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南北分裂,星星之火!(1/1)

东宫太子府。

朱见深放下手中之笔,揉了揉手腕,显得有些酸痛。

这长时间抄写经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胜在可以让人静心凝气,思路变得清晰。

别看他现在成了监国太子,于文华殿摄政,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比如引起朱土木的忌惮与猜疑,这一点朱见深早就预料到了。

毕竟是做皇帝的人,朱土木两朝为帝,还去瓦剌留过学,哪里是什么简单货色。

这位“大明战神”,本就是个志大才疏之徒,受尽苦难之后,只怕对谁都不会信任。

接下来,朱见深要做的,就是点燃一把火,让朱祁镇无暇他顾,继续追查曹吉祥案中的疑点。

至于这把火,该烧在什么地方,他早就有了准备。

恰巧在这个时候,王纶神情凝重地走了过来。

“殿下,出事了。”

“王大珰传讯过来,陛下命锦衣卫严密监视东宫!”

朱见深眉头一挑,并不觉得意外。

如果说到了这个时候,朱土木真正信任之人,就只剩下那个袁彬了。

从那日朱土木下令,进袁彬为锦衣卫指挥使,朱见深当时就反应了过来,自己这是引起了天顺帝的忌惮与猜疑。

那么,袁彬监视东宫,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无妨。”

“斩断和牛玉的联系。”

“近些日子老实安分一些,不要惹出祸事!”

王纶听到这话,立刻躬身领命。

朱见深瞟了他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这小宦官是个机灵且忠诚的,就是小心思太多,需要时不时地敲打一二。

“走吧,去文华殿!”

廷议照常进行。

过了半个月的时间,曹氏逆党早已肃清。

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整个京师上空都弥漫着血腥味道。

这场突如其来的动乱就此告一段落,而大明王朝面临的困境,却不止如此。

比如广西匪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被摆在了台面上来。

然而这一次,却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先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寇深发难,公然弹劾安远侯柳溥进剿匪寇不利,致使广西匪患坐大,请求将其枷锁入京,下狱问罪。

紧接着大理寺卿项忠却将战火引到了兵部尚书马昂身上,指责马昂尸位素餐,兵部总领天下戎政,却弊病横生,卫所糜烂京军腐朽,他这个兵部尚书难辞其咎!

话说到这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项忠这是在借机发难,分明就是故意针对马昂。

卫所糜烂,京军腐朽,这是土木之变后出现的事情,兵部尚书都换了好几任,关他马昂一人什么事儿?

在场廷臣都清楚,这是事实。

可偏偏谁都不敢开这个口,撕开这张遮羞布。

朱见深着重看了项忠一眼,这位大明名臣。

项忠,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进员外郎;正统十四年于土木堡被俘,敌人命他喂马,他乘间挟两马南奔,战马疲惫而死,徒步七昼夜始归。

景泰中,项忠由郎中提升为广东副使,天顺初年任陕西巡察使,任职期间颇有治绩,离任时陕籍军民纷纷到朝廷请求留任,后进为大理寺卿。

值得一提的是,项忠是浙江嘉兴人,不折不扣的南臣。

而兵部尚书马昂,太学子弟,宣德年间以仪容俊伟、声音宏亮、授行在鸿胪寺序班,正统年间进监察御史,景泰年间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天顺初年升右都御史,后升兵部尚书。

而马昂是河南祥符,也就是说,他是北臣。

项忠这突如其来的一手,直接点燃了朝堂之上的南北矛盾。

以吏部尚书王翱、兵部尚书马昂为首的北臣,与以大理寺卿项忠、刑部尚书陆瑜、礼部尚书萧晅等人为首的南臣,开始在文华殿内争吵不休。

一点星火,成功点燃了这场南北矛盾。

朱见深将眼前这一幕看在眼里,依旧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大明王朝的南北分裂,其实由来已久。

那常年南北榜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是朱土木加剧了南北分裂。

朱土木喜欢用北臣,这是他亲口承认过的事情。

他曾经告诉李贤,“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这个“时”,说的就是内阁阁老彭时,江西南人,正统十三年朱祁镇亲点的状元,朱祁镇喜欢彭时的风度,在选取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

而与彭时相反的还有一人,三元魁首商辂,浙江淳安人,正统十年朱土木钦点的状元。

同为状元,彭时在景泰年间没有快速升迁,没有一味迎合朱祁钰向他表忠心。

但跟他不一样的商辂,在景泰年间光速升迁甚至进入内阁,终景泰一朝,商辂一直在内阁任职,深受朱祁钰器重信任,这在朱祁镇看来这种背叛自己向朱祁钰表忠心的动作。

因此朱祁镇相比于彭时就很厌恶商辂,夺门之变后商辂被革职下狱,后罢官。

除了商辂外,朱祁镇复位后也就对景泰年间得宠的一些官员进行了清算。

因为于谦、陈循等人恢复保举制度,所以朱祁钰时期爱用南方官员,景泰重臣基本上都是南方人。

而朱祁镇本就在正统时期相对来说爱提拔北方官员,所以自然会打压这些景泰南臣,从而重用北方出身的大臣。

如此循环,此刻朝堂中许多北方出身的官员在要职,而许多景泰年间飞升的南方官员郁郁不得志。

然而问题在于,大明经济中心在南方,这也意味着南方的受到更好的教育,并进入官僚体系的几率更大,而景泰天顺时期这种因为皇位变动令政策倾斜的大幅度转变,以及眼前这样一个喜用北人风格的朝堂体系,毫无疑问对于大明这个以南方为经济教育大区的政权是别扭的。

最要命的是,此时景泰朝提拔重用的那批官员,要么仍在世要么在官场中仍具有不小影响力,比如说那商辂曾经一度做到了内阁首辅,亲朋故旧遍布朝野,连朱祁镇都不敢直接杀了他。

所以,此时的朝堂充斥着爆炸的味道,稍微一点火星就能点燃这场南北之争!

朱见深见火候差不多了,索性径直转身离去,入宫告诉朱祁镇这个“好消息”。

他这一走,群臣面面相觑,最后只能互相瞪眼,然后愤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