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踏浪南极点附近的海洋(1/1)

公元22世纪初的北京,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会议室里,一场严瑾认真细致入微的科学研讨会正在进行。

“各位,这是我们收到的最新卫星云图。”

中国首席气象学家郑浩用手势划了一下并快速指向了巨大的屏幕,然后又继续说道:

“南极点附近的气象条件将在未来三天后的72小时内出现短暂窗口期,这是今年最宝贵的科考机会。”

会议室里,四十多位各个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及科技人员正神情专注,认真地看着屏幕上的气象云图即时变化状态图,陷入了认真的沉思之中,墙上挂着巨大的南极地图,红点标记着本次科考的目标区域——南极点以东200公里处的威德尔海深海平原。

“根据‘悟空三十’号传回来的详细数据,这片区域的海底地形条件异常复杂,可能存在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的深海热液活动点。”

海洋地质学家王飞教授推了推眼镜,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着:

“而且,最新的遥感图像显示,该区域海水温度梯度明显异常,暗示着可能拥有着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

科考队队长、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旭扬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又补充说道:

“这次专题科考任务非同寻常。我们将首次在南极点附近实现真正的立体科考——空中、海面、水下三维同步进行。国家为我们配备了最先进的装备,最新一代的天眼智慧‘悟空’系列无人机、深海自主智慧变身机器人‘哪吒’系列,以及‘海飞龙’系列深潜无人艇。”

李旭扬停顿了一下,把画面切换成南极圈即时卫星高清图,又接着大声说着: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南极点附近首个多维度的海洋观测网络。”

李旭扬的目光扫过了参加会议的每一位成员,声音更加响亮了:

“这不仅是科学突破,更是我国极地科考能力的又一次飞跃。”

两天后在南极中国某处科考站附近的基地码头上,一架重型远程运输飞机翩翩降临,李旭扬和十六名队员及其它智慧自主机器人有条不紊地依序走下了飞机。很快,从飞机上就转运出一些专用的科考仪器设备,并被迅速地转送到不远处停泊的“东方红三十号”科考船和其他两艘船上。

清晨的薄雾中,“东方红三十”号极地科考激光束破冰船巍然矗立。这艘我国自主建造的破冰船排水量达到了1.4万吨,能够在1.5米厚冰层中以3节速度连续破冰前行。

甲板上,科考队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检查。无人机操作手徐强轻轻抚摸着他身边银光闪闪的“悟空-30”C型智慧无人机,像对待一个老朋友一般亲热地说着:

“老伙计,这次要看你的了。南极点附近的气象条件可是出了名的恶劣,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卓越的性能来。”

“放心吧,徐老师。…”

旁边的年轻AI智慧工程师孙超笑着说道:

“徐老师,这可是升级后的加强版,能够在-40℃环境下稳定飞行,抗风能力强悍达到了十四级。”

阔大的甲板不远处,深海自主智慧变身机器人“哪吒”团队的负责人董华博士正在与他的团队进行着最后的调试。

“哪吒-30’号已经装载了最新的多模态传感器,”他指着那个看似小巧但内部复杂的机器人,”

它能在空中飞行、水面滑行和水下潜行三种模式间自由切换,最

大下潜深度达到6000米。”

”海飞龙-7”深潜无人艇的指挥官林海则在对他

的”舰队”做最后检查。三艘不同型号的无人艇整齐

排列,每艘都配备了先进的声呐系统和深海采样设

备。

”记住,”张伟队长在出发前的简报会上强调,”我

们的目标是在南极点附近建立一个立体的海洋观测

网络。无人机负责大气和海面观测,哪吒’系列进

行中继通信和关键点采样,’海飞龙’无人艇则深入

海底,寻找热液喷口和深海生态系统。”

第三章穿越冰原

南大洋,”雪龙2”号破冰前行。

船身两侧,巨大的冰块被坚固的船体推开,发出沉

闷的撞击声。窗外,无尽的白色冰原延伸至天际,

偶尔能看到一群群阿德利企鹅在浮冰上跳跃。

”报告船长,前方冰情复杂,建议降低航速。”航海

长拿着望远镜观察前方。

”雪龙2”号的驾驶室内,船长赵刚紧盯着雷达屏

幕:”保持当前航向,速度降至5节。通知科考队,

我们将在6小时后到达预定作业区域。”

与此同时,甲板上的科考队员们正在为即将开始的

作业做准备。赵磊和他的无人机小组正在组装”猎

鹰-3”无人机,这种新型无人机能够在极端环境下

稳定飞行,携带多光谱相机和大气采样设备。

”根据气象预报,我们只有约12小时的作业窗

口,”赵磊对队员们说,”必须在这之前完成大气和

海面观测网络的部署。’

在船舱深处,陈博士正在向”哪吒”团队做最后部

署:”哪咤-3号将首先升空,建立中继通信网络。

然后它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入水中,为后续的深

潜无人艇提供导航和数据中继。”

林海则在与他的无人艇团队讨论作业方案:”海飞

龙-7A将负责热液喷口探测,7B和7C负责海底地

形测绘和生物采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可能

存在的深海生态系统,特别是那些依赖化能合成的

独特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