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中国南极科考队探秘威德尔海(1/1)

…中国南极科考队在队长李旭扬带领指挥下深入到威德尔海再次进行环海科考,这是一曲波澜壮阔的冰封与蔚蓝的交响乐章。

二一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南半球盛夏。在地球最南端的大陆边缘,一片被誉为“南极魔海”的辽阔海域——威德尔海(Weddell Sea),正经历着其一年中最为“活跃”的季节。巨大的冰山从冰架崩解,缓缓漂移于墨蓝的海面之上;海冰虽然后退,却依然顽强地占据着大片领域,构成一片壮丽而险峻的极地景观。就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海域,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大型激光束破冰科考船“东方红三十号”正劈波斩浪,执行着一项意义重大的环海综合科学考察任务。

在队长李旭扬的带领下,这支由海洋学、冰川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正争分夺秒地利用这短暂的南极夏季黄金窗口,探寻着地球气候变化的南极密码。

威德尔海,以南极探险时代的英国商人詹姆斯·威德尔命名,却因其变幻莫测的海冰、突如其来的风暴以及曾经吞噬无数船只的险恶名声,在航海家口中获得了“魔海”的别称。其巨大的南极陆缘海盆,是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的关键形成区之一,这种寒冷、高密度的水团下沉后,驱动着全球海洋的深层环流,对全球热量、淡水和碳的分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威德尔海的深入研究,是理解南极冰盖-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环节。

中国南极科考队此次为期三周的威德尔海环海考察,是国家“十七五”极地考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目标明确而艰巨:系统监测该海域的水文结构、海洋环流、海冰物理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追踪记录夏季海冰快速变化下的各项环境参数,评估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影响。

领衔此次科考任务的队长李旭扬,是一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极地科学家。他参与过多次南极和北极科考任务,对极地海洋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指挥下,整个科考队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在极端环境中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

一月二十八日这是一个典型的科考日子,值得拥有纪念。

清晨五时,南极的太阳早已高悬天际,实行着极昼季节永不落幕的守望。虽然天色早已大亮,但科考队的工作节奏并非遵循传统的日出而作,而是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科考计划站(Station)时间表执行。李旭扬队长在每日例行的晨会上,与各作业组组长再次确认了当天的任务清单和注意事项。

“气象组报告,今日海况总体平稳,风力三级,但下午西侧可能有碎冰区聚集,需注意航行安全。…”

“海洋组准备进行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作业,计划完成两个深水站和三个浅水站。”

“海冰组申请上午进行冰芯钻取和冰面观测,位置已选定在左舷方向那座大型扁平冰山附近。”

“生物组准备投放浮游生物网和底栖生物拖网,并继续进行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航线观测记录。”

李旭扬仔细聆听着汇报,不时提出问题或做出微调。

“很好,各位。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冰区作业和甲板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个作业窗口期,获取高质量、连续的数据样本。今天的重点之一是获取威德尔海深层水团的关键参数,这对我们理解底层水形成的变化至关重要。”

晨会结束,队员们迅速各就各位。巨大的“东方红三十号”调整着航向,驶向第一个预定作业站。

深海的探针一CTD与采水作业是一项精细的工作,这也是科考作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利用CTD罗宾森采水系统进行海洋水文要素的剖面测量和海水样品采集。

巨大的金属支架将CTD簇(包括CTD主体、多瓶采水器及其他传感器)缓缓吊放至船舷外,然后精准地放入冰冷的海水中。

在海洋作业组的监控屏幕上,随着CTD的下潜,海水温度、盐度、深度、溶解氧、叶绿素浓度等数据开始实时传回,绘制出一条条揭示海洋层化结构的关键曲线。威德尔海的海水结构异常复杂,表层较冷的融冰水、下层的绕极深层暖水(CDW)以及接近海底的极冷高盐的底层水,共同构成了驱动全球气候引擎的重要部分。

队员们紧盯着数据曲线,当CTD下潜至预定深度(有时可达海底数千米处),他们便远程触发指令,关闭特定层次的采水瓶,捕获该深度的海水样本。这些珍贵的水样将被送往船上的各类实验室,进行营养盐分析、同位素测定、溶解无机碳系统参数分析、微生物DNA测序等,用以深入研究海洋酸化、碳循环、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功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旭扬队长时常会来到作业甲板,关注CTD作业的进展。他深知,这些看似重复的操作,每一次下潜、每一次采样,都是在为构建南极海洋变化拼图添上一块不可或缺的碎片。

