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封狼居胥(1/1)
“听说这是你们的圣山,你们平时就是在这祭天的?”
霍去病看着眼前的山峰,这次到他了。
伊稚斜被捆成麻花一样,一脸的不服气,“是又怎样,这是我匈奴人的圣山。”
陆鸣笑着道:“是你们的圣山又怎样,我们也能登上去。听说你们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
姑衍山我们也会去的,但祭祀的是我汉家天地。
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这片天地都是我大汉的。”
匈奴人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典礼,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祭地,共同构成匈奴人祭祀天地的体系,是他们精神信仰的所在。
让汉人在此祭祀天地,类似于后世的中原王朝被异族打到泰山,并在那里举行封禅大典。
来之前,霍去病就已经做好了封禅的准备。
“这是我匈奴人的地方,你们不能这么做,天神不会放过你们的。”
伊稚斜前所未有的绝望。
让汉朝人在两座圣山祭祀天地,对于匈奴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是信仰的崩塌。
以后无论匈奴是否还会崛起,无论匈奴会强大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永远抹不去的耻辱,除非他们能打到泰山去,否则永远都要蒙受屈辱。
不单是伊稚斜,其他匈奴俘虏们得到消息后,反应都极为强烈,甚至爆发了动乱。
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霍去病和陆鸣迅速镇压了动乱。
陆鸣找到一块巨石,一丈多高,站上去后很显眼。
他看着眼前的大汉将士,其中有很多匈奴人的面孔,有些人看起来也有点不平静。
“在漠南的时候,那里的匈奴人说我是天神的使者,今天本使者主持一次祭天仪式有什么问题么?”
陆鸣的神使身份,可是漠南匈奴的萨满亲口承认的,赵破奴和高不识等人都知道。
“没问题,侯爷就是天神的使者。”
“对,侯爷就是神使。”
陆鸣清了清嗓子。
“我看军中很多兄弟都是匈奴人,所以我们今天更要举行祭天仪式。
不管你们以前是哪个部落的,归降大汉后,你们就是汉朝人。狼居胥山以前会保佑你们,以后也会继续保佑你们。
如果天神怪罪你们,或者怪罪我,那我们今天就登不上狼居胥山。
如果能登上去,就代表天神也认为我说的对。
这片天地就是大汉的天地。”
说完后,陆鸣一挥手,高声大喊,“上山。”
伊稚斜还在破口大骂。“快点停下,你们要是敢上山,天神不会放过你们的。”
陆鸣一把抓住他身上的绳子,把他拖在地上往山上走。
“哪来那么多废话,天神都不反对,你喊什么喊?”
“天神怎么不反对?”
“天神说不行了么,没说就是可以。”
伊稚斜差点被气吐血,这人怎么如此无赖,天神怎么会直接说话。
霍去病走在另一侧,“别挣扎了,天神和狼居胥山都不会反对的,以后的史书上会记载,我们活捉你之后,带着你一起祭天。
要不是牛羊够用,杀你祭天也不是不可以。”
自己的高光场面,霍去病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没有任何阻碍,一行人顺利来到匈奴人在山上的祭祀场地。
伊稚斜眼神空洞,似乎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他的圣山被汉朝人给玷污了。
汉朝人不仅亵渎狼居胥山,竟然还带着他一起上来,实在是太过分了,哪有这么欺辱人的。
他活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过分的事情。
其他匈奴人也都没了之前的情绪,认命般的低下了头。天神都不管,那他们也不管了。
准备好祭祀的牛羊,霍去病安排人进行祭天的仪式,祭祀的当然不是天神,而是大汉的天地。
霍去病不知道历史上自己是怎么祭祀的,但想来是比较简单的。
这次出征前,他特意了解了一下祭祀礼仪。但山上条件不足,他根据实际条件进行了一定的删减。
筑好土制的祭坛,摆上贡品,念诵祭文后又刻在石壁上,他的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维元狩七年秋,大汉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富民侯陆鸣,奉天子威灵,率虎贲万骑,北逐匈奴。
绝大漠,破王庭,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汉旌所指,胡尘溃颓。圣山勒铭,永镇北维,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洋洋洒洒数百字,一共刻了三天,每一个字都刻得很深,极为清晰,希望能保存的久远一些。
把伊稚斜带到石壁旁,陆鸣指着最后几个字,“认识么?”
霍去病一字一顿的指给他看,“虽、远、必、诛!”
祭祀完成后,两人继续带着人北上,姑衍山还在等着他们呢。
所谓封禅,有封有禅,是两件事。
封指祭天,禅指祭地,需要在两座不同的山头分别举行。
封禅泰山同样如此,祭天仪式在泰山上完成,祭地仪式在旁边的梁父山或是其他山上完成。
祭天的山最重要。
去姑衍山的路上,陆鸣笑着道:“也就是现在,封禅还没有和皇帝彻底绑定在一起,咱们俩也能进行封禅。
等到了后世,就只有皇帝才能做这件事,别人碰不得。”
最重要的是,刘彻知道封狼居胥后,丝毫没有生气,反而主动要求霍去病有机会一定要来一场。
他自己来不了,只好让霍去病和陆鸣代替他来。
又不是封禅泰山,刘彻并不忌讳。
大军一路北上,在姑衍山祭地后,又发现几路匈奴骑兵的踪迹,一直追到了瀚海,竟然是之前逃跑的左右大将。
战斗结束,陆鸣牵着战马到湖边饮水。
叮,饮马翰海,打卡完成。
“伊稚斜,你以为你不去朝鲜我们就不打你了么。现在看到了吧,即使你不去,我们也会打过来,还会一直打到这。”
匈奴人以为,隔着大漠,就能拦住汉朝人,或者可以以逸待劳。
但是他们低估了大汉的实力,更低估了大汉的决心。
为了彻底解决匈奴之患,大汉的决心坚定得超乎想象,不会被任何原因动摇。
伊稚斜已经彻底麻木了,亲眼看着汉朝人完成祭天,又完成祭地,之后一路来到瀚海。
他似乎看到了匈奴彻底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