犹豫之际,突然,前方传来一阵激动的呼喊声。

“快看呐,衙门贴出告示啦!”

这呼喊声像一阵风,瞬间吸引了大街上所有老百姓的注意。

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事情,好奇地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张大力顺着人群的目光望去,只见衙门门口围满了人。

这下子,大街上的老百姓纷纷朝着衙门口涌去。

张大力也被这股人流裹挟着,不由自主地跟着人群走去。

来到衙门前,只见一张醒目的告示张贴在那里。

张大力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从拥挤的人群中挤到前面。

此时,正有一个官差在宣读告示上面的内容。

本府奉庆王之命,特招募以下人员:

镖局成员:招募两千人,月俸一两三钱银子。

铁锅厂工人:招募五千人,月俸一两银子。

蜂窝煤厂工人:招募五千人,月俸一两银子。

服装厂女工:招募一万人,月俸一两银子。

凡有意向者,请明天早上速至衙门报名。

“一两银子!”

张大力忍不住惊呼出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眼中满是惊喜和难以置信。

这对于他们一家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足够让家人吃饱穿暖,甚至还能攒下一些钱。

周围的老百姓也都炸开了锅,纷纷议论起来。

“这庆王可真是咱们的大恩人呐,一下子要建这么多工厂,还招这么多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拐杖,脸上满是感激。

“是啊,一两银子的月俸,可比那些黑心商家给的多多了!”

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兴奋地跳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我得赶紧回去告诉家里人,让他们也来试试!”

一位妇女一边说着,一边急匆匆地转身挤出人群,朝着家的方向跑去。

一瞬间,衙门口热议不断,大家激烈的讨论着。

自从庆王建立盐厂和军工厂后,庐州不知道多少老百姓羡慕不已。

不管是盐厂还是军工厂,月薪足足有一两银子,不知道比其他商家高出多少。

尤其是铁矿场和煤矿场,月薪更高,吸引了大量老百姓。

可相比于如今庐州数十万人口,工厂招募的工人毕竟只是少数。

那些没有被招募的,时刻期盼着下一次机会。

现如今,机会终于来了,而且一招就是两万多人,这可把他们乐坏了。

此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决不能再错过机会。

顷刻之间,现场的老百姓立即散去。

如此好消息,他们自然要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

张大力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迫不及待的朝着城门口跑去,他要快点赶回去把消息告诉家人。

一路上,张大力脚下生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

他想象着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喜悦表情,脚步愈发急促。

终于,张大力气喘吁吁地跑回了灾民聚集区。

他的妻子王氏正在帐篷前焦急地张望着,看到张大力回来,连忙迎上前去。

“他爹,怎么样了?你跑这么急,出什么事了?”王氏一脸担忧地问道。

张大力满脸通红,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他一把抓住王氏的手,激动地说道:“媳妇,天大的好消息!庆王要建立好几个工厂,正在招人呢,月俸最少都有一两银子!”

这时,张大力的儿子小虎和女儿小花也从帐篷里跑了出来,听到父亲的话,眼中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爹,真的吗?一两银子!那我们以后就不用挨饿了!”小虎兴奋地跳了起来。

听到动静的父母和弟弟张小力才从帐篷出来,迫不及待的想要听听具体的好消息。

张大力笑着摸了摸小虎的头,然后把一家人都叫到帐篷里,详细地讲述了在衙门听到的招募信息。

“庆王要建立镖局、铁锅厂、蜂窝煤厂,还有服装厂。镖局要招募两千人,月俸最高,有一两三钱,但是需要出远门,跑各地送货。铁锅厂和蜂窝煤厂各招募五千人,月俸一两银子。还有一个专门招募女子的服装厂,月俸也是一两银子。报名要求不高,只要身体健康、手脚勤快就行……”

一家人听了,顿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张父一脸疑惑,甚为不解,好奇的询问起来。

“大力啊!镖局我听说过,可这铁锅厂、蜂窝煤厂都是什么?”

张父的话说完,在场其他人纷纷把目光看向张大力。

张大力憨笑着挠了挠头,有些为难的回答道:

“听官差说铁锅是炒菜做饭的厨具,而蜂窝煤则是用煤制作的,专门用来充当柴火的,至于具体的,我也不清楚。”

见大家还是不明所以,张大力脸色一正。

“我们不需要担心,这些厂都是庆王建立的,肯定不会害我们老百姓的。”

听了这句话,其他人也是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的确,他们之所以能有一条活路,多亏了庆王的大恩大德。

“那我们去哪个厂呢?”张大力的弟弟张小力问道。

张大力想了想,说道:“镖局虽然月俸高一些,但需要出远门,不太适合我们。铁锅厂和蜂窝煤厂都在庐州城附近,我们可以选择这两个厂。”

一家人各抒己观,讨论得热火朝天。

王氏想了想,说道:“大力,你去铁锅厂吧,小力去蜂窝煤厂。这样我们每个月能有两两银子的收入,足够一家人生活了。”

张大力点了点头:“好,那就这么定了。”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突然,张大力想起还有一个专门招募女子的服装厂,他眼睛一亮,说道:

“对了,还有一个服装厂,专门招募女子,月俸也有一两银子。媳妇,我觉得你可以去报名。要是你也能进服装厂工作,那咱们一家人每个月就能赚到三两银子了!”

王氏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一丝疑惑。

“服装厂?那是什么?”

张大力详细解释道:“服装厂就是把布料缝制成衣服的工厂。厂里出布料,我们只需要把布料缝制成衣服,就能卖出去。听说那里工作轻松,适合女子。”

王氏听了,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我……我能行吗?我从来没干过服装厂的活儿。”

张大力连忙安慰道:“肯定行!官差说了,只要身体健康、手脚勤快就行。你平时做针线活那么麻利,去服装厂肯定没问题。而且,在服装厂工作,还能让你结交一些新朋友,多好啊。”

王氏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在张大力的详细介绍和劝说下,王氏的心中渐渐动了起来。

她想到一家人以后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心中涌起一股勇气。

“那我去报名吧,这样我们每个月就有三两银子了,足够一家人过好日子了。”

王氏终于下定决心,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笑容。

针线活是她最拿手的,想来去服装厂缝制衣服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家人听到这话,脸上都露出一丝笑容。

他们知道,只要肯努力,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当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觉。

他们的脑海中都想着明天去衙门报名的事情,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张大力望着帐篷顶,思绪飘远。

他想到自己即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心中满是欣慰。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工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王氏躺在一旁,也在想着未来的生活。

她想象着自己在服装厂工作的场景,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她期待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个家增添一份收入。

小虎和小花则在被窝里小声地嘀咕着,他们讨论着等父亲和母亲都工作后,家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他们憧憬着能够穿上新衣服,吃上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夜,对于张大力一家来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夜晚。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幸福生活的曙光,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