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归来的“异客”(1/1)

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燃烧着的金盘,正缓缓沉入远方黛青色的山峦背后。它将最后一抹绚烂的余晖慷慨地泼洒在天际,橙红、绯红、柔紫、淡金……无数种难以名状的色彩交织、融合、变幻,仿佛一幅流动的、壮丽无比的油画。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夕阳的映照下,也染上了一层温暖而朦胧的光晕。

田野一望无际,翠绿的稻浪在傍晚的微风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涟漪。白日里,这里曾回荡着村民们辛勤劳作的号子声、锄头碰撞泥土的闷响、以及偶尔响起的几声说笑。而此刻,随着夕阳的沉落,那些声音如同被大地温柔地收纳,渐渐平息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村庄里家家户户屋顶陆续升起的袅袅炊烟。那灰白色的烟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带着一种人间烟火特有的暖意,缓缓升腾,与天边的云霞融为一体。空气中,开始弥漫开来饭菜的香味——那是柴火灶特有的、混合着谷物和蔬菜清香的味道,朴实而诱人,勾连着每个村民最深切的归家渴望。

远处,孩子们追逐嬉闹的清脆笑声也渐渐远去,大概是被母亲们的呼唤牵回了家。喧嚣了一天的村庄,如同一个疲倦却满足的巨人,慢慢沉静下来,准备卸下白日的辛劳,拥抱即将到来的、宁静的夜晚。

然而,在村庄边缘那座可以俯瞰整个村落和大片田野的小山坡上,却依然伫立着一个身影。

艾娃。

晚风吹拂着她海藻般的长发,发丝在夕阳的余晖中跳跃着细碎的金光。她穿着一身简单的棉布衣裙,裙摆被风吹得微微摆动。她的目光,正深情地凝视着脚下这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那目光中,没有了初来时的迷茫与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坚定,以及一种近乎母性的温柔。

她看着这片土地——这片曾经贫瘠、凋敝,几乎要被遗忘的土地,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修的水渠如同银色的带子,蜿蜒在田埂之间;改良过的稻种长出了饱满的稻穗;田埂边,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豆类和蔬菜正在茁壮成长;远处的果林里,嫁接的果树枝繁叶茂,预示着未来的丰收。这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欣慰,有感慨,有自豪,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片土地,因她的到来而开始改变;但这片土地真正焕发生机,却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她,只是那个最初播下种子,并坚持浇灌的人。

思绪,如同被风吹动的蒲公英,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年前,她刚刚回到这里的时候。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刚刚从农学院毕业,满怀理想却又对现实一无所知的“学生娃”。城市的繁华和机遇曾向她招手,但她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回到这个生她养她,但也让她渴望逃离的偏远小山村——艾家村。

艾家村,是以艾娃家的姓氏命名的村庄,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特殊的待遇。恰恰相反,她的归来,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怀疑和审视的目光。

她回来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或者说,是沉闷)湖面的石子,在村庄里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

“艾家那个丫头?就是当年读书读出去的那个?”

“是啊,听说在城里读的什么农业大学,现在倒好,又回来了。”

“啧啧,城里待不下去了吧?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回来刨地?”

“我看悬,细皮嫩肉的,哪吃得下这份苦。”

流言蜚语,像村口的风一样,无孔不入。艾娃听在耳里,虽然表面上装作不在意,但心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她理解村民们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门”,去城市里过好日子。她的“逆向”选择,自然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失败”的意味。

更让她感到压力的是,她回来并非只是想安分守己地做个普通农民。她带回了新的农业知识,新的种植理念,她想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想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起来。

她的第一步,是想推广水稻新品种。

当时村里种的水稻,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她通过大学的导师,弄到了一批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免费提供给愿意尝试的村民。

她以为,这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新品种?能靠谱吗?”第一个站出来质疑的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村里资格最老的种田把式,王大爷。王大爷抽着旱烟,眯着眼睛打量着艾娃,语气里满是不信任,“我们祖祖辈辈都种这个老品种,虽然产量是低了点,但好歹能收上来,饿不死人。你这新种子,万一水土不服,种不出东西来,那全家老小喝西北风去?”

“是啊,艾娃丫头,”旁边一个中年妇女,李婶,也跟着附和,她是村里有名的快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刚从学校回来,懂什么种地?书本上的东西能当饭吃?”

“我……我做过试验,也查过资料,这种子很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只要管理得当,产量能提高至少三成!”艾娃有些激动,脸颊微微泛红,努力想说服他们。她拿出自己做的笔记和一些农业期刊上的文章,试图用科学数据说话。

但村民们显然对这些“纸上谈兵”不感兴趣。

“三成?你说得轻巧!”一个壮实的汉子,是村里的种田大户,张叔,他瓮声瓮气地说,“到时候能有老品种的收成我们就烧高香了。艾娃,不是我们不信你,实在是这地是我们的命根子,赌不起啊!”

“就是,我们可不敢拿一年的收成交学费。”

“还是老老实实地种老品种吧,心里踏实。”

质疑声此起彼伏。大家看她的眼神,就像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异想天开的孩子。那种眼神,比直接的斥责更让艾娃感到难受。她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准备了各种数据和案例,却发现自己在村民们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最后,只有一个人愿意支持她。那是村里的孤寡老人,陈爷爷。陈爷爷无儿无女,种着一小块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看着艾娃那双充满期盼又带着失落的眼睛,叹了口气,说:“艾娃丫头,俺这把老骨头了,也没什么可输的。俺的那半亩地,就给你试试吧。成了,俺沾光;不成,大不了俺今年勒紧裤腰带。”

那一刻,艾娃的眼眶湿润了。在一片质疑声中,陈爷爷这微弱的支持,如同黑暗中的一点星光,给了她莫大的慰藉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于是,艾娃的“试验田”,就从陈爷爷那半亩薄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