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时间不等人(1/1)

五年?

陈东莱一听需要五年时间,心中不禁有些焦躁起来。尽管之前在与几位老同学交流时,他已经对这个修复时间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真正面临这个现实时,他才深切地感受到这段漫长的修复期对他来说是如此难以承受。

要知道,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常每隔五年才会公布一批。而第三批评定已经是在遥远的1988年了,所以按照时间推算,接下来的两三年内进行第四批评选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极有可能就在1995到1996年之间。

然而,如果要花费整整五年的时间来进行修复,那么龙王庙无疑将会错过这次至关重要的第四批文保单位评选。如此一来,恐怕只能等待下一次评选了,那将会是2001到2002年。这对于陈东莱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的结果。

毕竟,他的任期不过短短两三年而已,谁也说不准他什么时候就会被调离开江县。如果不能尽快做出卓有成效的实绩,那接任的领导干部还会认真把这项事业继续推进下去吗?

再说了,早五年帮龙王庙评上这顶帽子,就意味着开江县可以提前五年时间,打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名头,与各大旅行社和游轮公司进行谈判。光是这五年的门票钱,就能为开江县带来一笔丰厚的财政收益了。

他稍稍犹豫了一下,便一脸诚恳地对吴教授说道:“吴教授,五年时间确实太久了,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在两年内完成这项工程,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参加 1996 年的第四批重点文保单位评选。您看,您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尽量缩短一下工期?”

吴教授听了陈东莱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为难的神色,他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这恐怕有些困难。重建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非常严谨和细致,时间太仓促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陈东莱见状,心里有些着急,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咬了咬牙,继续说道:“吴教授,我知道您的顾虑,但我县真的非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项目。这样吧,如果您能够帮助我们缩短工期,我们愿意为各位专家支付额外的顾问费用,以表示我县的诚意。”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顾忌,当着站在一旁的老学长的面,毫不犹豫地从那个略显陈旧的公文包里掏出了两个信封。

两个信封的外观并不起眼,但上面却清晰地印着“开江县财政局”几个红色宋体大字。

毫无疑问,这笔钱显然是出自陈东莱自己的腰包。他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津贴和工资,去帮助公家处理事情,即便是像黄大强这样的人物,恐怕也难以说出半句反对的话来。

至于说这样做是否算是行贿?那可真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在那个年代,缴纳顾问费来参评项目或比赛,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再平常不过了,根本不可能被认定为行贿受贿。而且委托专家为本县的文保事业建言献策,本来就该给足车马费与茶水费。

其次,只有当一个人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向他人输送金钱时,才会被称之为行贿。而陈东莱今天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对开江县五十二万群众未来的考虑,他自掏腰包,完全是为了集体利益着想!

算起来,今天交的这笔顾问费用,再加上陈东莱上次自掏腰包给城关派出所立功民警们的奖励,前前后后加起来,他差不多已经花费了七八千块钱。

他妈的,工作四五年,没贪过公家一分钱;要是让纪委或者审计局倒查一番,说不定会发现政府还欠着陈东莱好几千!

老吴教授听到陈东莱提到顾问费用时,原本有些疲惫的眼睛突然微微一亮,仿佛被一道光照射到一般。他脸上的表情也在瞬间变得轻松了一些,原本紧蹙的眉头也略微舒展开来。

当他的目光落在陈东莱手中那两个颇有厚度的信封上时,他的眼神更是直接定住了,仿佛被那信封里的东西吸引住了一般。

他工作了二三十年,顶着正高级职称,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五百多块钱而已。虽然五百多块钱在其他城市或许已经足够生活得很富足了,但这里可是京师!

正如古人所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老吴教授对此可是深有体会。京师的物价高昂,生活成本也高得惊人,五百多块钱的月工资在这里实在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更让老教授感到压力的是,他的儿子本科毕业没多久,已经把女朋友带回家见过家长了。按照正常的发展,这两年之内儿子肯定是要结婚的。老教授自然是不希望儿子离家太远,最好就是能留在京师发展。

既然如此,为儿子和将来的儿媳买一套房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毕竟总不能让儿子结婚后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吧?那样不仅不方便,也不利于小两口的独立生活。

摸了摸信封的厚度,老吴教授拉开抽屉,厚着脸皮,将两个信封的其中一个丢进了自己的抽屉。他想了想,然后开口对陈东莱说道:

“专家的事情我来处理。过几天我再和其他专家们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 1995 年年内完工。不过,你们也要确保地方资金能够尽快到位,同时居民建材归还工作也要加快进度,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推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