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破冰者(1/1)
接下来的日子,是对春桃和她的团队意志与体力的极致考验。
春桃带领的勘察队,每天天不亮就出发,直到黄昏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营地。勒拿河谷远比她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河谷两岸,地势起伏,原始森林密布,沼泽湿地随处可见。夏季短暂的消融,使得地面泥泞不堪,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深不可测的泥潭。蚊虫更是猖獗,铺天盖地,隔着厚重的衣物都能叮咬到人,队员们身上很快就布满了红肿的包块,奇痒无比。
她们需要测量土地坡度,判断土壤类型,寻找稳定的水源,记录每日的气温和日照时间。春桃身先士卒,总是走在最前面,用她那双曾经握惯了长枪的手,如今紧紧握着大夏工部最新研制的简易测绘仪器和记录板。她的靴子早已被泥水浸透,双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甚至渗出血水,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有一次,为了寻找一处传说中水量充沛的泉眼,她们深入了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林中光线昏暗,瘴气弥漫,脚下是厚厚的腐殖层,踩上去软绵绵的,不知道下面隐藏着什么。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名叫石楠的女兵,脚下一滑,惊呼一声就向下坠去。
“石楠!”春桃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石楠的衣袖,但巨大的拉力让她也险些跟着滑下去。旁边的柳叶和另两名队员连忙死死抱住春桃的腰,几个人形成一条人链,才勉强稳住了身形。
下面是一个被腐叶覆盖的深达数米的冰臼,黑黢黢的,深不见底。石楠吓得脸色苍白,但仍咬牙坚持着。春桃冷静地指挥着:“柳叶,快!用绳索!把备用的登山绳拿出来!”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救援,石楠终于被拉了上来,只是手臂被划伤了,万幸没有生命危险。看着惊魂未定的石楠,春桃心中一阵后怕,但也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越是艰险,越要迎难而上。
与此同时,柳叶带领的营地建设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简易的帐篷在西伯利亚的狂风面前,如同纸糊的一样脆弱。她们必须尽快建造更坚固的住所。春桃带来的工匠们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指导女兵们学习利用当地的木材和石块,建造一种半地穴式的土屋。这种房屋一半埋在地下,能有效抵御寒风,屋顶覆盖厚厚的泥土和茅草,再压上石块防止被风掀翻。
女兵们大多是第一次干这种粗活,手上磨出了血泡,肩膀被沉重的原木压得红肿,但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柳叶更是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扛木头、和泥巴、砌石墙,原本白皙的双手变得粗糙不堪,脸上也沾满了灰尘,但她眼中的光芒却一天比一天亮。她们还学着当地人,挖掘地窖储存食物,制作简易的雪橇用于运输,甚至尝试着鞣制猎获的野兽皮毛,制作更保暖的衣物。
而王老栓带领的农业试验队,则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土地。那所谓的“相对容易开垦的地块”,实际上坚硬得如同顽石。她们带来的铁质犁铧,在冻土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没几下就卷了刃。农夫们尝试着先放火焚烧地表的植被,利用高温融化浅层冻土,然后再用镐头和铁锹一点点地刨。火焰烧过的土地,散发出一股焦糊的气味,也确实让土壤松动了一些,但工作量依然巨大。
女兵们也加入了开垦的行列。她们抡起沉重的镐头,一下下砸向坚硬的土地,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冰冷的空气让汗水瞬间结成冰晶,贴在皮肤上,刺骨的冷。很多人的虎口被震裂,鲜血染红了镐柄。但她们哼着大夏的歌谣,互相鼓劲,硬是在那片坚硬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小块试验田。
土壤改良也是个大难题。这里的土壤酸性大,肥力低。王老栓根据大夏农书的记载,指导大家收集草木灰、动物粪便,甚至尝试着烧石灰来中和土壤酸性。这些工作繁琐而肮脏,但每个人都干得一丝不苟。
最关键的还是种子试验。她们在几个深埋地下、相对温暖的地窖里,搭建了简易的育苗床,将带来的各种作物种子,如春麦、燕麦、豌豆、土豆(这是大夏近年来从西域引进并开始推广的新作物,据说适应性很强)、甚至还有少量耐寒的粟米,分别进行播种和观察。每天,王老栓和负责记录的女兵,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温度、湿度和发芽率。
日子一天天过去,营地在风雪中逐渐稳固,简陋的土屋整齐排列,炊烟开始有规律地升起。勘察队也有了重大发现:在勒拿河的一条支流附近,她们找到了一片面积广阔的河谷冲击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虽然依然贫瘠,但土层相对较厚,而且因为靠近河流,冬季的冻土层可能相对较浅。春桃将这里命名为“新夏谷地”,寓意着大夏文明在这片新土地上的开端。
而农业试验队那边,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土豆和春麦的种子,在经过低温环境的检验后,依然能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