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十八岁赶出家门?害人不浅的“有毒”宣传(1/1)

“跟他们打价格战!”

陈海峰沉声说道:“岛国各种商品为什么能在全世界方位快速发展起来,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廉价出口的道路,五六十年代,岛国经济刚刚走上正轨,为了尽快发展,岛国竭尽所能地压榨各方面成本开支,同意米国和西方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

“最终,岛国商品走出国门,以物美价廉等特点,充斥在米国和西方市场。但是此一时彼一时。”

“进入到60年代末,岛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从战败国变成了仅次于米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工费用,原材料费用都开始上涨,商品已经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同时,岛国做生意诡计多端,小肚鸡肠不要脸皮发挥到极致,用小人得志来形容,我看一点都不过分,各种商品持续冲击着米国的商业市场。”

“米国既需要岛国提供的商品,又对岛国的蛮横无理异常气愤,如果这个时候,出现能和岛国商品相竞争的其他国家商品,米国的资本企业,还会选择和岛国合作吗?”

“我看未必。”

陈海峰话音落下,众人全部陷入沉思状态。

刚刚,陈海峰从全角度,阐述岛国和米

国现在的商业关系。

将岛国商品大行其道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工成本,原材料进口成本,各个方面的生产成本都在增加。

迫使岛国的商品,不再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

反观龙国。

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地大物博拥有着无数生产材料。

一旦技术达标,和岛国过打价格战,不是不可能。

资本家们唯利是图,只要有利润可赚,不会管商品来自龙国还是岛国。

陈海峰进一步道:“不可否认,岛国比我们拥有更多的商业优势,我不求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优势全部抵消,小胜积大胜,一点点蚕食岛国的商业领域。”

“先从家电,半导体芯片,游戏等几个方面,拉近我们和岛国商品的距离,让我们的产品具有和岛国同台竞争的能力。”

积小胜为大胜,集中科研人员重点攻关。

打造半导体行业的全领域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进行紧密配套。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上,岛国是远远不如龙国。

尽管岛国官方有着一定程度的号召力,但想让所有的企业拧成一股绳,拿出全部技术人员进行集体技术攻关,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人边聊边走,一块来到会议室。

陈海峰又将另外一招杀手锏拿出。

家用电子学习机。

现阶段的计算机价格高昂,除了少部分富裕家庭,绝大多数的买家都是机关单位,大型公司。

要让电子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起码还要等上五到六年的时间。

推出一台概念模糊的电子学习机,让学习机具备一部分计算机的功能。

国外消费者必然会争相购买。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外国父母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到了十八岁的时候,父母会将孩子赶出家门,让他们自己赚生活费,赚学费,自己养活自己。”

闻听此言,众人互相瞧了瞧。

一名中年专家说道:“是有这么回事儿,我有几个朋友因为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去国外出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据他们所讲,国外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和我们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外国父母只负责将孩子养到十八岁,之后,什么事情都不会管,爷爷奶奶的也不会给

陈海峰冷笑道:“这位专家,我冒昧的问你一句,你的几位朋友经常

去国外出差,对于国外一定非常仰慕吧?”

此话一出,中年专家表情有些尴尬。

“倒是也说不上仰慕,就是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学习国外的优点。”

“国外在各方面,都有着远超我们的优势,放下大国的架子,虚心学习国外的一切东西,不但要在科技领域,大量引进国外的商品,还要学习他们的教育方式。”

“哼!这是最最恶毒的谬论。”

陈海峰冷声道:“各位专家,我不拿你们当外人,也希望你们能够谅解,我接下来说的话。”

“七十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四三项目,引进外国的生产技术。”

“本该灭绝的洋奴思想,又在不知不觉间死灰复燃,见识到外国的各种好,许多人的骨头马上变软,主动担任起外国的宣传员,将外国夸得天花乱坠,就连他们放的屁都是香的!”

陈海峰提及教育问题,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

因此才询问大家,有没有听过关于国外父母,如何培养子女的相关消息。

没想到八十年代初,影响几代人的谬论已经开始在国内出现苗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民间出现大量溢美国外教育的文章。

国孩子和孩子一块参加夏令营,龙国的孩子娇生惯养,什么都干不了。

岛国孩子像小大人一样,能完美的将自己照顾得妥妥当当。

普鲁士下水道,岛国夏令营,西方的十八岁赶出家门。

若不是陈海峰常年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连他都信了这些鬼话。

全世界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基本是相同的。

龙国父母想方设法给孩子筹备结婚彩礼,拿出一切资源培养孩子。

国外父母,亦是如此。

什么十八岁,就会被父母赶出家了,简直是荒谬!

国外啃老的子女比比皆是。

主动给子女出首付,买房子的国外父母,丝毫不比龙国父母少。

有一年,陈海峰去米国参加学术会议,结识了一名年过八旬的科学家。

好奇对方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没有退休,依旧工作在第一线。

通过聊天得知,这名年迈的西方科学家,

其中有五个一直在啃老。

每月,老科学家要给子女一定数量的生活费,还要给他们支付保险,汽车保养费用。

不工作怎么办?

岛国的孩子若是真如媒体宣传的优秀。

啃老族这个词,又是谁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