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郭皇后【162】(1/1)
虽然确实更有可能的是当今陛下后宫空虚,整个偌大的洛阳宫只住着官家、圣人、太子三人,满打满算不超过三十个的宫女和太监。
按照官家务实的性格,多半是觉得皇宫太大,搁那闲置也是浪费,索性让其发挥一些应有的作用。
论简朴,古往今来,当今陛下也算是独独一份。
王安石擅术算,官家简朴至此,私库省出来的钱几乎一半投入军器监和工部,另一半都拨给了军费。
这也是为什么西夏一战并没有怎么劳民伤财的原因,基本上各地都没有加赋税,甚至有些受灾的地区,官家还特意让官家减免了赋税。
知道了君实兄的位置,王安石把礼物放下:“嫂夫人,我找君实兄确有事相求,这是我的一片心意,您且先收下。”
说完就放下东西急匆匆的离开了。
张氏一愣神的功夫就看不见人了,等反应过来也只好摇头失笑。
王安石走在街头,抬手换来一辆公共马车,给了车夫两个铜钱,让他载着往万象神宫的地方去了。
他今年才从外放之地回到洛阳,比之开封,洛阳的古韵更足些,但是这些年洛阳的变化实在是巨大,就如日日都要读的官报,还有这能跑遍整个洛阳的公共马车,对他来说都是格外新鲜的事物。
这般想着,王安石探出头和车夫搭着话。
车夫年纪很轻,但双手和裸露在外的皮肤很是粗糙,一看就知道他常年干体力活打探了一番才知道,他原是逃难来的流民,在外郊分了一块地,但是种地要靠老天。
外郊基本上是荒地,就算是开垦出来收成也不好,等到春秋播种的时候,家里没存粮,吃了上顿没下顿,人都活不成了。
“还是京城好奇,机会多,我这一把子力气,赶车的活就适合我,每日赚的银钱足够我一家老小生活,还有闲余,可比只种地好多了。”车夫一甩马鞭,很是开心的道。
“若是人人都觉得赶车有利可图,都跑来赶车,届时供过于求,失业了怎么办?”王安石问,“还是种地稳妥些,不是吗?”
“至于收成青黄不接的问题,我听说民间时常会向地主和富人借高利贷渡过难关,但往往都因为利息太高,被地主盘剥导致人地皆失,你说要是官府给你们提供粮食贷款,是不是会更好?”
车夫被王安石问的一脸懵,他大字不识一个的,差点都没听懂这位相公文绉绉的话。
但提起高利贷,他就一脸后怕:“哎,这东西可不敢碰。”
“多少借了高利贷的人都家破人亡了。”
“官府出面,自然是正规有保障的,你不用害怕,官府也是想帮扶农民。”王安石安抚。
“那可说不准了。”车夫咬了咬嘴里叼着的狗尾巴草,“民不与官斗,官老爷们和那些地主们没什么区别。”
说完车夫拍了拍脑袋:“这位相公,你看我,就是瞎说的,瞎说的哈,你不要放在心上。”
王安石听着车夫的话,若有所思。
朝廷没钱已经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使是官家在庆历新政当中裁官裁兵,但国库还是空虚,否则官家都不必动用自己的私库去贴补。
归根结底还是冗费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赋税年年都在减,拨给军队和工部的预算却年年都在增加,即使加上海贸的利润,也是不够的。
他这几年行走民间,终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法子,朝廷通过给农民放贷短期的缓解农民的困境,朝廷可以通过收利息,即使不加赋税也能实现增加财政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事。
但是车夫这番话像是一道闪电打在他的天灵盖上。
从宏观来看,这法子确实能起作用,但是,需要保证在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
但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他在地方多年,见多了小吏欺压百姓,为祸乡里的例子。
官员与地主豪强相勾连不在少数。
这两重大山压在百姓身上,百姓焉有反抗之地?
若是这法子按他所想的在全国推行下去,引发的连锁的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王安石越想越后怕,额头都开始冒冷汗。
这般想着 他就恨不得调转回家修改自己的计划书。
这时车夫提醒他:“这位相公,万象神宫到了,诚惠两枚铜钱。”
“这么多人?”万象神宫几乎占了整个洛阳宫的四分之一,但即便如此,仍旧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环顾四周看了眼,马车有单独的停放位置,行人虽多,但也分了左右单行道,乱中有序。
“那是自然,我每天都走这条路线,忙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几百的客人。”车夫脸上洋溢着笑:“等我攒了钱,把我家孩子也送到学堂读几年书,到时候识了字,也能进神宫看书去。”
“不识字也能进去,不是吗?不如有时间也带你家孩子来逛逛?”
车夫惶恐的摆了摆手:“不行,这里是读书人才能去的地方,我一个粗人……”
听着他的话,王安石鼻子发酸,他低头数了十个铜钱:“给你,多的就当是你陪我聊天聊开心的赏钱。”
“谢谢这位相公,小的祝相公前程似锦。”车夫不停的作揖感谢,王安石想拦都拦不住。
拜别了车夫过后,王安石有些心绪不宁,问管事的寻了司马光的位置,他一路摸了过去。
“君实兄,你可让我好找!”
“王介甫?”司马光轻轻的放下手中的线装书,揉了揉有些胀痛的眼睛:“你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我有事相求,是十万火急的事情。”想到自己计划的大漏洞,王安石现在就更加需要这次去西夏的机会了。
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
司马光忍不住恨铁不成钢的道:“王介甫,你今年几岁了?好不容易被调回了洛阳,竟然又想着去外地做你那七品小官?”
王安石叹了口气:“人各有志,我之所求,不过是,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