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章 三至五年内,非必要不开战(1/1)
“弘治十一年至弘治二十二年,大大小小战事数十余次。”
“好战必亡,多荡必衰。”
“该让百姓们歇一歇了啊陛下。”
邓艾拱手,感情真挚,言辞恳切。
“邓艾,镇国府这些年是打了不少仗不假,但哪一仗不是有理有据,哪一仗不是为了江山社稷、黎明百姓的集体利益在战斗?”
“没有这几场大胜,西南地区将动荡,东南沿海倭寇仍然会是百姓们的梦魇,大漠鞑靼、安南贼子更是会对边境百姓展开难以想象的残忍侵扰。”
“现在镇国府将这些问题都给解决了,此刻你倒是跳了出来。”
“你这话,未免有些丧良心吧。”
朱厚照微微皱眉看着邓艾,眼神中闪过一抹不悦之色。
他从小是个好战派,这么些年来也一直希望已经腐败下去的大明军务拉起来。
结果现在好不容易新军成立、兵部建立,打了几场漂亮的仗,一扫数十年之颓势。
这老东西居然转眼就跳出来泼冷水。
简直是岂有此理!
更何况,这几年打仗的频率稍微高了那么一丢丢跟今天探讨的话题有哪怕一丢丢的关系吗?!
“殿下,臣没有否认这些战事中为大明带来的好的一面,但凡事不能只看好的一面,其对大明对百姓的消耗摆在这里。”
“殿下,好战必亡,多荡必衰啊。”
邓艾“苦口婆心”,任由朱厚照说什么他也就只扯这这两句。
打心底就认为现在的大明不适合做其它的大动作了,就该好好修养身息放下一切正在进行、还未进行的大动作。
顽固程度,可见一斑。
朱厚炜在一旁眉头也是下意识抬了抬。
邓艾说大明这些年大动作太过于频繁这件事他是同意的。
毕竟强如唐太宗贞观时期军事、搞钱样样精通一场大战后也起码会有两三年的缓冲。
永乐着名的五征漠北除了最后两次的时间节点较为短暂以外其它几次都是相隔了挺长的一个缓冲期。
虽然大明这十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不管是经济还是农业生产都有跨越式飞跃,但频率涨的在朱厚炜看来也确实有点稍微太快了些。
战争想要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一个平衡的越战越强、以战养战的节奏,大明目前还没有达到。
所以原本朱厚炜便有打算后续将重心集中到发展建设上在原本的发展节奏再推进一步作为这些年战事消耗的缓和与升级。
邓艾这突然就踩到了跟他一样的目的,让他一时间还是有些惊讶。
这老小子在翰林中一直是一朵奇葩,但其的本质其实比朝堂上大部分人都要好的多。
“真好,看来以后可以给他谋一个差事。”
“让他好好的为大明服务服务。”
朱厚炜心中暗笑,已经在一份计划名单上填上了邓艾的名字。
回到现场,邓艾还在述说着自己的观点,希望降低朱厚照搞事的节奏。
“殿下,新军现在是成绩卓越,但这对他们何尝不是一种消耗。”
“西域一战已经打了近一年的光景仍然没有一个好消息传回,远征在外、消耗巨大,这就是过多消耗产生的后果啊。”
“若是在如此下去,下次不知道哪次战事,会尝到恶果的啊!”
见朱厚照还是不为所动,邓艾悲呼大呼。
“你在咒我新军?!”
朱厚照瞪眼,一时间就想要撸起袖子当场干仗。
这老东西,忒给脸不要脸!
“好了。”
看完全程的弘治皇帝终于是开口将全场止住,没有让这场闹剧继续下去。
“刘卿、谢卿、李卿,你们怎么看?”
弘治皇帝看向三人。
刘建想了想拱手上前一步:“陛下,近十年在二位殿下的带领下镇国府确实一扫了大明许多颓势,可见镇国府的许多决策确实是对当时的大明是非常好的善政。”
“不过邓翰林所言也在理,好战必亡。这些年大明各处开辟新战场,确实有些......”
“臣也认为,该缓一缓了。”
李东阳道:“子之所慎:齐,战,疾。臣也认为如今该胜的战该打的仗其实都打的差不多了,对待未来还未发生的战争该谨慎一些。”
谢迁见到自己的两个老同事这一次终于是站在了镇国府的对立面心中倒是微动,随即想了想也是拱手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能战者也应心怀仁义慎于战,臣也赞同邓翰林的观点。”
“哼。”
朱厚照见状不由冷哼一声,还想要说些什么。
“蔚王,你怎么看?”
弘治皇帝没理会朱厚照的小脾气,转眼看向朱厚炜问道。
群臣也是一向目光相转望向朱厚炜。
朱厚照的态度鲜明,朱厚炜此刻的态度就很关键了。
“父皇,镇国府的战争一直都是很谨慎的。”
“每一仗,都是有非大不可得理由,这一点儿臣和太子问心无愧。”朱厚炜坦然,似乎没有因此产生丝毫的压力。
对吼,我们本来就没有上来看谁不爽就“开团”谁啊。
一切都是有理有据的。
那本宫气个啥?
朱厚照下意识就想给自己脑袋来一下。
见到对方矛头指向自己,一下子小脾气上来就想怼一下。
“要不跟厚炜学学泡茶,这么看养气好像挺重要的来着。”朱厚照心中暗想。
邓艾见状连忙道:“殿下,臣觉得还需要更加慎重,百姓们吃不消的。”
“邓翰林说的在理,不过本王也说了镇国府一直很慎重。”
“所以除了除了西洋、中南半岛、西域等少数几个必要的地方外,本王可以跟诸位保证,军部与镇国府后续至少三五年内是不会主动挑起新的战事的。”
朱厚炜的话,让众人内心都不由下意识一跳。
这是,这是给承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