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周旋到底(1/1)

“陛下,每个郡国一年的举荐名额是一到二人,但是能参与科举的绝不止这些人。

有些家世差一些的,或者是寒门子弟,他们哪怕愿意排队,也不知要等待多少年才有可能轮到他们。

这些人会是科举的天然支持者。

但是如果科举的名额太少,或者考上后只能当最低级的官吏。

他们很可能不再支持科举。”

天然的支持者,就是天然的获益者,若是他们无法获益,又怎么会支持?

人心,都是会变的。

“状元的话,朕会给一些特别待遇。不,前三名都给,千金买马骨,先让天下的读书人看到科举的好处。”

刘彻一向舍得给赏赐。

要是前三名的表现不好,以后会犯下错误,到时候再把一切都收回即可。

科举,是他们的敲门砖,但总不应该还是他们的护身符吧。

“普通百姓这方面,朕有些不明白,他们不是科举的参与者,为何也会是支持力量。”

即便推行科举,受益的对象范围会扩大,但是也扩大不到所有百姓身上。

刘彻即便是做梦,也只敢梦一梦大汉的百姓人人都识字。

至于人人能读书,人人都能参与科举,他连做梦都不敢想。

在人口比例上,科举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好处。

百姓们凭什么支持科举,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能选出对他们更好的官员么?

刘彻很清楚,不管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博弈。

皇权和寒门子弟是最大的受益者。

制度本身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的好处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对他们来说,不管哪种制度,选出来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官员好坏全凭良心和朝廷的约束。

科举制的官员中,没有世家大族背景的软柿子更好约束一些,犯了错容易被惩罚。

刘彻不太明白,霍去病和卫青也不太明白。

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局限在这个时代,没有见过百姓们展现出巨大的力量。

“陛下,在黑板上划分的几个群体中,百姓们支持谁,谁就会赢。

而我们想赢,就需要赢得百姓们的支持。

高祖皇帝当初约法三章,迅速赢得关中百姓民心,他们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后来的事情陛下比我更清楚,无需我再多言。

以前我总听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

古代历史中,失民心者失天下,似乎要更准确,更贴近历史事实。”

得民心者得天下么?

刘彻画了个问号。

从陆鸣那里听来的历史经验告诉他,在古代,得世家大族支持的人更容易得天下。

如果民心是指世家大族之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听起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但自己现在要对付的就是世家大族。

听完刘彻的疑问,陆鸣反问道:“陛下认为,世家大族为何强大?”

陆鸣先给出自己的答案,“我认为他们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掌控民心,获得百姓的支持。

他们得了民心,一旦朝廷和世家大族有冲突,就代表朝廷失去了相应的民心。”

沉默偏科,刘彻的声音有些沉重。

“天高皇帝远,百姓们最直接接触的就是当地的世家大族。

他们有声望,有威信,掌握大量土地,有大量百姓依附他们而生。

他们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也是如此。

他们振臂一呼,自然应者云集。

哪怕是骗,都会有很多百姓轻易被他们蒙骗。”

刘彻心中杀念四起,世家大族的强是因为他们本身的那点人口么?

更多的还是他们所能影响到的人口,堪称威震一方,不是诸侯,胜似诸侯。

诸侯国还要受推恩令的削弱,世家大族不会。

“陛下,土地兼并会促使更多的人口依附世家大族而活。

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民心从朝廷流转到世家大族。

隐匿于世家大族的人口越多,朝廷能收到的赋税就越少,为了维持开支,就会对剩余百姓征收更多有的赋税。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

赢取民心,没有比土地更有效的手段。摊丁入亩可以释放大量的隐匿人口,让他们出现在朝廷的账册上。

百姓不需要支持科举,不支持世家大族就是对科举最大的支持。”

思索片刻,刘彻有了决定。

“待朕问问桑弘羊,今年要彻底取消小孩的口赋钱,大人的算赋钱也要减少一些。”

……

孔府。

“富民侯此举就是在乱我大汉社稷。”

孔臧重重一拍桌子。

“陛下诏令各郡举荐贤能,各地太守和名门望族自会忠于职守,为朝廷选拔可用之人。

无论是品行还是才干,全都超出于众人之上者才会被举荐。

科举考试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品行么,一个人若是品行不端,当官后岂不是为祸一方。”

朝堂上,孔臧被驳斥的哑口无言,回府后终于回过神来,找到了新的理由。

“太常说的对。”

孔府之中,聚集了他的朋友和学生,纷纷跟着他一起讨伐陆鸣,讨伐科举。。

“为官者,品行为先。以往所举孝廉,俱是各地孝行出众之人,又经过多方考察,为官后自然品行端正。

富民侯要推行科举制,明显就是不信任各地太守和名门望族,也不信任朝堂上其他官员。

难道他以为只有他是清廉无私的么,他是要与天下人为敌么?”

“我等太学生,蒙受郡国举荐,太常选拔,才能进入太学之中。

学成之后,考核为甲科者才能被任命为郎官,考核为乙科者只能为吏,担任地方佐官。

如今大将军要让军中将士到各地任职为吏,富民侯要让其他人无需举荐也可参与考试为官。

如此随意,设立太学又有何意义?”

太学生们很受伤,太学之中,大部分都是有背景有家世的,寒门子弟只占少数。

虽说寒门子弟可以自荐入学,但是他们所见过的人之中,全都是被他人举荐而来,自荐而来的一个都没有。

能被举荐的人,自然都耗费了一番功夫。

提到卫青的事情,孔臧没有说话。

军中能读书者可以考核为吏,是给数十万将士们的奖赏。

直接阻拦此事,无异于与天下间所有的大汉将士为敌。

陛下同意此事,却没有同意科举制,他自然也不好一个都不同意。

“老夫身为太常,绝不会任凭富民侯肆意妄为,若是他坚持要推行科举,

老夫就是拼了这条性命,也要与他周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