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挖人挖到科学院(1/1)
陈海峰挣得第一桶金,正是来自滨机厂。
当时,滨城机械厂分别从西普鲁士和岛国进口了两台数控机床。
没多久,机床分别出现了不同的质量问题。
售后维修方面,两国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无耻。
究其种种。
因为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
不找厂家修,龙国近十亿人,找不到一个能够修好数控机床的技术人员。
“有些工作现在看起来,彷佛是无用功,但是过两三年,或者是四五年,我们所做的这项研究,真的是无用功吗?我看未必。”
“米国和毛子的国力争锋,也不全是坏事,他们的互相争斗带领着人类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又有谁能想到,距离我们人类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仅仅过了五十年,我们已经有能力将人从地球送到太空,而将宇航员送到太空仅仅只是开始。”
“不到十年的时间,米国已经有能力将宇航员送到月球。”
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竞争,既是军事实力的竞争,也是科技层面的竞争。
通过一连串的竞争,彰显国际地位,体现自身的优越性。
在这个全世界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年代。
落后一步,往往
需要用几年,十几年才能嘴上。
八十年代的科学发展,就像是安了火箭发动机一样快。
无线移动电话领域,西方各国和岛国已经走在龙国前头。
万幸,他们仅仅迈出了几步。
陈海峰现在奋起直追,一定能够追赶上他们。
林国忠表情五味杂陈,声音深邃的说道:“陈海峰同志,你不用再讲了,你说的这些情况我都清楚。”
“我明白你的一番苦心,现在看来暂时用不到的技术,谁能保证以后也用不着。”
“我们现在进行研究,比明年做研究更有意义,能够更快地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见林国忠明白了自己的苦心,陈海峰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一步慢步步慢,这一点上面,咱们国家已经出了太多太多的苦头。”
“无论数控机床,化工机械还是军事发展,国外都走在了我们前头,我们想要得到这些先进的技术,往往要花费天价资金,即使这样,人家卖给我们的技术,也未必是最新的技术。”
“很可能会拿一些残次品来坑我们,所谓的售后服务,不过是他们另一层坑人的手段罢了。”
“给我们提供的售后维修技术指导,又有几次是
真心实意呢?”
半导体技术发展只是开始,通过半导体芯片,陈海峰还能发展出更多的高科技。
陈海峰语重心长地告诉林国忠,对于企业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国家发展,创新科技更是与军事实力并驾齐驱的国力体现。
“陈海峰同志,过几天咱们就出发,我带你去科学院找我的老师。”
“科学院有大量的半导体专家,我们请来的专家越多,项目推进速度也就越快。”
林国忠被陈海峰鼓动的热血沸腾。
恨不得马上返回京城,和陈海峰一块完成这件大事。
组建不久的京城科学院,聚集着各个领域数千名专家骨干。
院长杨保国,更是林国忠的授业恩师。
凭着这份香火情,杨保国肯定会帮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
科学院和其他科研单位一样,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
为了给经济改革让路,各部门都在忍耐。
半导体研发中心在编人员只有四十人。
让四十名科研人员提高半导体技术,简直是难为人。
人手方面必须得到补充。
对于陈海峰吸引知识分子,引进高科技人才,添补半导体研发中心人员结构的想法,林
国忠举双手赞成。
十分乐意当介绍人。
一周后,陈海峰和林国忠踏上了前往京城科学院,取经挖人的火车。
“国忠,你们……你们也太异想天开了?”
“陈海峰同志,滨城工业区的资金,能养活这么多科研人员吗?”
龙国科学院,院长办公室。
上任不久的院长杨保国,一脸愕然的看着面前的计划书。
每看一页,杨保国脸色就惊诧一分。
大脑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滨城工业区要大量从科学院借调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
陈海峰亲手书写的计划书里,罗列了半导体研发中心需要的各领域人才名录。
陈海峰认真的说道:“从77年开始,国家一直鼓励各省市,各国有企业,各科研院所,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精神,想方设法为国家排忧解难,减轻经济负担。”
“杨院长,我们工业区向科学院借调人才,也是为你们排忧解难啊。”
“我市领导决定效仿南方经济特区,建立属于滨城自己的经济工业区。”
“工业区的发展建设,绝对离不开技术人员协助。”
“通过和京城无线电厂,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一座高等级的半
导体芯片生产厂,已经在滨城工业区正式投入生产。”
“要始终保持先进的竞争力,引进科研技术人员,属于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科学院是咱们国家藏龙卧虎,高级知识分子最多的地方,因此我就厚着脸皮,过来向您求助了。”
陈海峰斩钉截铁的表明来意。
多多益善,不论来多少高级知识分子,工业区都能安顿他们。
“老师,我们可不是挖墙角,是帮你和院里排忧解难。”
一直被人称为书呆子的林国忠,这时候突然变得能言善辩。
主动帮陈海峰补充这么做的种种好处。
科学院是龙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依旧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
一大批重大科学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无法推进下去。
技术人员无事可做,无形中给科学院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通过对外出口,各种新型商品创汇,滨城工业区账面资金充足。
滨城当地领导和其他地方领导不同。
有很大的决心将滨城打造成科技之城。
科技之城最需要的,肯定是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
工资奖金,各种福利待遇一样不少。
担心杨保国继续迟疑,林国忠索性拿自己的研究所来做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