而冰芯之谜则是读取气候变化的档案,与此同时,海冰组的队员们乘坐小艇,抵达了计划中的冰上作业点。尽管是夏季,威德尔海依然遍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浮冰和冰山。选择一块足够稳定、厚度适宜并且能代表区域特征的扁平海冰(或称冰盘),是冰芯钻取作业的前提。

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防寒救生服,操作着便携式冰钻。随着钻头缓缓深入冰层,一段段圆柱形的冰芯被提取出来。海冰如同大自然的记录者,封存了形成时的海水化学成分、大气沉降物(如粉尘、污染物)、以及过去数年的气候信息(通过氧同位素比率等)。分析冰芯的物理性质(如晶体结构、密度)和化学组成,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海冰的生长与消融过程、其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更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趋势。

除了钻取冰芯,队员们还测量了冰面的反照率(albedo)、积雪特性(如有)以及冰下海水的基本参数。这些数据对于改进气候模型中极地冰-汽相互作用的参数化至关重要。

探寻生命之迹是对极地生态的守望,…

威德尔海虽然环境严酷,却并非生命禁区。相反

组的队员们通过多种手段监测着这里的生态系统。

在CTD采水的同时,他们也会采集水样用于微型和

纳米浮游生物的分析。他们还使用不同网目的浮游

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或oblique拖网,收集从磷虾

幼虫到各种浮游动物的样本。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是南极食物网的基石,其

种群动态直接关系到鲸鱼、海豹、企鹅等高等捕食

者的生存状况,也是科考队重点监测的对象,

底栖生物拖网则从海底获取了丰富的生物样本,包

括海绵、海鞘、海星、奇特鱼类等,揭示了深海极

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机制。

此外,在整个航行过程中,都有专门的观测员在驾

驶台或指定位置,用高倍望远镜和记录设备,持续

进行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观测。一月二十八日这

天,科考队幸运地记录到了数群正在觅食的阿德利

企鹅、在冰山间休憩的威德尔海豹、以及远处喷起

水柱的座头鲸。每一次sightings(发现)都被详

细记录种类、数量、行为、位置等信息,这些数据

用于评估顶级捕食者的种群分布与海洋环境变化的

关系

六、数据的脉动:实验室里的不眠夜

当野外采样作业暂时告一段落,科考船上的实验室

便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样品处理和分析工作常常

持续到深夜甚至凌晨。环境样品需要及时处理以防

变质;数据需要第一时间备份和初步校验。

化学实验室里,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过滤水样,添力

试剂,操作着各种分析仪器,测定营养盐(硝酸

盐、磷酸盐、硅酸盐)浓度。

生物实验室里,显微镜下观察着浮游生物的形态和

数量,生物样本被分类、计数、保存,部分活体样

本被用于后续的生理生态实验。

数据处理间内,科研人员对着电脑屏幕,处理着来

自CTD、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气象

站、自动剖面浮标等传来的海量数据,绘制初步的

图表,寻找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李旭扬队长会巡视各个实验室,了解工作进展,与

队员们讨论初步发现,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他强

调:“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更要思考数据背后的

科学问题。威德尔海的变化是迅速的,我们的研究

必须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甚至要尝试预测未来的

趋势。”

七、挑战与坚守:极地科考的精神

在威德尔海进行科考,浪漫与挑战并存。即使是在

wind)可能瞬间卷起浪花,导致作业暂停;漂浮的

冰山和碎冰区需要船舶小心规避,时刻考验着驾驶

团队的技术;低温、湿滑的甲板环境要求作业人员

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意外发生。长时间的极昼

也可能扰乱队员的生物钟,需要强大的心理调节能

力。

然而,所有这些挑战,都被科考队员们对科学探索

的热情和为国家极地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所克

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离开家人,在遥

远的南极度过春节。李旭扬队长不仅是科学上的带

头人,也是团队的精神支柱。他关心每一位队员的

身心状态,确保劳逸结合,保持着团队高昂的士

气。他常说:“我们在这里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

为人类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增添一份中国力量。

八、意义与展望:连接全球的未来

傍晚时分,当天的各项预定作业基本完成。李旭扬

召集各组长进行了简短的总结会,汇总了主要数据

和样本获取情况,并初步规划了次日的航线和任

务。站在“雪龙2”号的桥楼上,眺望着无边无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