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郭皇后【169】(1/1)

武将杀敌立功、驰骋疆场、收复失土,听着就热血沸腾,天真没吃过苦的二代们心底都有一个带吴钩的梦。

再者,穷人家和寒门子弟基本上是学不起武的,这不就少了一部分的竞争对手吗?

有些实在是吃不了学武的苦,或者自认为清流、不与武夫为伍的二代人家只好见缝插针的把孩子送去立功。

太子殿下去治理西夏明显就是一个好机会,同时还可以和未来的官家培养一些君臣之情,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范纯礼倒不是这些人其中的一员,他淘气归淘气,还是继承了自家爹爹的好脑子。

这次不用太子殿下说,他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名字报上去了。

他和太子殿下一起长大,就学都是同一个老师,太子殿下如今已经在战场上立了大功,而他至今还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范纯礼觉得自己被朋友落下了太多。

他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能追上太子殿下的步伐。

将来才能做太子殿下心目中最好的臣子。

范仲淹倒是不知道儿子心里的弯弯绕绕,只能恨铁不成钢的看着范纯礼的背影,咬牙切齿。

在一旁偷听了一会儿的王安石感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看向自家的大胖儿子王雱。

王雱也时常气他,估计长大过后又是一个范纯礼吧。

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宋绾看着底下越来越远的一批年轻人,将来开创另一个时代的,或许就是这些人。

时光如梭,斗转星移。

很快,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赵暄每年除了中秋和春节回到洛阳与宋绾赵祯团聚,这三年的时间大多都是聚少离多。

正是因为赵暄如此努力勤政,西夏的局势一年比一年安稳,康定元年时,灵州、兴庆府等地还有自称李元昊血脉之人的造反起事,赵暄带人平定之后,施行教化,近些年来西夏百姓已经逐渐接受了作为宋人的身份。

宋人有钱,再加上朝廷对赵暄不遗余力的帮扶,各种基建、良种都不吝啬赵暄取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原本有些贫瘠的西夏处处都是丰收的气息。

辽国人赎买士兵俘虏送来的良马被宋绾全部安置到河西之地。

三年时间,良马繁衍的数量已经很是可观,在狄青的训练下,朝廷拥有了一批强悍的骑兵,军器监的火铳和大炮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将士们的刀枪都在渴望鲜血,蠢蠢欲动,急欲出鞘。

这时,岭南出事了。

宋绾看完军报,心中怒极,面上倒是端的一副冷静的神态。

“平甫,急召范大人和狄大人、富大人入宫。”

张茂则一看官家的脸色,就知道恐怕是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发生了。

范仲淹、狄青并其他两府重臣来的很快,官家深夜急召,必定是有十万火急之事。

宋绾把军报递给几人看。

“小小侬智高,贪得无厌,得陇望蜀,我朝已经同意其归附的请求,没想到他竟是贪心不足,直接带兵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