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摩托车发动机攻关小组(1/1)

“我说老鲁,工匠老祖宗鲁班姓鲁,你也姓鲁,和你家老祖宗比起来,你咋这么笨呢?”

“张君,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看你也没比我好到哪儿去,刚才卸第三辆摩托车,你小子就差上脚踹了,你到底拆车还是砸车?”

“行了行了,你们都别吵了,再吵下去天都黑了,还剩三辆摩托车,赶紧拆吧。”

钢铁厂后面一间仓库里,十几名穿着工作服,满身油污的男人愁眉不展。

想要完成对六辆摩托车的完整拆卸,难度不是一般大的。

半月前,陈海峰交给张君两个任务。

第一,将港城市面主流摩托车全都买一辆回来,充当陈海峰的研究样品。

通过拆卸,掌握摩托车的内部构造,只要是内部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集各家之所长,研发出一种更加先进的摩托车。

同时,又让张君跟周德龙一块挖掘人才。

港城制造业发达的同时,机械生产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匮乏。

有鉴于此。

陈海峰别出心裁地从内地逃到港城的民众中间,寻找可用的专业人才。

从6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有大批老百姓通过游泳等方式来到港城谋生。

有人当过兵,有人是

下乡知青,公社农民。

还有不少曾经是厂里工人。

总而言之,内地来港城求生的老百姓身份五花八门。

这些人在港城是不被当地民众待见的底层人物。

而陈海峰眼中,一个个全都是宝贝疙瘩。

用了近半个月时间,张君给陈海峰找了十几个曾在机械厂干过,手艺不错的工人。

其中两个,分别是五级钳工和六级车工。

“大家干的怎么样了?”

就在这事,外边传来陈海峰的声音。

这种齐齐转身,张君无精打采的说道:“祖宗,你可算来了。”

“没有你在一旁指导,单是拆卸这些摩托车,就花了我们大半天的时间,后面三辆正发愁从哪下手。”

虽是抱怨,但也是事实。

不论是五级钳工胡满仓,还是六级车工鲁大海。

二人都是国内机械厂里的老工人,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摩托车。

面对新东西,大家空有本事却无处下手。

“别着急,慢慢来。”

“我让你们试着单独对摩托车进行拆卸,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给你们一个成长学习的机会。”

陈海峰看了看地上的摩托车配件,说道:“要造车,首先要学会拆车。”

“拆完以

后还要将零件组装回去,让车辆正常行驶。”

“大家为什么从内地逃到港城,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既然来到这里,成为我的员工,我就绝对不会亏待你。”

“现在累一点苦一点,才能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产品。”

论起做思想工作,没人能出陈海峰左右。

港城人做事情讲钱将好处,这些内地来的老百姓,只想在港城安家落户,有一口安稳饭吃。

比起当地人,更愿意听陈海峰的吩咐。

鲁大海开口说道:“陈同志,不不不,陈老板,您让我们干活没问题,我们也愿意豁出性命,完成您交代的任务,可是大家真的是一点都没有头绪。”

“你给的这些图纸,我们都能看懂,但看懂归看懂,一旦到了动手阶段,还是会遇到许多的意外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话一出,其他人开始表达着相同的想法。

众人懂机械,能看懂图纸。

不代表可以按图索骥,按照图纸内容,轻松地完成对摩托车的拆卸和组装。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六点到九点,我专门腾出三个小时给大家上课。”

“大家在工作时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晚

上授课时一块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我对你们进行详细地进行解释。”

说到这里,陈海峰提及自己在港城待不了多久。

再过一段时间,陈海峰必须要返回内地,进行另外的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陈海峰不得不逼逼大家。

给众人一种紧迫感。

让大家将一天当成两天用。

陈海峰离开之前,必须确保让众人拥有对摩托车的拆卸,修理,组装等各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陈海峰看向张君,叮嘱道:“张君,你既是他们的主管,更是我最信任的帮手,别人一天干两天的工作,你起码要做三天的活。”

“没问题!

张君重重点了下头,保证道:“海峰,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大家将拆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通告诉给我,我来进行详细回答。”

创业之初,凡事都需要亲力亲为,这是正常流程,谁也绕不过去。

即使包老板,李超人这样的超级富豪,亦是如此。

制造大型机械配件,研发机床,组装生产摩托车,汽车,不属于港城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内容。

港城制造业强在轻工业,纺织品,电子

产品等方面。

即使陈海峰拿出高薪请人,也未必能请到多少专家。

除非,林凯峰去国外挖人。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动手培养。

眼前这些人都在机械厂和相关配套企业工作过,本身有一定基础。

加上脑子不笨,心有挂牵。

只要陈海峰耐心进行传授培训,他们肯定能在短时间内,吃透摩托车的相关技术。

陈海峰教得认真,众人学得更加认真。

仓库里的十几个人,大概几年前跑到港城。

陈海峰找到他们之前,众人一直从事着最底层的辛苦工作。

不是在码头当苦力,就是从事着朝不保夕的繁重劳动。

老板稍不顺心,动辄对他们又打又骂。

若敢辩驳,马上会被老板扫地出门,而且一分工钱都拿不到。

只身一人逃到港城,受了欺负也只能吃哑巴亏。

同为内地人的陈海峰将他们招到厂里,组成摩托车攻关小组。

定时定点开工资,收入比起港城普通人还要高出一截。

更别说,陈海峰还管饭。

允许他们住在厂里。

工作虽然苦了一些,日子却一天天的变好。

谁都不想因为不努力,而被陈海峰赶出去。

继续流落街头,遭人白眼。